【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8-74-04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豐富審美體驗,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藝術視野。”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進行民歌教學,有助于培育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為全面、深人掌握學生對民歌的態度和學習情況,以便更好地優化教學設計,筆者采取分層抽樣方法選取了所在教學班的194名學生實施抽樣調查。通過數據匯總統計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雖然有 39.8% 的學生對民歌這一藝術形式表示喜歡和非常喜歡,但是選擇“一般”選項的占 45.1% ,甚至有 15.1% 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第二,流行音樂占據了大部分學生的生活,只有 31.5% 的學生喜歡民歌類型的音樂。
隨著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大多數學生認為流行音樂與生活的關聯更為緊密,更能夠傳達他們的心聲,而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興趣不大。[]作為我國傳統優秀音樂文化之一的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凝結,是人類藝術文明中的瑰寶。[2]如果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學生將會發現民歌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本文以教學“芬芳茉莉”單元為例,深入探索小學音樂民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認同、傳承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有效涵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探”民歌歷史源起,了解民歌文化背景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內容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講好中國故事,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民歌是記錄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它記載了不同時期民族發展的歷史,也是不同區域風土人情的體現。在民歌教學中,需要深入挖掘民歌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
(一)借助預習單,挖掘時代背景中的文化內涵
在學習民歌時,應巧用預習單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了解民歌背后的歷史,讓學生認同中國文化的同時,借助預習單在自主探索過程中不斷感悟、思考、交流。
“芬芳茉莉”單元主題是茉莉花,并且都是民歌素材,因此筆者在課前設計了“賞茉莉”預習單(見圖1),讓學生在線上進行《茉莉花》知識鏈接的預習探究活動。通過預習分享,學生對作品創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茉莉花》源自江南小調《鮮花調》,早在明代就流行于江浙一帶,到了清代,這首曲子漸漸傳遍全國,成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樂曲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茉莉花》逐漸演變成多種版本,但無論其歌詞如何變化,其核心旋律和情感表達始終保持著一致性。此后,《茉莉花》這首歌逐漸傳播至海外,成為最早傳到國外的民歌,成為中國文化的音樂名片。
“賞茉莉”預習單小組自主選擇:1.搜集有關《茉莉花》的樂譜、音像、圖片等資料,了解該作品的由來、體裁。2.作品的發展歷程:從音樂風格、表現形式或演奏樂器等方面進行分析。3.作品影響力:作品在哪些場合出現?
聚焦民歌時代背景中的文化基因進行預習單設計,將知識點轉化為探索點,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民歌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這些文化基因也會成為塑造學生優秀文化品質的“精神養料”。
(二)打造視聽場,了解民歌與地方文化的緊密聯系
民歌是各地人民在日常勞作與生活過程中所編織的,因而受本土的方言韻律、習俗與環境等眾多要素的影響,呈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通過短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創設真實化的“地域文化”視聽場,通過微觀化、本土化的影像營造出一種影視劇式的沉浸感,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在欣賞《茉莉花》時,筆者創設了一場“品茉莉”視聽場,引導學生感知江南小調的地域特色。首先,播放揚州風光視瀕,配樂為《茉莉花》,引導學生專注地在聲像的音樂情感傳遞中初步感知音樂。通過視瀕,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江蘇地處長江下游,水網密布,這種水鄉環境孕育了江蘇人民細膩、柔美的情感表達方式。而通過玲聽,學生發現《茉莉花》的旋律正是這種情感的完美體現,婉轉流暢、柔美細膩,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之中,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茉莉花》的歌詞不僅是對這種花卉的贊美,更是對江蘇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其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筆者專門為四個樂句設計了手勢數字舞蹈來表現江南小調的流暢性和連續性。
通過視聽場的打造,為學生感受音樂提供了視覺佐證,使學生用沉浸式的體驗來體會歌曲,在對民歌的地域文化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之后,能夠更為真切地體會民歌的情感,從而對民歌的思想內涵有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3]
二、“尋”民歌音樂特點,提煉民族文化特色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民歌,在歌詞、曲調、情緒、風格等方面,都有許多不同之處。教師要圍繞民歌獨特的音樂要素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民歌內涵,內化民歌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特色,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一)關注民歌歌詞,強化情感體驗
歌詞是民歌表達主旨、表現情感的主要媒介。在指導學生賞析民歌時,教師應啟迪、引領他們聚焦歌詞,以歌詞為媒介,體會民歌情感,以及從歌詞中深入挖掘文化元素。
《茉莉花》這首歌曲的旋律是以揚州話的音韻為基礎的,如開頭的“好”字為上聲,揚州方言的上聲為下行音調形態,“好”的旋律同揚州方言的下行形態完全吻合。又如“滿園春色”的“滿”和“我有心”的“我”等都是配合揚州口頭語,采用上聲吟誦的方式。具有獨特音韻的揚州話單詞,如“白”“采”“摘”“戴”等,在《茉莉花》的曲調中都有精彩的體現。基于此,筆者構思了一場“賞花聽曲”的音樂體驗活動,旨在引領學生初步領略樂曲節奏之美。首先,教師以當地方言示范歌唱,讓學生感知字音變化的特色和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節奏的魅力,透過字音變化體會一字多音帶來的“婉轉”奧秘,體悟“柔美”的韻味。其次,讓學生跟著教師用方言吟誦歌詞,借由模仿方言去發掘民歌旋律與地域方言的聲韻密不可分的關系。最后,讓學生用拍左右腿、拍手、捻指的形式一邊誦讀歌詞一邊進行節奏律動,通過韻律融合方言與現代音樂課程,使學生體會綿長而深沉的情感。
(二)鏈接民歌曲調,激發情感共鳴
曲調也是民歌的一種語言,蘊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指導學生賞析民歌時,應引領學生全方位、多角度賞析曲調,更清晰地感知民歌的韻味,了解民歌曲調中的文化元素。
筆者在《茉莉花》學唱環節中安排了“演茉莉”音樂活動。首先,引導學生隨音樂在強拍處做“茉莉花開”的動作,在花開滿園的音樂情境中感受
拍的韻律。通過音樂律動,學生發現旋律曲折婉轉,結構規整勻稱,這正是民歌小調的特點。其次,通過簡譜視唱讓學生找出歌曲的骨干音,發現《茉莉花》由doremisolla組成,旋律中僅包含“1、2、3、5、6”這五個音,沒有“4、7”這兩個音,這是典型的五聲調式。這樣通過玲聽與尋找了解小調的特點和五聲調式,并在律動演唱中從詞到曲,層層遞進,既加深了學生對這些音樂元素的理解,又加強了學生對中國民歌文化底蘊的了解,為后續《茉莉花》音樂特色和文化意義的深人學習奠定基礎。
(三)賞析民歌風格,培養音樂素養
在世代相傳與變遷的歷程當中,民歌受所處的地理環境、習俗文化和方言差異等因素影響,誕生了眾多形態各異的歌曲以及唱法,形成了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因此,以賞析民歌風格為契機,能讓學生理解、掌握、內化民歌中的優秀文化。
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一系列聽、賞、唱、舞等音樂活動,讓學生采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對不同地區的《茉莉花》版本進行比較欣賞。首先,讓學生欣賞東北地區的風景圖片和東北地區獨有的曲藝形式“二人轉”,了解東北音樂的特有曲風,感受東北版《茉莉花》特有的下滑音、前倚音、襯詞以及旋律大跳音程等與江蘇版音樂旋律的不同,體現東北人風趣、直白的特點。其次,引入河北版《茉莉花》賞析,讓學生感受與江蘇風格區別的拖腔、下滑音、變化音和襯詞,并跟隨琴聲在學習前兩句樂譜的同時,模仿戲劇性動作以感受其中蘊含的戲曲元素。最后,匯總三種不同版本《茉莉花》的音樂元素,借助思維導圖梳理進行對照與歸納(見圖2),進而更深層次地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浸潤一方文化”的音樂哲理。
三、“拓”民歌主題探究,體會民族文化深意
課程標準在六年級學段的學業要求中提到:“初步了解世界部分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能做出適當的判斷或反應。”在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民歌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破地域限制,加強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從中西方改編的歌曲中,學生可以深入探討民間文化與高雅藝術之間的關系,了解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與互動。
(一)跨文化拓展性鑒賞,豐盈民族音樂文化認知
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生命力、世界性的藝術形式。隨著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音樂成為一種不需要翻譯的聲訊。民歌因其通俗易懂和外向的特性,使得那些具有民族性和地區性的
民歌更具全球性的吸引力。
《茉莉花》的曲調在中國流傳了300多年,而《圖蘭朵》是近百年前才創作誕生,這兩部互不相干的作品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切都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所造就的。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對比教學來引導學生探究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首先,通過導學單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等資源對《茉莉花》和《圖蘭朵》中的選曲《東邊升起月亮》進行背景文化研究,讓學生調查了解《茉莉花》總體反映出的時代背景,以及《東邊升起月亮》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特點。其次,在課堂上通過兩首樂曲譜例對比分析,讓學生發現《東邊升起月亮》的作曲家普契尼抓住中國五聲調式的旋法特點,根據所描繪的意境和所抒發的情感,將原本《茉莉花》中富有特色的音調展開,使樂曲更加平和、抒情,并帶有符合劇情要求的朦朧色彩。此外,《圖蘭朵》劇中不僅融人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加入了銅鑼樂器、舞獅等,而且具體地表現了中國的禮俗(婚喪嫁娶),如大紅燈籠、紫色大轎等,這些也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互通性和融合性。
通過以上拓展活動能幫助學生站在宏觀、整體的視角上構建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人理解,從而產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多角度項目化學習,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表現潛能,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項目化單元作業,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拓展學生欣賞的廣度和深度,強化對作品的衍生意識,從而形成連貫的知識構架,培養民族音樂的“小小傳承人”。
筆者在“芬芳茉莉”單元教學后,通過設計“茉香國風”跨學科項目化作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啟一趟民歌探索之旅: ① “尋茉莉”項目。讓學生借助資料包及網絡平臺尋找茉莉花的足跡,交流分享在不同重要場合出現的《茉莉花》,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無國界的,音樂是世界的共同語言。 ② “演茉莉”項目。讓小組用喜歡的方式合作演唱(奏)《茉莉花》主題旋律,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杯子等)或自制打擊樂器為《茉莉花》伴奏,以表現音樂情感,強化音樂技能。③ “種茉莉”項目。讓學生從“創作資源庫”中挑選節拍、節奏型等要素,通過重新為《茉莉花》編詞編曲、編創伴奏節奏等活動,以提高編創音樂能力,增強表現音樂美的能力。
這種跨學科項目化活動的設計實現了從“得法”向“用法”的遷移,不僅賦予了學生學習成就感,形成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還喚醒了他們持續探索知識的熱情與動力,從而用更適于自身興趣和能力水平的活動形式參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教學結束后,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所在教學班194名學生對本單元民歌的學習和掌握情況,筆者依據小學生民歌演唱質量監測指標分別對應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制定了“芬芳茉莉”單元鑒賞測試問卷。根據實驗前后“文化理解能力”部分測試數據對比可知(見圖3、圖4),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通過“芬芳茉莉”單元的學習得到了顯著提高,無論是對小學生根植民族信念,還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體現了小學音樂課堂作為民族民間音樂轉化性傳承主陣地的潛力和小學音樂民歌教學研究的價值。


珍惜我國傳統音樂所具有的獨特性并不斷傳承創新,才能使我國的民族音樂經久不衰且為更多的文化所接納和理解。教師應當以文化探究、溯源作為切入點,通過自主性、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提升教學成效,并激發學生對民族歌曲的情感投入。這樣一來,便會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向心力,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音樂的提升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祁敏.淺談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與研究[J].黃河之聲,2020(12):152.
[2」史海靜.音樂教育教學中民間音樂文化的融入:評《民間音樂》[J].中國教育學刊,2021(8):153.
[3]傅屹婷.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的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2(4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