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131-0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Guangyuan Shudao Culture Research Tra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HE Jinqiong, FENG Na, LUO Qin (School of Education, Ba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azhong Sichuan, 636ooo,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guidedbycoreliteracy,combines thecognitivecharacteristicsof primaryschol studentsandaimsatthe dualgoalsof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ndeducationaltransformation.Byusingmethdssuchasliteratureresearch,interviewinvestigation,andositeinvestigatioitexploreshowtoutilizeteculuralrsourcsofteSuRoadinGuangyuantoprootethe allrounddevelopmentofsudentscoreliteracyTesdasedontheichistoricalandulturalresourcesndgeogapicaleaturesof heShuRoadinGuangyuan,constructsaculturalresearchandstudydevelopmentpathguidedbycoreliteracy.Specificaly thepathicudesimesieexperncefromistoricalotstoiovatieexpreioninedimensinofculuralcofideceab rativepracticefromclassicdecrytiontocultural exchangeinthedimensionoflanguageaplication,advancdcultivationfromcase reasoningtosystematicinnovationinthedimensionofthinkingability,andcomprehensiveimprovementfromdetailexplorationto creativeactioninthedimensionofaestheticcreation.ThisstudyprovidestheoreticalsupplementationfortheresearchontheeducationalfunctionoftheShuRoadinGuangyuanthedvelopmentoftemeresearchandstudycourses,andtheintegrateddevelopent ofculture,tourismandducationIalsoofspracticalreferenesforteevelopmentofcuturalrsearchandstudyofeShu Road in Guangyuan and the further exertion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hu Road culture.
Key Words: Core literacy;ShuRoad inGuangyuan; Culturalheritage;Revitalizationof intangiblecultural hritage;Researchand study path;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人發展,民眾對素質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實踐活動逐漸進入大眾視野。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頒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納人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就《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教育部要求將研學旅行納人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之中3。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加快發展度假休閑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打造一系列旅游相關項目。眾多文件的發布與政策的推動,促使我國研學旅行不斷發展并取得良好進展。
研學旅行是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和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而設計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增強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主題鏈接多學科知識、思維和方法的形式開展研學旅行,可克服傳統研學旅行的弊端,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場域,能有效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在核心素養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研學旅行作為課程創新的重要載體,展現出顯著的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
1廣元蜀道文化資源
作為橫亙中國三千年文明史的線性文化景觀,蜀道系統承載著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的雙重遺產價值。蜀道金牛道廣元段沿線是文化遺產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沿線有古棧道遺存、翠云廊一皇柏林遺存、摩崖石刻石窟群、寺觀園林、古建筑群(書院、祠堂、村落等)、古鎮與古城等豐富遺存。廣元蜀道區域涵蓋廣元市昭化區、朝天區、利州區、劍閣縣、青川縣和旺蒼縣,以劍門關、翠云廊為代表的蜀道北段,完整保存著古代棧道工程技術體系。其中明月峽的峽江懸壁保留著先秦以來水陸并行交通遺跡,水道、纖道、棧道、驛道、公路\"五道合一\"的立體交通形態,堪稱人類適應復雜地形的工程典范。從金牛道至米倉道的線性空間內,唐宋題刻、明清關隘遺址、古渡口遺址群、千佛崖摩崖造像群,形成時間跨度逾千年的文化連續。蜀道沿線的川北薅草鑼鼓、白龍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蜀道農耕時代遺存風采,對中小學生拓寬視野,形成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態度,提高自主選擇與決斷的能力,在鄉土情感感悟實踐中培育熱愛家鄉、勇于擔當的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2廣元蜀道文化中的核心素養指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將“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作為課程理念的第一條,在課程目標中明確界定了核心素養的4個方面,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蜀道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觀照映射核心素養的4個方面。
2.1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心。”凹廣元蜀道是千年未斷的交通活化石實證,從先秦金牛道到明清石板驛路,蜀道持續使用2000余年,見證了中國道路文明的延續性。廣元蜀道也是多元一體文明融合的見證,蜀道串聯起以廣元皇澤寺為代表的中原禮制、以古蜀道鎮水石犀為代表的巴蜀巫文化、以千佛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藝術,體現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廣元蜀道中棧道\"木石相嵌\"結構、翠云廊\"林道共生\"生態模式,是勞動人民山地工程智慧結晶的集中體現。從李白的“蜀道難\"到當代交通便利,將地理艱險升華為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符號,成為人類挑戰極限的共性文化資源。廣元蜀道文化對文化自信的詮釋,超越了地理空間的“道”,更升華為精神維度的“義”。
2.2 語言運用
“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蜀道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以文學經典、碑刻文獻、民間口述等為代表的語言符號體系為語言運用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情境。廣元蜀道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多重文本,以李白《蜀道難》李商隱《籌筆驛》為代表的經典文學作品,以昭化古城《葭萌關界碑》明月峽《重修棧道記》為代表的石刻文字,均可作為學生語言解讀素養訓練的優良素材。基于蜀道意象險峰、古道、古柏等進行現代詩歌創作,仿寫《蜀道難》的“噫吁嚱”句式,古典韻律與現代抒情融合技巧激烈碰撞;三國傳說改編為微型小說,更是學習歷史敘事與文學虛構經典情境設置的實踐方式。廣元蜀道文化中的語言資源,推動語言運用核心素養從字、詞、句、篇的單項技能訓練轉向文化解讀、創意表達、價值傳播的立體建構。可讓學生在古今對話、虛實交互、中西碰撞中運用語言,最終實現提高語言運用素養的目標,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參考路徑
2.3 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提升思維品質。\"廣元蜀道文化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文化載體,其中蘊含歷史、地理、工程、文學等多元維度,深度映射了思維能力核心素養的多元表現。對比明月峽先秦棧道方形鑿孔、唐宋棧道圓形木樁、明清石板矩形驛路的形制演變,可推斷不同時期工程技術與政治需求的關聯。諸葛亮北伐時五次選擇祁山道而非金牛道,除了祁山道坡度較緩,木牛流馬適用性高,還有隴右人口掠奪的緣由。翠云廊古柏能存活1800年的緣由等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其價值不僅在于讓學生理解蜀道何以存在、蜀道文化何以綿延不絕,更在于訓練他們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當下,以科學智慧應對未來,最終形成可遷移、可聯結、可建構的高階思維模式。
2.4 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方式,具有初步感受美、發現美、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審美意識和正確審美觀念。\"[廣元蜀道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遺存和人文藝術為審美創造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載體。蜀道穿越秦嶺、嘉陵江峽谷,形成“劍門天下險\"“明月峽一線天\"等自然奇觀,其險峻、雄奇、幽深的特質激發學生對自然美的敬畏與贊嘆。李白《蜀道難》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意象,將地理險峻升華為詩意美學。翠云廊古柏夾道的線性景觀,將防風固土的實用功能與蒼翠如龍的審美價值完美統一,啟發學生對功能美學的認知。以蜀道關隘、古柏為原型,川北剪紙非遺技藝的當代演繹,更是文化基因的活化再生。廣元蜀道文化不僅提供審美資源庫,更啟發學生重新建構傳統文化活化演繹的方法,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體,最終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
3廣元蜀道文化研學開發基本模塊
研學旅行是通過讓學生自主選定旅行主題,參與學校活動計劃與組織管理,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親自感悟的體驗式活動,其知行合一的創新型教育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等具有重要意義。
3.1 開發原則
3.1.1 素養導向性
素養導向性原則指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關鍵能力培養融入課程設計,聚焦能力塑造與價值觀培育。
3.1.2 情境真實性
情境真實性原則指研學課程需基于真實歷史、自然或文化場景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具象化環境中體驗、探究與反思,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激發學生深度學習。
3.1.3 學科融合性
學科融合性原則指研學課程需打破學科壁壘,圍繞真實問題整合多學科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強調跨領域協作思維。
3.1.4實踐參與性
實踐參與性原則指研學課程需以學生親身實踐為核心,通過動手操作、協作探究等深度參與方式,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做中學”,避免學生被動接受。
3.2 目標定位
依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文件要求,深挖廣元蜀道文化資源特色,結合小學階段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以及當下新興技術手段賦能等條件,精準定位設計出可操作、可衡量的目標體系。小學階段目標體系重在播種文化基因,通過具身參與點燃好奇心,讓蜀道的\"險\"“綠”\"古\"等特點成為孩子心中鮮活的文化印記,為后續深度學習奠定情感與認知基礎。
3.3 內容整合
內容整合主要依據核心素養目標導向指引,立足廣元蜀道在地資源特殊性以及中小學生認知情況和安全可行性分析,確保內容選擇兼具文化意義、實踐價值和教育價值。經過收集整理,按照文化遺產屬性廣元蜀道文化系統可分為如下類別(見表1)。
3.4 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需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兼顧過程與成果,結合定量與定性方法,以確保評價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可設計過程性評價工具,如星星積分卡,具體細化評價維度、指標示例和積分規則。倡導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包括教師、導師、家長、學生、政府單位、專家等。評價方式可綜合選擇自評、互評、他評組合進行。評價應以“促學、促改、促用\"為目標,通過多維度、多主體、多形式的評價工具,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可觀測的行為指標,讓蜀道研學的價值真正落地于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
4核心素養視域下廣元蜀道文化研學開發路徑
4.1文化自信:從歷史根脈到創新表達的沉浸體驗
4.1.1蜀道歷史文化沉浸體驗,培養文化意識
開展考古模擬活動,如在明月峽棧道遺址開展“小小考古學家\"活動,為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平臺。學生通過清理模擬探方中的仿制文物,如唐宋錢幣、驛道瓦當等,親身體驗考古過程。結合《蜀道交通志》解讀這些文物的歷史功能,更直觀地理解蜀道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培養其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歷史素養奠定了堅實基礎。開展口述史行動,采訪翠云廊古柏養護人,錄制《古柏守護者說》音頻檔案等,讓學生深入了解“官民共管”傳統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該行動不僅記錄了珍貴的口述歷史,也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通過對古柏養護人的采訪,學生了解古柏養護的傳統技藝和背后的文化理念,感受文化傳承的艱辛與責任。通過研學課程學習,學生熱愛蜀道文化,增強對蜀道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學生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也開闊了文化視野,豐厚了文化底蘊。
4.1.2中西跨文化實踐對比,激發民族情懷
開展跨文化實踐對比活動,將蜀道棧道與羅馬大道進行對比,在材料、功能、生態影響等方面進行差異化實踐,揭示兩者在工程技術、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上的差異,進而凸顯中華文明的獨特性。通過蜀道棧道與羅馬大道的對比研究,學生可制作詳細的對比手冊,并在“蜀道·絲路\"雙主題文化展中展示研究成果。蜀道棧道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
看關隘攻防動畫,沉浸式的體驗使參觀者仿佛置身于古代戰場,直觀地感受蜀道在軍事防御方面的重要作用。制作蜀道主題短視頻,不僅為蜀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還為文化IP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展示出了數字傳播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4.2語言運用:從經典解密到文化交流的協同實踐
4.2.1碑刻研讀傳承經典,強化語用意識
碑刻研讀活動可在千佛崖、明月峽等地的真實碑刻旁開展。這些地點的碑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學生使用拓片工具制作碑文拓本。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技藝,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文物的敬畏之心。結合《說文解字》等工具書解讀繁體字、通假字,學生可更好地理解碑文中的文字含義,提高對古文字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將碑刻內容翻譯為白話文,學生可深入了解古今語言在詞匯、語法、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增強對語言演變的認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2.2詩詞意象深度解析,提升寫作表達
選取描寫蜀道的經典之作,如李白《蜀道難》、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等名篇,標注詩中“青泥”“劍閣\"等地理意象,繪制“詩路地圖”。地理意象是詩詞中對地理環境的描寫和描繪,通過標注這些意象,學生可更直觀地了解詩詞所描繪的地理場景,感受詩人的情感和作詩時的意境。繪制“詩路地圖\"則能夠將詩詞中的地理意象與實際的地理環境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和背景。模仿“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夸張修辭,創作現代蜀道詩歌。學生在模仿中學習詩詞的創作技巧,同時也能結合現代蜀道的實際情況,創作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詩歌作品。
4.3思維能力:從實例推理到系統創新的進階培養
4.1.3文化IP創新實踐開展,多元途徑推廣 4.3.1批判性思維培養,辯證分析訓練
文創工坊以劍門關“兩崖對崎\"圖形為原型,設計了一系列具有蜀道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如國潮徽章和AR(增強現實)明信片。國潮徽章將傳統蜀道文化元素與現代潮流設計相結合,以簡潔而富有創意的造型展現了蜀道的雄偉與險峻,其獨特的設計風格深受年輕人喜愛,成為傳播蜀道文化的新載體。AR(增強現實)明信片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賦予傳統明信片新生命。當人們掃碼明信片時,能夠觀
培養學生對史料的辨別能力,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避免盲目接受未經證實的信息。可提供《三國志》的正史記載與民間傳說,學生通過文獻比對、邏輯推理,辨別真假諸葛亮。組織“蜀道修繕應原樣復建還是科技修復”辯論賽,通過辯論,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立場思考問題,運用權威文獻和實際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表達能力。
4.3.2系統性思維培養,解決復雜問題
設置問題情境,如“翠云廊古柏遭遇病蟲害,如何在保護古柏樹的同時又不影響游客的體驗?”,做古柏樹病蟲害防治方案設計,進行干預情境模擬。通過系統性思維活動的設計,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還能培養定義問題、拆解系統和預見連鎖反應的能力。
4.3.3創造性思維培養,引領持續發展
小學階段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可開展“五丁開山\"科幻繪畫活動,想象古代巨人有現代工具,繪制《新五丁開山圖》。通過繪畫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古代神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表達能力。用樂高搭建“未來蜀道”,加人磁懸浮軌道、太陽能路燈等元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了解蜀道的基本結構,并加入現代科技元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思維。
4.4審美創造:從細節探究到創意行動的綜合提升
4.4.1蜀道美探索行動,細節發現美
以蜀道自然景觀、歷史遺存與人文藝術為載體,通過設計和實施跨學科的發現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與創新表達力。例如,“尋找一平方米的奇跡\"活動,在翠云廊古柏林中劃定1m區域,學生用放大鏡、微距鏡頭觀察苔蘚、昆蟲、樹皮紋理,繪制微觀景象圖。采集柏樹葉、棧道青石、泥土樣本,制作“蜀道色卡”,標注色彩名稱等。讓參與者不僅成為美的發現者,更是美的見證者和傳播者。
4.4.2蜀道美創意行動,跨界創造美
以蜀道文化為靈感源泉,通過設計和實施多媒介的創意活動,引導學生從文化傳承者轉變為美的創造者。例如:開展剪紙再創造活動,學習傳統剪紙技法的同時創作現代主題的作品;在古驛道碎石上開展繪制神話人物,拼貼故事長卷活動等。蜀道美超越時空界限,成為聯結過去和未來的橋梁,更是學生創造美的實踐平臺。
5 結束語
蜀道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蜀道,更應成為滋養核心素養的育人之道。本文以核心素養為引領,探究了廣元蜀道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化研學開發的路徑,為實現蜀道文化與教育價值的雙向耦合提供指引。希望千年蜀道與未來教育交相輝映,文化遺產的教育轉化能書寫出更多更高質量的蜀道新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1-30)[2025-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切實推進研學旅行工作,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就《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答記者問[EB/OL].(2016-12-19)[2025-04-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612/t20161219_292358.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5-04-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
[5]殷世東,程靜.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4):116-120,115.
[6]曾魏藍,楊廣斌,周光發,等.四川東山客家移民史跨學科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成都市洛帶古鎮為例[J].地理教育,2025(4) : 74-78.
[7]龍小兵.井岡山市中小學紅色研學旅行產品優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4.
[8]王一.蜀道金牛道廣元段沿線寺觀園林景觀特征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4.
[9]周璇.小學4-6年級研學旅行課程開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10]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