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春,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一代詩圣杜甫此刻正躺在湘江里的一葉扁舟上。這一年,他58歲,生活落魄,準備經岳州往潭州投親靠友。
舟過喬口,風起湘江。為避風浪,杜甫只得移舟靠岸。暮色四合,此時石渚湖畔云母山上洞火沖天,熱鬧壯觀。詩人詩意迸發,一首《銅官渚守風》一揮而就:“不夜楚帆落,避風湘渚間。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慳。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
令詩人沒想到的是,這其實并非春耕燒山,而是銅官窯廠用山柴燒制瓷器。
銅官石渚柴火旺,在歷史的變遷中,“燒”出了一個又一個長沙窯的千古傳奇……
長沙窯,又稱長沙銅官窯,其名字與所處的銅官古鎮有關。
古鎮銅官,東依云母,西傍湘江,石渚湖畔,為傳承千年的十里窯場。站在云母山步行道上,抬頭便是一江浩浩湯湯的湘水,低頭遍地皆是適宜制作陶瓷的土壤。據《水經注》載:“銅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沿途捧一把云母的泥,捻碎、揉捏,泥土呈深紅色,細膩有質,既有可塑性,又有內在張力,是做陶的好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此好泥方能鑄就長沙窯“世界工廠”的歷史地位。
關于銅官的名稱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有三國“銅棺”說,也有“采銅”說。據清嘉慶《長沙縣志》記載:“銅官山,縣西北六十里,為楚王馬殷鑄錢處。”在鑄錢處置管理鑄銅事務的“銅官”,此乃較為可信的“鑄幣”說。無論何種歷史說法,銅官自古便是天然的黃金碼頭、兵家必爭之地,確是不爭的事實。
銅官古鎮因長沙窯的陶瓷而名揚世界。云母山綿延數里,70余處古窯犬牙交錯,高高低低的窯廠煙囪林立,大大小小的作坊鱗次櫛比。長沙窯制作工藝講究,捏坯過程完成后,需整平表面,置于太陽下晾曬兩日,再入窯燒制、上釉。一團陶土,經由揉、搓、壓、塑等過程,歷經水、陽光與火的淬煉,終成一件精美陶器。
古鎮現存一條南北走向的老街,1200余米長,麻石鋪街,陶缸圍院,房屋精巧錯落有致。這是一條手藝含量極高的街,街巷兩側皆是長沙窯手藝人的陶瓷店鋪,或古樸、或婉約、或現代,皆令人過目難忘。
擇一家店小坐,滿屋擺放著長沙窯大家的手作,來一杯芝麻豆子茶,坐看湘江潮涌,那些歷史的傳說與故事便一一浮現。
水是古鎮的密碼,欲深入解鎖銅官,不妨先從山下的湘水開始。循著涓涓細流,我們從文明的痕跡向長沙窯的歷史深處漫溯。
我們沿著石渚河漫溯。銅官石渚河的上游,白云深處為九峰山。山勢逶迤,沖口盡頭為茶亭。茶亭,古為連接湖廣驛道上的人馬休憩處,文獻記載“義亭可憇長途客,公茶不取半分錢”。
茶亭深處,矗立一座七層古石塔,飛檐翹角,古樸端莊。塔底層的門楣上陰刻楷書“惜字塔”。古人惜字如金,對文字懷有天然的敬畏,決不隨意丟棄承載文化元素的字紙,而建起一座座寶塔,專門用于焚燒字紙。茶亭惜字塔的神奇之處在于塔頂生出一株樸樹,形如華蓋,塔樹相依,渾然一體。當地學子,每逢升學趕考,皆要到惜字塔前瞻仰一番。于是乎,茶亭惜字塔成為惜敬紙張、延續文脈的豐碑。這種斯文教化,沿石渚河流淌,融入了長沙窯的肌理……
我們沿著湘水漫溯。湘江北去6公里,是著名的書堂山,因唐代有“楷圣”之稱的歐陽詢生于此長于此而享譽千年。
相傳,歐陽詢祖上看中這方風水寶地。自公元301年歐陽世族遷居書堂山,至歐陽詢祖父歐陽頠建鎮南將軍府,再到歐陽詢父子在此研墨習字,扎根已三百余年。其間,自歐陽詢先祖歐陽生起,連續八代皆出當朝博士,是著名的書香世家。書圣歐陽詢承魏晉書風,開唐楷三十六法之先河,使書堂山的文氣與書法名垂千古。于是乎,書堂山上的書法傳承,孕育了長沙窯“瓷有書畫而雅,書畫以瓷而載”的詩文書法特色……
我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溯。經歷安史之亂的李唐王朝,告別盛世繁華,北方窯工大量南下避亂。窯工們聚集銅官,帶來先進的制瓷工藝。銅官陶人汲取融合北方陶瓷文化與技藝,首創釉下多彩瓷,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三足鼎立之勢,成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
1998年,印尼勿里洞島附近海域,一位采掘海參的漁夫無意間被一堆瓷器絆到。漁夫這偶然一“踩”,竟“踩”出了驚天動地的“黑石號”沉船事件。這艘來自中國唐朝的商船被打撈出水,船上六萬七千余件珍寶,件件皆成無價之寶的歷史文物。令人驚嘆的是,其中竟有五萬六千五百余件出自長沙銅官窯。
原來,鼎盛時期的長沙銅官窯,是唐代最為活躍的外銷瓷窯之一。中外商賈絡繹不絕,江上檣帆云集,岸邊酒肆林立,石渚草市盛極一時,成為集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陶瓷市場。
試想大唐商船在石渚完成交易,順湘江、過洞庭、下長江,再經廣州等港口轉運,物美價廉的長沙窯產品便遠銷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何等壯闊的商貿圖景!可以說,銅官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點,堪稱陶瓷產業的“世界工廠”。于是乎,長沙窯,大唐造,一時風光無限……
我們沿著紅色文化漫溯。銅官曾是湖南革命的紅色搖籃,中共湖南省委、湘江特委、中共湖南省工委等十多家中共機構曾在此設立地下組織。
銅官陶瓷產業發達,產業工人隊伍龐大。湖南工人運動領袖、革命烈士郭亮即誕生于此。1923年1月,在郭亮陪同下,毛澤東同志來銅官召開工人座談會,住在銅官袁嘉湖劉家老屋,歷時3天。1937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接見銅官地下黨代表,指示要在中共湘江特委領導下,不斷壯大銅官黨組織。1945年7月24日,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委的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抵達銅官。入夜,部隊登舟經洪家洲過湘江,另一路縱隊在銅官南面的半邊山橫渡湘江時遭敵軍狙擊。經半小時激戰,強渡成功,占領渡口,掃清兩岸敵軍,完成渡江任務。于是乎,革命的基因深深融入長沙窯的靈魂之中……
湖南博物院,一方青釉褐彩執壺靜靜陳列,上書:“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凝思中,我仿佛看見長沙窯柴燒的熊熊烈焰,觸到大唐“黑石號”商船濕潤的風帆,聽見銅官街市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如此熱烈,如此生動,如此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