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029-06
Mainstream Cultural Leadership in the New Media Ecology: Endogenous Logic and Path of Enhancement
WANG Xiaonan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5113oo, China)
Abstract:Thecombinationofnewtehnologiessuchasagorithms,igatacoudcomputingandartificialinteligenewithmediatolsconstitutes thenewecologyof thecurrent media.Thenewmediaecologyprovidesanewsoilforthevalueleadershipof mainstreamculture,andhasenhancedthedominantandinfluentialpowerofmainstreamcultureincommunicationbymeansof emerging mediatechnologies.Thearticlesummarizesthatnewmediahasachievedthelinkageandempowermentof mainstreamculturalvalueleadershipinhreedimensions:users,technologyandcommunication.Throughtheresearchmethodoftextualanalysis,and incombiationwithrelevant media theories,thispaperexplores themedialogicofmainstreamculturalvaluegudance.Thenewmediaextendspeoplesogitivesnses,ifuenestheuluralcharacteristicsoftetis,andraliestetransforatioofviraland realinsocialsens.Attesamete,tenewmediaologyhasthepotentialriskofmainstreamculturalsubjectcognitioncotent productionandinterpretationscne.Terefore,itisecesarytoenhancethvalueladershiofmainstreamcutureintenewmedia ecosystem by competing for discourse position,utiliz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playing interactive rituals.
Key Words: New media; Media ecology; Media communication; Mainstream culture; Group identity; Value leadership
費孝通先生曾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民族的文化自覺需要主動培育,但個體對文化能動性的理性認知,正受到各種現代化媒介規則和技術的干擾。隨著推薦算法、人工智能及移動互聯網的交叉應用,媒介超越了單一的信息傳送身份,以人機互動的方式主動參與到人們的信息關注及其行為選擇中。宏觀抽象的主流文化價值符號需要轉化、落實為具體的行動目標,媒介技術的發展有助于主流文化向社會大眾展開思想浸潤,但是媒介“越權\"可能帶來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真空\"的風險。
1新媒介賦能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
1.1價值引領的主體之維
主流文化通過整合社會多元文化,最大限度地達成思想共識而得到各個群體的接受認同。主流文化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這與新媒介的用戶賦能相契合。
文化認同的本質是價值認同。主流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價值理想,代表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準則。主流文化往往以“常識\"的形式融入個體的日常實踐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思想2。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現代化建設目標,還是社會層面的美好生活愿景,或是個人層面的公民道德規范,都以最凝練的話語集中呈現。這種“常識\"性的價值表達,體現了當下公眾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求。如電視劇《小巷人家》的爆火出圈,既有大時代的集體變遷,也有小家庭的命運折射。新媒介生態是信息時代下“互聯網 + 技術發展\"的產物。傳統媒介敘事以記者、編輯為主體,呈現自上而下的單一詮釋體系。新媒介敘事打破了身份界限,以微小內容為切入點,更多展現私人空間下小人物的精神狀態。新媒介敘事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一系列新興媒體綜合了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效果,衍生了多元化的信息傳輸通道。普通民眾通過選擇內容偏好、表達個人想法參與信息制作、傳播的各個環節。處處是媒介的“去中心化\"信息傳播特征滿足了社會各階層需求。
1.2 價值引領的內容之維
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等交融共生,是當代中國文化環境的基本特征。主流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能力,這與新媒介的技術賦能相契合。
新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在碰撞中涌現張力,文化價值選擇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多元思潮的涌現體現了人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多元文化并存是主流文化存在的基本前提。主流文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供了集體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具有社會黏合劑的作用。社會轉型期大眾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維度并非整齊劃一,新時代的社會精神需求呈現個性化與小眾化,即不同群體間精神生活的異質性比較嚴重3。共同的文化基因可以用情感維系,從而緩和分歧,達到社會整合的效果。數字技術助推媒介融合,不同媒介形態在資本助力下形成了一站式內容生產模式。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形態提供了一系列實時互動功能,平臺在技術創新下滿足各種類型文化的傳播需求。多媒體敘事風格打破了傳統媒介的物理界限,還推動了社會群體的多元表達,借助虛擬信息系統的大范圍、強滲透傳播,不同圈層的文化壁壘被打破。媒介融合引發了由技術到場景、產業、文化等連鎖融合反應,人與世界的關系也由于媒介技術的突破而產生了超鏈接。如今利用數字媒介技術賦能精神生活圖景也成為可能。
1.3 價值引領的演繹之維
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依托于其價值意義的傳播,傳播的實現與人的多重在場方式有關。主流文化具有穩定的影響范圍,這與新媒介的傳播賦能相契合。
主流文化的價值傳播需要身體和情感的雙重在場。文化產業具有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功能屬性,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新媒體 + ,賦能紅色文化等成為當下主流文化價值傳播的主推模式。中國的紅色文化擁有豐富的創作資源,但因其基本構成導致大眾對其內涵解讀存在刻板印象。紅色文化包括物質和非物質資源兩個方面。前者表現為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后者表現為一系列紅色革命精神。新媒體時代的文化敘事強調人物個性與自我覺醒,而紅色文化因代際差異呈現明顯的記憶斷裂。新傳媒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進入虛擬空間,擴大了有限生命的體驗邊界。機器的智能化認知可以使其脫離肉身而獨立于有機體的掌控之外。同時在網絡虛擬技術的加持下,人的社會角色暫時剝離,能夠穿梭于虛擬與現實之中。移動互聯網空間的拓展為情感的虛擬在場提供了全方位技術支持,使“位置”即身體在特定時空中的方位成為可以被識別、標記的信息4。因此,在主流文化價值傳播過程中人的在場形式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二維坐標,位置、感覺等一切與身體有關的因素都被新的媒介技術所激活。
2 主流文化價值引領的媒介邏輯及其潛在風險
2.1 主體認知邏輯
2.1.1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是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相關論述中的重要命題。他認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們對人及其環境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樣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強化和放大。\"5]360萬物皆媒介,媒介的工具屬性使其創造出與之相對的媒介環境。麥克盧漢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中樞神經系統等感知來理解人,因為人們用各種感覺器官接觸并認識外部世界。媒介創造的環境對人的各種感知施加影響,產生了一系列感知效果。尤其是電子時代的媒介環境,電子信息的傳播營造了無中心的感知空間。他還預言了從技術上模擬意識是人類延伸的最后階段,如今的電腦和互聯網是中樞神經延伸最典型的例子[5P0互聯網誕生后,文本、圖像、聲音,甚至模擬觸覺都是數字信號傳輸的內容,更不用說在線直播帶來的新浪潮,通過媒介雜交的形式引發了當代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
2.1.2“媒介延伸”形塑主體認知
泛媒介化生存塑造了受眾強烈的個體意識。21世紀以來中國網絡媒介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2000年初的門戶網站如博客、貼吧等以圖文的形式搭建了熟人關系。21世紀10年代的短視頻、直播等帶動了媒介平臺經濟的爆發。21世紀20年代媒介垂類特征明顯,如聚集了二次元的B站、展示生活方式的小紅書、進行知識問答的知乎、提供伴隨性內容的播客。隨著AI和VR(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未來媒介將朝著智能化、虛實融合的體驗邁進。當前,以“0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是網絡媒體最活躍的用戶群體。他們的成長伴隨著全球化、互聯網、市場經濟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形成了求新求異的個性化心理特征。全媒體時代,平等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處處是媒介”的媒介化的生存境遇,重塑了人們的交往模式。他們習慣在移動互聯網上表達個性化觀點,搶占網絡陣地話語權,以此尋求同類社群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2.1.3 新媒介生態潛在的主流文化主體認知風險
利用新媒介實現價值引領更在于如何合理認知媒介。新媒介雖然提供了豐富的在線互動體驗,但也減少了真人近距離交流的機會,阻礙了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一些智能類媒介甚至充當了“教育者\"角色,依靠機器“生成\"進行主流文化的價值解讀。這樣的互動過程不僅缺乏人的情感,對其過度依賴還會帶來負面示范效果。主流文化在文化價值上具有共享性,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文化交流的代際隔閡越加明顯。傳統父輩家長處于家庭話語的權威地位,但新媒介浪潮下子女后代掌握更多的媒介資本。長輩在使用新媒介產品時呈現兩種極端狀態,一種是過度依賴、輕信各類媒介信息,另一種是對數字產品產生排斥心理。家庭關系中話語權位置的調轉會引起親代和子代之間的沖突。加之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易受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難以保持理性的自我意識。
2.2 內容生產邏輯
2.2.1尼爾·波茲曼的媒介理論
《娛樂至死》是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麥克盧漢讓人們注意到在信息傳播中的重點是媒介而非內容,波茲曼受麥克盧漢的啟發,認為不同的媒介適合傳播不同的信息。“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是他闡釋《娛樂至死》的重要觀點。波茲曼主要對比的是19世紀的印刷媒介和20世紀的電視媒介,他痛批以電視為代表的視覺傳媒給人們帶來的精神污染,娛樂氛圍已經彌散至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等社會各處,帶來了“娛樂至死\"的后果。媒介具有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媒介代表著時代和文化特征,“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意義\"。他強調媒介對文化的決定性作用,進而宣揚未來存在著媒介危機的隱患。媒介由此介入了文化內容生產,人工智能衍生的表情包、縮略詞等成為新的語言交流工具,這些“暗號\"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就是“質疑、理解、成為\"的過程。
2.2.2“媒介隱喻”介入內容生產
媒介類型偏好造就了社會文化和思維方式。文化認同根源于個體的價值需要。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倡導集體和個人價值的統一,由于社會文化交往中的信息不對稱,不同媒介間偏好風格迥異,各種媒介環境交互碰撞。例如,不同類型的搜索引擎、興趣類App、自媒體社交空間等全民開放,人們可以自主選擇。無論是文本類、語音類,還是視聽混合類的媒介,都會引起普遍的情緒共振,從而達到信息傳播的效果。不同媒介產品為了吸引輿論關注,通過不斷放大細節讓人們代入日常生活。與之相應,市場化趨勢下社會文化領域的資本要素不斷涌入,文化生產表現出消費主義傾向。文化生產通過打造“新的生活方式”,精準引領特定群體的文化消費習慣,進而影響個人對文化產品的自主選擇。網絡媒介具有信息傳播、文化傳承、社交服務等多項功能,負責主流文化傳播的官方媒體,在輿情感知與技術操作上也逐漸向新興媒體靠攏。
2.2.3 新媒介生態潛在的主流文化內容生產風險
波茲曼在他的著作《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中斷言人類已經到了技術壟斷文化的階段,技術使信息泛濫成災。電子媒介時代的信息娛樂化的確滋生了非理性公眾輿論。媒介變遷下的輿論場中,互聯網空間的“后真相”思潮愈發常態化,情感和立場優于事實的“后真相\"時代來臨。網絡媒體為了增加視頻的點擊量,傾向于采用娛樂調侃的方式對熱點事件進行“去嚴肅化\"包裝。由于缺乏他人在場的現實壓力,往往衍生負面道德輿論爭議。高校青年群體作為電子社交媒體的深度用戶,處于價值觀的深度構建期,公共輿論事件頻發也對其產生較大影響。公共輿論中的情緒化表達一般圍繞“情感或事實\"展開辯論,卻忽視了情感也是進行社會動員和社會整合的有效資源。而媒介技術的革新使得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機械算法比重增加,技術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的倫理判斷。
2.3 演繹場景邏輯
2.3.1約書亞·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
美國傳播學家約書亞·梅羅維茨指出了電子媒介引起的社會場景的變化:電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質場所為基礎的場景界限,使處于不同物質場地的人可實現跨時空交流[8J34。同時,梅羅維茨認為媒介是新的社會場景的創造者,社會場景的分割與重合會伴隨電子媒介的使用而產生界限的動態變化,電子化的私人情境和實踐性的公共場所的界限變得模糊。主流文化價值引領的關鍵在于引領過程中的關系互動,而梅羅維茨認為電子媒介通過介人信息系統進而對社會群體身份產生潛在影響[8]31。電子媒介打破了地域信息壟斷,使物理位置不再決定社會身份,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分工并進行角色重構,亦即信息的流動決定了人們交往的性質。近幾年移動互聯網設備的興起,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載體形式,也改變了傳統媒介時代大眾的社會交往方式。線上線下隨機切換的工作、生活模式成為常態,尤其滿足了互聯網文化參與者虛擬交往的社交需求。
2.3.2“媒介情境\"觸發演繹場景
移動智能傳播營造新型文化一生活空間。以算法推薦為代表的智能傳播技術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產物。隨著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的出現,信息洪流不斷沖破地理界限和文化語境的限制,為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傳統公共文化空間作為一個供給文化資源的物理場所,形成的公共文化認同影響人們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秩序。隨著當下的人際交往從物理空間轉移到手機、電腦等數字媒介的虛擬空間,“數字網絡時代的虛擬空間形塑了主體自由化、文化數字化、交往虛擬化的新型數智文化空間\"。近幾年“草根\"的敘事方式大受追捧,進入的低門檻打破了學歷、地域、收入等篩選機制。網絡自媒體作為普通大眾向外分享自身私人訊息的途徑,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個體展示日常生活的新空間。各種自媒體運作平臺,一方面豐富用戶形象以拉近雙方對等關系,另一方面抓取數據偏好以強化彼此身份認同。
2.3.3 新媒介生態潛在的主流文化演繹場景風險
主流文化被多數社會成員默認為“標準”,通過教育、法律等制度化途徑獲得權威。目前流量大的新媒體平臺多是商業屬性,用戶關注多的內容就得到更多推送,關注越少的內容則越容易消失。數智化傳播對文化內容的速成性、情緒性有極高的要求。主流文化的訂閱、傳播往往局限在專業范圍內,難以持續保持較高的受關注度。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陳 ×× 曾因發傳單向學生推薦自己的網課而在B站走紅,但熱度過去后其視頻播放數據驟然走低。人在交往中實現身份的轉換和觀念的碰撞,互聯網信息的快速流動使得交往缺少中心話語。由于數字文化理念更能滿足人們多元的精神需求,原本具有公共屬性的虛擬文化空間日益成為人們表達自我的私人領域。但是人們隱匿了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以個體匿名的狀態進行群體互動,圈層之間的矛盾觀點被無限放大。
3 新媒介生態下主流文化價值引領的提升路徑
3.1 爭奪話語陣地
“權力生產了話語,話語為權力帶來了合法性”,并且,“話語具有‘形塑'主體性的能力\"]。當今各類“意見領袖\"掌握著網絡輿論話語權,信息傳播從媒介到意見領袖再到普通受眾擴散,社會新聞面臨輿論評價的范圍被擴大。許多網絡博主、“大V\"通過打造人設來充當公共“意見領袖”,成為社會爆點流量話題的話事人。為此要進行主體培育,實現觀念與表達雙提升。
3.1.1 轉換傳統說教方式
傳統主流文化的傳播,往往采用說教式理論灌輸。大而全的宏觀敘事不僅形式僵化、套化,還導致缺少對話溝通。主流文化的價值表達應從唯理性、規范性,轉化為生活化、具有現實關照性。應用貼近生活的素材、案例,以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敘事方式,增強主流文化傳播的吸引力。應嘗試借助短視頻、表情包、彈幕等“可視化\"媒介表達符號展開平等對話,用活潑生動、通俗易懂的網絡語言傳遞主流價值內容。
3.1.2 引導多主體參與
網絡媒介環境下話語分配高度自由化,在媒介技術賦權下,意見領袖的N級傳播效應會影響公共輿論的走向。因此,要打造網絡媒介空間的正能量“意見領袖”,依托新媒體平臺,以榜樣帶動各個群體實現自我教育與引導。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在追求盈利的現實需求下,應堅持“正能量”價值和“流量化”話題相統一。同時,利用受眾在主流文化價值傳播中的新角色和位勢差,讓其掌握信息主動權,鼓勵更多元的主流文化表達個體。
3.1.3包容多樣的社會心態
當前,中國仍處于向現代化轉型的過渡期,社會階層的分化對共同理想和核心價值觀帶來很大挑戰。整體社會心態呈現出馬太效應映射下的不穩定狀態,如不同生活方式下價值觀的多樣性、人們文化需求和文化趣味的多層次性等。在突出主流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拓展主流價值傳播的輻射圈層。堅持“倡導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文化發展原則,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提煉那些蘊含公共價值理念的文化因素。
3.2 擅用媒介技術
現今算法技術越發深入地介入各類新媒介的信息“把關過程”。“把關人”是在信息傳播中直接或間接地設定信息準入標準的人。傳統人工編輯是社會不良信息的篩選器,算法代替人工編輯介人了信息選擇,不僅傳播內容并且解釋內容。算法的設計依附于人的價值立場。隨著信息傳播呈裂變之勢,信息把關的難度也同步提升。為此要加強內容篩選,實現技術與人工雙結合。
3.2.1 加強技術監管
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各類平臺的監督,對于注重推送價值性的平臺給予鼓勵和支持,針對平臺個別惡劣影響事件問責追責。網絡技術平臺應承擔主要社會責任,強化對部門算法人員的價值引導,使其在工作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導向。提升網絡媒介空間的法律治理能力,明確網絡媒介空間的道德底線及行為邊界,確保其運行在合法合理的軌道上。在充分運用數據算法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強人工審查,加強審查人員的理論武裝
3.2.2 觀照現實問題
要對主流文化相關議題指向進行宏觀把控。針對一些網絡熱議的現實問題,如每年“315消費者權益日”曝光的生產亂象、明星等流量行業的超高報酬、教師教育行業的失德失范等問題,有關部門要暢通信息溝通交流的渠道,不斷提高主流文化對現實問題的應答能力。主流權威媒體應與地方新聞媒體分工合作,分別擔負起準確新聞報道、客觀輿論監督、深度跟蹤求證、廣泛服務民生等對應職責,避免輿情傳播中的情緒化和片面化解讀
3.2.3 主流媒體站位
主流文化內容的生產必須堅持為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服務。主流媒體應生產更多弘揚正能量、宣傳主旋律的優質內容。利用主流媒體的優勢位置,建立全面高效的全媒體資源融合平臺。在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進行技術升級的基礎上,積極帶動自媒體“大V”主動向正向價值技術靠攏,扶持并聚合那些有正能量、優質內容的代表。在適應當下視聽傳播技術大眾化導向的同時,有效發揮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宣傳功能。
3.3 發揮互動儀式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社會是由許多相對獨立且不可化約的小場域構成,場域內部存在對抗、競爭關系[2。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表達、傳播領域,也是與其他非主流文化的力量角逐地。現代媒體技術支持多平臺隨意切換與多角色隨時互動,“去空間化\"的移動社交場景拓展了交往空間,但也形成了趣緣社交下的文化傳播新樣態。為此要展開空間營造,實現線上與線下雙互動。
3.3.1 入駐虛擬空間
利用網絡空間多節點、輻射廣的特征,搭建起虛擬與物理空間全面銜接的新生態,將主流文化的價值輻射到全社會。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在主流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探索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媒體技術,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將主流文化內容精準推送。要善于挖掘虛擬數字空間的潛能,發掘元宇宙、ChatGPT等數字技術的價值引導功能。要強化網絡技術平臺與主流意識形態媒介的協作,把主流意識形態下的正能量作品納入算法的“推薦池”
3.3.2適應移動傳播
移動智能端搭建了傳媒和受眾間的新鏈接。移動傳播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在現實與虛擬、微觀與宏觀的場景交替中進行信息適配與社會關系重構[13]。在互聯網領域“連接\"如此重要,移動傳播適應了碎片化信息的接收需求,受眾可以隨時參與各類場景。主流文化的價值演繹多發生于現實的微觀場景,身體“缺席”是價值傳遞過程中的常態。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掣肘,有機融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從而形成主流價值的“裂變式\"傳播。
3.3.3 借助國家儀式
國家儀式總是與主流價值的傳播相伴隨,通過制造“情境場\"產生情感共振,使價值觀念形象化、生動化[14。例如,國慶大閱兵展現了強國形象,“共和國勛章”凝聚保家衛國的向心力,國家公祭以集體緬懷撫慰歷史創傷。需要擴大媒介傳播,通過短視頻、直播等重復推送大型活動儀式片段。要增強社交互動,組織線上、線下儀式活動鼓勵公眾參與主流價值的宣傳。要實現教育內化,以課堂班會、校園征文的形式將價值觀融入各學習階段。
4結束語
在國際全球化的復雜態勢與中國現代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普遍范圍內的價值認同與沖突問題依然突出。聚焦于國內,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引發了信息傳播革命,也裹挾著群體輿論與社會情緒,滲透至教育、文化、娛樂、經濟等各行各業,甚至帶來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的重大挑戰。作為引領社會價值觀念的主流文化必須肩負起時代責任,在全新歷史境遇下保持定力,積極應對價值選擇的問題挑戰。必須對主流文化價值觀進行有效的建構與傳播,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不斷提升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力。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思想戰線,2004(2):1-6.
[2]顏玉凡,葉南客.新時代主流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機理研究[J].教學與研究,2022(2):51-58.
[3]彭雷霆,歐陽樣.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國居民精神生活變遷及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42(3):17-28.
[4]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8,40(12):83-103.
[5]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9]許昕然,李瓊.從文化空間到元宇宙:傳統文化空間的數字化再生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2):62-70.
[10]朱振明.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9):32-37,55.
[1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2]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13]喻國明,梁爽.移動互聯時代:場景的凸顯及其價值分析[J].當代傳播,2017(1):10-13,56.
[14]曾楠.國家儀式:共同體認同建構的象征維度[J].中州學刊,2023(9):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