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溫和、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約 12.85°C ,年降水量 537~590mm ,無霜期218~224d。冬季干燥寒冷,春季氣溫波動大,易出現倒春寒。近年來,乾縣不斷整合涉農各項資源,形成“政府引導、部門服務、合作社牽頭、農戶參與、股份制經營\"的發展模式,集約化經營,積極推廣設施蔬菜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引進示范蔬菜優質高產品種,實行種苗自繁自育,規范化作務,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市場競爭力。目前,設施栽植黃瓜 3000hm2 ,每 667m2 年收入3萬~6萬元,菜農人均收入過萬元。
3號,中農脆玉3號等品種,砧木有南砧1號(圖1)。
0 前期準備
1.1 土壤要求
黃瓜適宜生長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最好選擇砂質壤土。黃瓜生長的適宜土壤pH值為5.7~7.2,最適pH值為 6.5~7.0 。土壤pH值過低(低于5.5),植株可能出現黃化和生長障礙。土壤pH值過高(超過7.2),可能會導致燒根和鹽害。黃瓜喜肥但不耐肥,應選擇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在種植前,應施足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黃瓜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需求量大,因此底肥和追肥要充足,且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
種植前把土壤深翻 30~40cm ,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透氣性和保水性[]。若土壤質地或pH值不達標,可增施有機肥、礦源黃腐酸類有機肥進行土壤酸堿度調整。
2.2 精選品種
精選品種是黃瓜高產優質的基礎。根據乾縣的氣候條件、種植季節和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黃瓜品種。設施種植一般選擇耐寒、耐弱光、抗病力強,且生長特性比較適合設施栽培環境的品種。目前乾縣的主栽品種有津優3號、津優30號、津優35號,水果型有蔬研4號、京研迷你1號、京研迷你2號、京研迷你
2 科學育苗
育苗對于黃瓜后期生長十分重要。一般可采用穴盤或營養缽育苗方式,以確保苗齊苗壯。育苗期間要嚴格控制溫濕度及光照條件,做好病蟲害防治,為后續移栽和生長打好基礎。
2.1 種子處理
選擇優質種子,用清水浸泡約 4~6h ,或用 50~ 55°C 溫水浸泡 10~15min (期間需攪拌),然后撈出瀝干,放在 25~30°C 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翻動幾次,2~3d后,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2.2播種
選擇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在土壤表面,覆蓋 1~2cm 厚的薄土。保持土壤濕潤,避免陽光直射,適宜溫度為 20~30°C 。
2.3 幼苗管理
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開始間苗,保持適當間距。黃瓜生長期間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早晨或傍晚澆水較好。幼苗長到3~4片真葉時開始追肥,可選擇有機肥或化肥。生長過程中要及時除草,注意不要損傷黃瓜幼苗。
3 育苗時間
3.1 大棚春提早栽培
為了讓黃瓜提前上市,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育苗。這時候外界溫度低,但大棚內可以通過加溫等措施保持適宜的溫度,黃瓜育苗在2一3月定植,4月就能收獲。
3.2 大棚秋延后栽培
7月中下旬育苗比較合適。秋季氣溫逐漸降低,大棚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8月上旬定植,黃瓜在秋季繼續生長,延長收獲期。
3.3 嫁接育苗技術
必要時還可以選擇嫁接方式育苗,一般選擇南瓜砧木(如白籽南瓜)嫁接,抗枯萎病效果顯著。砧木的下胚軸莖粗需在 0.5cm 以上,且無病蟲害。采用頂芽斜插法、貼接法或靠接法進行黃瓜的嫁接育苗,需根據所選的嫁接方法相應調整接穗與砧木種子的播種時機。
黃瓜嫁接后,需關注苗的生長狀況。同時,要檢查砧穗的愈合情況,確保愈合完好。
合理定植
4.1 定植時間
日光溫室種植的早春茬黃瓜的適宜定植時期在2月中旬;單層塑料大棚在3月下旬,有的區域可延至4月中下旬。如果是多重覆蓋技術,定植時間可提前 15~20d 。
4.2 定植密度
黃瓜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確保黃瓜植株分布均勻,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產量和品質。定植前要對土壤進行消毒和施肥處理。黃瓜的定植密度一般為4000~4500株 /667m2 ,大小行定植,小行距 40cm ,大行距 80cm ,株距 25~30cm 。溫室冬春一大茬密度一般為3300~3500株 /667m2 ,早春茬和秋冬茬為 3500~ 3700株 /667m2 。
4.3 高壟栽培
采用抬高種植壟優化根系生長環境、通風以及排水,主要用于設施栽培。一般壟高在 15~20cm ,壟寬50~80cm ,同時需要與覆膜、施肥、排水有機結合,以利于黃瓜的生長和管理(圖2)。
5 設施黃瓜定植后管理
5.1 溫度管理
定植后地溫不高,可以用悶棚來提高地溫,使苗盡快緩苗。夜間一般把棚內最低氣溫維持在 12°C 以上。這樣定植后7d即可緩苗,緩苗后應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放風[2]。
5.1.1 緩苗后至坐果期要保證白天溫度在 30°C 左右,夜間溫度不低于 15°C 。溫度不能過高,尤其是夜溫,否則會造成旺長,對后期的坐果產生不利影響。5.1.2煉苗期黃瓜定植后要適度煉苗,可以防止徒長,有利于花芽分化。要注意通風降溫,白天溫度維持在 20~25°C ,夜間溫度維持在 10~13°C ,煉苗時間以1周左右為宜。
5.2水分管理
5.2.1定植后首次澆水要澆透,但避免過澇,以防傷根。以后澆水要掌握小水勤澆的原則,避免大水漫灌,以防止旺長。
5.2.2緩苗期土壤必須含有足夠的水分,以滿足根系生長需求。
5.2.3結瓜期需水量增大,但黃瓜根系吸水能力差,因此應每隔2~3d澆1次水,且澆水宜在早晚進行,尤以早上為佳。
5.3 施肥管理
5.3.1底肥黃瓜需肥較多,底肥要施足,建議有機肥 + 復合肥 + 中微量元素配合使用,每 667m2 施腐熟農家有機肥 3000~4000kg ,過磷酸鈣 50kg 。
5.3.2緩苗期以養根為主,每 667m2 施尿素 5~10kg 同時可以沖施微生物菌劑以及海藻類、甲殼素類的生根劑,切忌沖施含激素的生根產品。
5.3.3結瓜期需肥量大,應采取少量勤施的施肥策略,每隔1水追1次肥,追肥以高氮、高鉀沖施肥為主,每 667m2 施高鉀復合肥 20~30kg ,化肥與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交替使用[3]。
5.3.4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條件的園區可以采用膜下滴灌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滴灌系統中,通過加入可溶性肥料,將肥料溶解至水中,與灌溉水一起輸送到黃瓜根系附近。每 5kg 肥料需加水 135~140L 吸肥比例控制在 1.5% 。在根瓜坐穩后,于晴朗的上午,每天進行1次灌溉追肥,每次持續 10~20min ,日灌溉量在采收前期為 0.5m3/667m2 ,采收盛期增至1.5m3/667m2 。
5.4植株調整
5.4.1整枝黃瓜在生長過程中,側枝和藤蔓會不斷生長,需要及時整枝。主蔓開花結果的黃瓜,側枝長到 5~8cm 時要疏除;而主蔓和側蔓都開花的黃瓜,則需疏除主蔓開花處的側芽側蔓,保留部分健壯側蔓。5.4.2吊蔓當黃瓜植株長到 20~30cm 高,有6\~8片真葉時,進行吊蔓處理。吊蔓能使黃瓜藤蔓分布均勻,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產量。吊蔓應選擇在晴天下午,同時,要把黃瓜上的卷須一起掐掉,以減少養分消耗(圖3)。
5.4.3摘葉在黃瓜植株生長過程中,下部老化、黃化的葉片應及時摘除,可以減少病害發生,提高通風透光性。摘葉時要保留中上部的健壯葉片,以保證植株正常進行光合作用。
5.5 病蟲害防治
5.5.1 病害防治 主要有以下病害:
(1)黃瓜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圖4)。可加強通風,降低濕度;定期噴施預防性農藥,如百菌清等;發病后可使用霜脲·錳鋅等藥劑。(2)黃瓜炭疽病:需加強田間管理,避免在陰雨天氣進行農事操作;發病初期及時防治,藥劑可選用唑醚·代森聯等。
(3)黃瓜白粉病:前期打藥預防;田間零星發病時
立即進行化學藥劑防治,如嘧菌酯等。(4)黃瓜蔓枯病:主要危害瓜蔓,葉、果也可受害。可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控制棚內溫濕度;
藥劑可以選用苯甲·咪鮮胺等。(5)病毒病:防治蚜蟲等傳播媒介;發病初期可使用病毒靈等藥劑。
5.5.2蟲害防治可用康寬、甲維鹽芘蟲威防治青蟲
和吊絲蟲;用啶蟲胱和烯啶蟲胺防治白粉虱;用艾綠士防治薊馬等害蟲。平時可以噴施阿維菌素進行預防。
6 其他管理措施
6.1 中耕松土
緩苗期后,進行中耕松土,先淺后深,近根部淺,遠根處深,不動坨,不傷根,使土壤疏松透氣,降濕增溫。
6.2 葉面噴肥
黃瓜葉面噴施肥一般可選擇氨基酸水溶肥、含微量元素的水溶肥,以補充黃瓜生長的所需營養,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3]。
7 適時采收
在瓜條達到上市標準后適時采收,并進行整修和分級處理。嚴格遵守農產品安全規定,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孫思楊.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策略探究[J].種子科技,2024,42(16):137-139
[2] 楊合情.碭山縣黃瓜早春大棚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11-113.
[3] 畢靜靜.溫室大棚黃瓜靶斑病綜合防治[J].農業知識,2015(3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