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8-54-04
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至關重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對分課堂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在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強調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對分課堂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旨在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為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提供啟發。
一、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內涵與特點
(一)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內涵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其實質是教師和學生對半分割課堂時間,即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用來講授,另一半課堂時間給學生進行討論,在講授和討論之間突出獨立思考和知識內化。”[1]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深度,但同時對教師充分備課、深度挖掘教學資源提出了較高要求。
(二)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特點
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對分課堂最顯著的特點是給予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相對均衡的時間。這種均衡的時間分配,既保證了教師能夠有效傳遞知識,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交流與探索。在小組討論環節,學生通過與同學的交流,促進不同思維之間的相互碰撞,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分課堂的教學安排并非固定不變,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講授與討論的方式和時間。例如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講授時間;對于學生興趣濃厚、易于討論的話題,則可延長學生討論時間,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
二、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存在的問題
(一)對分課堂的紀律管控較差
在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調查中發現,討論環節容易出現紀律問題。與傳統課堂相比,對分課堂增加了課堂討論時間,部分學生由于新鮮感和好奇心驅使而過于活躍,甚至可能會討論與課程無關的話題;有些小組討論聲音過大,影響其他小組學習;還存在個別學生在討論時趁機打鬧的現象,導致課堂秩序失控。課堂紀律混亂不僅干擾正常的教學進度,還降低了討論的質量和效率,使部分學生無法專注探討知識,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
根據對教師的訪談了解到,在對分課堂教學討論環節,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但是討論氛圍不夠濃厚,部分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逃避發言,自信心低下的學生擔心被反駁而少發言,依賴教師者不愿探究且認為討論無用等,這些情緒和行為都會影響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調動所有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發散思維并形成多元見解。
(三)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對分課堂教學法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辨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聽講吸收知識,再獨立思考消化,最后進行討論分享。但當前還缺乏判斷學生是否通過該教學法達成了教學目標的評價體系,教師多是在教學環節后根據課后小測驗的分數來判斷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存在多種弊端,忽視了學習過程剖析、質性評價、改進導向以及學生自評互評。在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時,不能僅靠測試、考試來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需要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檢測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師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經驗不足
對分課堂教學法作為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在高中應用尚不廣泛,教師也缺乏專門針對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的系統培訓,只能通過摸索嘗試進行教學,難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該教學方法的應用技巧。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嘗試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時,由于缺乏相關經驗,會對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時間分配、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程度等方面存在疑惑,應用效果欠缺。
(二)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薄弱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會系統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系統傳授知識,在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容易導致學生過于依賴教師講解,缺少自主思考意識,學生鮮少會提出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后,不少學生往往將背誦理論知識、完成書面作業、準備考試當作首要任務,卻忽視了對實踐應用、創新思維等關鍵能力的培養,難以真正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長遠來看,不利于個人未來的發展。在一些學生看來,學習是教師、學校和家長安排的任務,沒有意識到學習應當是主動探索的過程,應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這種觀念使他們難以積極參與課堂。
(三)應試教育環境束縛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教師和學生更傾向于關注通過課堂學習提升成績。因此,對分課堂這種注重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培養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沒有直接助力學生成績提升,可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學校的教學評價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采用能夠快速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方法,對于像對分課堂這樣的精力投入多、成績提高慢的教學方式則較少采用。
四、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中的實施原則與策略
教師在設計對分課堂的講授環節時,要提取凝練課堂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師教學和學生討論環節。下文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教師如何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精心設計討論環節并引導學生互動,通過對匯報內容進行總結,實現知識的升華,加深學生對偉大的改革開放意義的理解。
(一)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中的實施原則
1.對分時間:合理分配原則
課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提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在“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首先要遵循對分時間合理分配的原則,規劃好教師講解改革開放事件、節點、意義和學生探討其對人們生活與社會發展的影響等環節的時間,幫助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思考改革開放的決策與變革,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知識內容。教師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講授知識時,既要關注知識點的講授,又要留意課堂時間分配,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討論,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總之,將該教學方法融入課堂中,要重視課堂時間布局,在遵循時間合理分配的原則下,鼓勵學生積極討論,激發學習熱情。只有科學安排時間,才能避免教學節奏的拖沓,保證教學質量。
2.教學講授:精講留白原則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都是符合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法,而對分課堂教學法融合上述學習方式獨具優勢。成功的自主探討需要教師構建知識框架并合理引導。為此,在“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設計中,要體現精講留白原則。在精講部分,教師要先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通過“探索與分享”中的“三大事件”,引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與重大意義,再系統講解改革開放的起步、逐步深化、全面深化階段,讓學生理解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為培養高中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避免單純灌輸知識,課堂需要適當留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變化討論改革開放的影響,引入改革先鋒事跡,討論改革先鋒的貢獻、成功原因及體現的精神,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個人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師合理運用精講留白原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討論中收獲更多。
3.教學過程:權責對分原則
權責對分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并非只有教師擁有課堂的主導權,學生同樣具備參與并影響課堂走向的權利。“教師的講是為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成果則在討論中得到深華,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承擔應盡的責任,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2]在應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法的課堂中,學生要把學習知識認定為自身責任,主動思考、討論、記錄,最大化吸收知識。師生角色隨教學推進轉化,雙方都要履行自身職責,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效率。教師要始終將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貫穿課堂,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參與中,不斷增強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認識與理解。
4.教學評價:簡明分層原則
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遵循簡明分層原則開展綜合評價,將評價分為學生和教師兩大主體。學生層面又細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關注預習情況,課中關注課堂參與和小組討論表現,課后關注學習心得等總結性成果。教師層面則從教學設計是否契合對分理念、引導課堂討論的能力、對學生反饋的處理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簡潔,如按發言次數、觀點創新性等,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評價分為積極、良好、有待提高;根據是否能有效激發學生思維、把控討論節奏,把教師引導課堂討論能力的評價分為優秀、合格、亟須改進。這樣的評價方式重視教學過程,既能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也有助于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設計,克服傳統評價重成績的片面性。
(二)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加強教師關于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
教師要強化理論學習,深入了解對分課堂教學法,做到各個講授環節清晰精準且留有余地,精準把控課堂教學節奏與流程。例如系統學習對分課堂的理論架構,包括講授、內化吸收、討論這三大核心環節的內在邏輯與交互關系,明確在講授中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預留恰當空間。在實踐應用方面,一堂課45分鐘,基于對“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教學內容的深入分析,教師可將講授環節時間設定為15分鐘,用于闡述改革開放的背景及關鍵決策內容,并提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隨后安排15分鐘學生自學時間,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梳理知識點,思考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最后15分鐘開展小組討論,教師要合理分組,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通過討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不斷的實踐嘗試中,教師要摸索出契合課程內容的對分課堂教學節奏與方法,以此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在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時,加強課堂討論紀律管理、優化討論氛圍尤為重要。課前,教師需制定明確的紀律要求,如規定討論時間、發言順序、尊重他人觀點等,營造良好的課堂討論環境。同時,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依據學生表現及時給予獎懲,例如對于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學生給予表揚或在平時成績部分加分;對于違反課堂紀律、討論無關內容的學生加以批評,如進行警告、扣除平時成績分數等。此外,要讓學生輪流擔任小組長,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提高自身的責任感,主動協助教師管理課堂秩序,確保討論有序進行。
2.提高學生在對分課堂教學討論中的參與度
適當采用多樣化的分組方式,營造輕松的討論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采用多樣的分組方式,不局限于按照座位就近分組,而應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基礎薄弱的學生共同思考,實現共同進步。也可以按照興趣進行分組,針對“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教師可以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變革情況為分組依據,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小組,討論改革開放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歸納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得益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問題要貼近生活,難度要適中,充分考慮學生學情,使學生在積極思考后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
3.制定和完善對分課堂教學的考評機制
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時,一套合理的考評機制很重要,它不僅能精準衡量教學成效,還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為教學活動提供有力的反饋與支撐。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考評機制。
首先要明確考評目標。在知識掌握維度,重點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改革開放的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例如學生是否清晰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一關鍵節點,以及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的偉大意義,這兩者存在承接與遞進關系,是知識考查的重點。在能力培養維度,關注學生在對分課堂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的發展,觀察學生是否能清晰闡述觀點,從多角度分析改革開放的原因及影響,以此判斷其邏輯思維能力;評估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是否善于傾聽他人想法、積極貢獻力量,衡量其團隊協作能力。
其次要豐富考評方法,全面評估學生課堂表現,記錄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融入對分課堂互動環節的情況,觀察其專注程度。統計學生課堂討論的發言次數、參與頻率,評估發言內容,判斷觀點是否新穎,論證是否充分合理。
最后要建立反饋與調整機制,當堂課簡要總結課堂表現評價,及時反饋結果。評價時避免采用單一方式,不能將學生成績作為唯一評判標準,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組織學生自評及互評,自評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習方法等,互評對方在課堂討論時的表現。教師通過這些自評和互評結果,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調整教學策略。
4.合理布置課后作業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前提,是教師對學生基本情況的深刻把握。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改革開放基本史實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記憶,缺乏系統性、理論性的認知。高中學生思維能力逐漸提升,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自主閱讀教材,歸納整理相關信息,而另一些學生需要更多的引導及啟發。
基于此,在“偉大的改革開放”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觀察學生是否跟上教學節奏,還要從眼神專注度、表情變化、肢體動作等細節洞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與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對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賦予學生一定的自我學習空間,同時要善于觀察學生參與討論的表現,如參與是否踴躍、發言是否有質量、是否能圍繞主題清晰說明觀點并運用已有知識進行論證。若學生表現不佳,教師要進行積極引導。
在本次課程結束前,教師需要基于學情合理布置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例如針對所有學生布置基礎作業,背誦改革開放中重要的時間點及政策等,并簡單制作改革開放歷程時間軸;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拓展作業,如“談談我國的改革開放完成了嗎”,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分析完成作業內容,并鞏固知識。以上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偉大的改革開放”課程的核心內容。
五、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眾多教師投身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使學生能夠針對社會熱點深入思考,有效提升辯證思維能力,促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小組間的交流討論,也能讓學生發散思維,促進對政治理論的領悟與運用。總之,對分課堂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有許多獨特的優勢,能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正岳.對分課堂模式下的高中政治有效課堂研究[J].成才之路,2021(31):120.
[2]朱福群,陳徐.談“對分課堂”如何增強高中政治常態課活力[J].華夏教師,2018(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