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7日下午3時,當時年僅18歲的俞麗拿登上了上海蘭心大戲院的舞臺。臺下的觀眾對這位年輕的小提琴手一無所知,但當她的演奏開始之后,大家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演奏結束后,全場鴉雀無聲,幾秒過后,蘭心大戲院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是俞麗拿的成功,更是交響樂民族化的產物——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巨大成功。
《梁祝》的創作始于1958年,是上海音樂學院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獻禮之作。這一年秋天,上海音樂學院黨委發出“解放思想、大膽創作,以優異成績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號召。
上音管弦系領導劉品組織管弦系學生何占豪、俞麗拿、丁芷諾、沈西蒂、張欣、朱英等,組成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改編了《二泉映月》《旱天雷》《步步高》《四季調》等經典民樂,并創作了弦樂四重奏《梁祝》,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正在這時,文化部黨組書記錢俊瑞來上音視察。在了解了實驗小組的情況并聽了何占豪創作的弦樂四重奏《梁祝》后,錢俊瑞說:“外國的樂器,演奏中國的戲曲音調,這是條新路,但音樂可以再美一點。”希望他們能繼續探索下去。
得知領導的意見后,實驗小組成員們欣喜異常,旋即投入創作。何占豪、丁芷諾開始共同構思作品。在尊重群眾欣賞習慣的前提下,他們采用有鮮明標題的多段體結構,將協奏曲按《梁祝》故事情節分成草橋結拜、三載同窗、長亭惜別、樓臺會、哭靈投墳等段落。構思確定后,由何占豪執筆先寫“草橋結拜”中的愛情主題,這也是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劉品對何占豪說,《梁祝》四重奏中的愛情主題雖然優美,但不夠深刻,這次的協奏曲,一定要在深刻上下功夫。
從小在越劇氛圍里長大的何占豪,有著滿腦子的越劇旋律,曾記錄過越劇各流派主要演員的唱腔,并對尹派情有獨鐘。說來也巧,當時上海人民大舞臺正在上演尹派越劇《紅樓夢》。為搜集創作素材,何占豪接連幾晚跑去聆聽。尹桂芳那情意篤深的吟腔觸動了何占豪的創作靈感,激發了他對纏綿悱惻的韻律和無限想象空間的追求。他用具有戲曲風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復試奏,終于創作出了全曲的核心:《梁祝》的愛情主題。
首戰告捷。何占豪又用他從前寫越劇折子戲《跑驢》中的一段小快板,改編成“同窗三載”的音樂。而“樓臺會”則用了越劇《白蛇傳》中“斷橋回憶”的一段悲切唱腔,“哭靈投墳”及“化蝶”的旋律是從京劇、蘇昆的曲牌中提煉出來的。其間,上音教授丁善德對樂曲每個段落的構思及相互間的起承轉合都提了建議,給予了指導。
由于實驗小組的同學不擅大型樂隊配器,丁善德便推薦了自己的高足——作曲系四年級學生陳鋼。但當時陳鋼臨近畢業,需趕寫畢業作品,便打算婉拒。丁善德對陳鋼說:你把《梁祝》完成了,就算你的畢業作品。
正因這一明智之舉,成就了日后輝煌的《梁祝》。陳鋼的加盟對《梁祝》創作的成功至關重要。1959年初,才華橫溢的陳鋼對原樂曲重新進行了構思,即將故事內容與西方傳統的奏鳴曲式有機結合,既適應中國聽眾藝術欣賞的思維習慣,又符合音樂陳述的規律。陳鋼除負責協奏曲的配器外,對音樂主題的升華、展開,乃至每個樂段都提出過不少修改建議。比如“樓臺會”,陳鋼建議寫成復調,用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塑造梁祝共同傾訴的形象。
經過兩個多月的共同努力,由何占豪執筆旋律、陳鋼配器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終于誕生。何占豪把這首完整的樂曲獻給了自己的小提琴老師趙志華,并請趙老師給此曲配上弓法、指法。后來趙老師對何占豪說:“聽了這首優美的樂曲,我幾晚都沒入睡。”
1959年5月4日,《梁祝》在上音大禮堂首次試演。何占豪小提琴獨奏,陳鋼鋼琴伴奏,兩人富有激情的演奏,使演出取得成功,但作曲系部分師生對此尚存異議。他們認為此曲調式、調性變化不大,經得起聽,卻經不起嚴格分析。但錢仁康、譚冰若兩位教授卻對這個新作品滿腔熱情。他們認為:年輕學生不受條條框框束縛,敢于創新,走自己民族的路,這種精神值得提倡和發揚。當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次公演,由俞麗拿獨奏,上音學生管弦樂隊協奏,指揮系四年級學生樊承武指揮。這天,蘭心劇場高朋滿座,全國各主要文藝團體的領導、指揮和主創人員悉數到場,《梁祝》由此走向全國。
第一個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介紹到國外首演的是著名指揮家曹鵬。1955年,年近30歲的曹鵬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按學院慣例,每位學生畢業都需舉辦作品音樂會。1959年秋,臨近畢業的曹鵬向老師提出要開一場中國交響樂作品專題音樂會,老師表示全力支持。
曹鵬首先選擇了歌劇《草原之歌》等富有中國少數民族風格的作品,又想到前些日子在報刊上得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國內聲譽鵲起。于是,他寫信給在中央戲劇學院任教的妻子惠玲,要她設法盡快把《梁祝》總譜寄來。
幾經周折,曹鵬收到總譜,如獲至寶。音樂會主辦方莫斯科廣播電臺,為曹鵬請來了世界頂級小提琴演奏家——與奧伊斯特拉赫齊名的格里希登。被來自東方如此美妙旋律深深吸引的格里希登,為演好《梁祝》閉門苦練,傾注心血。
曹鵬研讀《梁祝》總譜時發現,協奏曲中所用的幾件中國民族樂器中,唯獨板鼓在莫斯科難以找到。于是,他又打國際長途電話向孟波求助。但因當時交通不便,板鼓若由上海郵寄至莫斯科,已趕不上排演。無奈,曹鵬只能在莫斯科各處尋覓,最終借來一只板鼓,使排練得以如期完成。
1960年2月的一個周末,莫斯科交響樂團在曹鵬指揮下,成功舉行了首場中國交響樂作品音樂會。無與倫比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征服了莫斯科大劇院內所有觀眾,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在場的蘇聯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也擊節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