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a)-0043-05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Red Archives in the Dabie Mountain
HU Bo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OOO, China)
Abstract:TheDabie Mountainareaisacoreareaof strategicimportanceinthe processoftheChineseRevolution,anditsred archivescarrthestoricalimprintsofpiticalpracties,miltayactivitiesandsocalmobilizationduringteAgraranRevolution, theWarof ResistanceAgainstJapanese Agresionandthe WarofLiberation.Thispaperfocusesonthepreservation statusand so cialfunctionsofterdarcivesinDabieMoutainreaandexploresteproblemsofinadequateinerpretationofteirhistorcal valueandsinglepathofculturaldisseminationthroughultiplemethodssuchasdocumentanalysis,fieldsurveyandaplicationof digitaltehnolog.Wesstematicallganizetestoicaldtailsandmatealariesofdcisndrconsucttco tionbetweenedarchivesandregionalculturalidentitybycombininglocaloralhistoryandrevolutionarymemoryresources.Tebattleecords,policydcumentsndmanuscriptsintheredarchivesonfirmtheauthentityoftheevolutioaryhistoryndtepiit ofsacrificeandcolltiebifsaridinthdarcvescanstillbetrasfordintotespiialimpeusforteevialationof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s.
Key Words: Dabie Mountain;Red archives;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inheritance;Red culture;Cultural research
中國革命史研究逐步從宏大敘事轉向對地方性經驗的深度解析,大別山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緣政治格局與革命實踐模式,構成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武裝斗爭史的關鍵場域。紅色檔案作為革命實踐的原始記錄介質,其文本、圖像與實物載體既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具象,也是政治意識形態與集體記憶的投射對象。因此,通過探析大別山紅色檔案的價值實現機制與傳承優化模式,有利于為中國革命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1大別山紅色檔案的形成與類型特征
1.1檔案的生成背景與歷史條件
受地緣政治特殊性影響,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地形復雜且交通阻隔,使其成為軍事割據與社會動員的理想場域。在長期武裝斗爭與政權建設過程中,革命群體為鞏固根據地、推進政策實施,必然形成大量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記錄。檔案產生的直接動力來源于戰時管理的功能性需求,如組織部署、資源調配與民眾動員,其內容包括軍事指令、土地改革政策、經濟稅收條例等。同時,社會結構的雙重性,既存的傳統宗族體系與新興革命力量之間的碰撞,促使檔案生成呈現權力博弈特征。如在農民運動興起階段,針對土地分配問題的會議記錄與契約文書的并存,揭示了革命實踐中利益協調的雙向性。從載體演變看,戰爭環境下物資匱乏迫使檔案制作趨向簡易化,如手抄傳單、木質印刷版等非標準化載體被廣泛應用,體現出革命實踐中信息資源傳播的務實策略。
1.2紅色檔案的主要類型與載體形式
“紅色檔案資源作為一種特殊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共產黨的機關、組織和個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對敵斗爭及政治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價值、歷史意義的各種原始的歷史紀錄。\"大別山紅色檔案依據其功能屬性可分為政策執行、宣傳教育與經濟民生三類。政策執行類檔案涵蓋軍事指令、行政規章與土地分配方案,此類文本多采用公文格式,語言風格凝練,注重實操性;宣傳教育類檔案包括歌謠唱本、手繪標語與劇本草稿,其內容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傾向,載體形式突破傳統文書范式,如樹干刻字、布料刺繡等場景化媒介的運用;經濟民生類檔案主要表現為稅收賬目、生產計劃與物資清單,以表格與統計圖表為主,結構編排體現戰時經濟管理的效率邏輯。載體形態的多樣性則映射出不同場景下的傳播需求,正式文件多采用油印或鉛印以保障權威性,而宣傳材料常借助就地取材的介質,如竹片刻寫革命口號、陶罐封存秘密信件等。
1.3檔案信息的內容特征與結構規律
紅色檔案的內容構成具有強烈的歷史語境依附性。從文本內涵看,高頻詞匯集中于“軍事斗爭”“土地權益\"與“階級意識”,語言體系融合傳統鄉土術語與現代革命話語,形成獨特的敘事張力。如土地契約中既保留“佃戶\"“地契\"等傳統法律概念,又加入“翻身\"\"解放\"等革命修飾詞,展現出新舊意識形態的過渡特征。信息組織遵循層級傳遞與雙向互動的雙重邏輯,上層指令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通過區域組織逐級傳遞;基層反饋則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碎片化記錄,如農會會議紀要與民眾請愿書。結構性規律上,檔案內容通常從問題界定到策略制定再到效果評估的閉環模式展開,軍事文件中常見敵情分析聯合作戰方案,經濟檔案則多呈現資源缺口測算與分配方案比對的關聯性。這種結構反映了革命實踐中理性決策的思維框架,也隱含權力運行中對信息控制與協商機制的動態調整。
2大別山紅色檔案的歷史文化價值
2.1 保存區域歷史記憶
“紅色檔案是傳承區域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2大別山紅色檔案作為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通過其存在形態與信息邏輯構建了多層次的歷史敘事體系,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固化流動的歷史經驗,將革命年代的動態實踐轉化為可追溯的穩定文本。檔案生成過程中,書寫行為的儀式性與內容的權威性相結合,既保證了記憶的客觀傳遞,又植入了記錄主體的價值取向。以土地革命時期的會議決議為例,文件留存了政策制定的程序細節,更通過文字邏輯的編排,塑造了地方斗爭經驗的標準化敘事框架。這種保存機制在時間維度上具有雙重效應??v向層面,檔案以迭代累積的方式延續性地連接不同時期的歷史經驗;橫向層面,分散于民間的口述記錄與官方文件形成互補,填補單一視角的局限性。但檔案載體的物理空間分布(如山洞藏匿的文件與集鎮公開的布告)本身就是歷史記憶地理化的表達,使革命實踐與特定自然地貌、人文場域緊密綁定。
2.2傳承革命文化精神
紅色檔案作為我國革命歷史記憶的物化形態,其背后隱喻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與國家精神,是“激活中華民族紅色基因最直接的密碼\"4。然而紅色檔案的革命精神物化并非簡單的符號轉譯,而是通過文本形態、載體功能與實踐場景的立體化結合,構建可觸、可感的意識形態存在。政策的語言風格在剛性與彈性間形成張力,軍事指令中短促的斷句節奏營造緊迫感,而宣傳歌謠的押韻句式則暗含向民間話語的主動靠攏,這種策略性語言設計將抽象理念嵌入日常交流模式。另外,檔案使用場景與精神傳達的交互作用,戰地會議記錄有經過油燈熏染的紙面痕跡,既是實用場景的副產品,又賦予文本悲壯的歷史質感;裱糊在祠堂墻面的土地證,其展示位置的重疊性成為新舊秩序交替的空間宣言。這種物化表達創造的精神感知系統,超越了文字內容的單維理解,形成視覺、觸覺與空間體驗的復合傳播機制。
2.3促進地方文化建設
紅色檔案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立黨宗旨、初心使命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類原始記錄。其作用機制首先體現于時空坐標的錨定,大別山區域的革命檔案將事件與皖西古村、鄂北關隘等具體地理坐標關聯,使抽象的革命歷程轉化為可量化的地方經驗,形成此處發生的認知基礎。而檔案中的群體實踐記錄(如婦女縫紉隊名冊、兒童團執勤表等)通過重構歷史參與者的多元面貌,打破英雄史觀的單一敘事,為當代居民提供多樣化的身份溯源性選擇。同時,檔案的地方語言特色(如方言詞匯的公文使用、本土諺語的政策解釋)構成文化基因防火墻,在標準化歷史敘事盛行的當下,維系著地方話語系統的獨特性。這種身份構建具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當現代文旅產業將檔案符號轉化為文化地標時,其物質載體雖被賦予新功能,卻仍作為歷史連續性的視覺憑證持續參與認同再生產
3大別山紅色檔案在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3.1檔案資源整理與保護機制不健全
檔案是文化記憶的敘事媒介。而大別山紅色檔案的存續面臨系統性整理缺失與保護技術滯后的雙重挑戰。檔案資源的分散性特征明顯,大量文獻深藏于基層紀念館、私人收藏或未開發的民間角落,既缺乏統一編目標準,也缺少科學的分類體系。碎片化的管理導致檔案價值鏈斷裂,同一歷史事件的會議記錄、手稿和實物遺存被割裂保存在不同機構,相互間的邏輯關聯難以重建。技術保護的局限性進一步加劇了該問題,如紙質文獻的酸化、布質標語的纖維脆化等問題,缺乏恒溫恒濕設備與專業修復人員等問題在基層機構普遍存在,自然光照下的長期陳列更使染料分子加速分解。同時,一些檔案館的保護理念仍停留于物理封存層面,忽視了檔案信息的多維度轉化需求,如文字內容的數字化轉錄需配套語義標注體系,方言口述史的音頻修復需捕捉語音中的情緒副語言,但現有技術僅完成表面轉化。這些疏漏導致檔案資源的完整性與真實性持續損耗,削弱了歷史敘事的連續性。
3.2公共認知與文化普及程度有限
張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紅色文化大眾化研究》一書中提到:“紅色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受眾接觸、理解、內化,實現自身的發展創新。\"同樣,紅色檔案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受到公眾認知和理解的影響,如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長期受限于公眾認知的淺層化與空間化,多數群體對檔案的認知停留在革命文物的物質層面,忽視了其作為歷史信息載體的動態闡釋價值。文化普及工作多依賴單向度的展陳模式,如博物館的靜態展示或文本閱讀,未能激發觀眾與檔案的深度對話,觸摸仿真件時缺乏對舊紙張的觸感設計,閱讀戰役電文時缺失對應的戰場地形動態投影。另外,地方社區對檔案的親近感逐漸淡化,口述歷史的代際傳遞鏈條斷裂后,原本作為集體記憶載體的文獻被視為“他者化\"的歷史物件,年輕人在社交媒體構建的虛擬歷史認知與實體檔案產生割裂,最終導致革命精神傳承的土壤貧瘠化,
3.3學術研究深度與跨學科融合程度不足
田青剛認為:“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很多學術觀點是從檔案資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促進檔案資源與學術的結合是學術界的期盼。\"然而,當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革命史料的考證匯編,在檔案資源與學術的結合層面、在深度解構與跨學科拓展層面存在明顯局限。歷史學單一視角主導的學術范式,難以揭示檔案的多維文化價值,如對一份物資調配清單的研究出現僅關注其時間、人物等基礎信息,而忽視了其反映的根據地經濟運行模式、社會組織形態等深層結構,更未對運輸路線的地理特征進行空間建模分析??鐚W科方法的應用尚未形成體系,傳播學僅介入傳播路徑設計而忽略信息編碼分析,材料科學側重載體保護卻鮮有結合文本內容進行物質文化研究。學術轉化機制更為突出短板,文獻學家的注釋成果未能轉化為展項的交互腳本,檔案修復報告中的技藝總結未形成可推廣的行業標準。這種封閉的研究生態使檔案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無法充分釋放,更導致文化創新領域持續面臨“素材富礦、創意荒原”的困局,制約紅色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效能。
與的三級聯動機制。具體而言,可借鑒數字孿生理念建立虛擬檔案庫,利用3D建模技術對破損文件進行數字修復,如通過缺失文本的上下文算法推理補全殘缺電報內容。基層檔案管理機構需配置智能分揀設備,結合AI圖像識別自動標記檔案類型與關聯事件,降低人工編目誤差。在私有檔案整合方面,設計以數字換權益的激勵機制,私人藏家提供原件掃描后,可獲得限量版數字藏品或地方文旅消費券。最終構建的檔案生態系統將打通學術研究與公眾傳播的壁壘,使沉睡的文獻轉化為可交互、可迭代的數字文化遺產。
3.4檔案傳播內容與表現形式的時代脫節 4.2拓展紅色文化傳播的多元媒介渠道
紅色檔案的傳播模式與當代文化消費邏輯之間的斷裂日益加劇。內容生產仍以傳統歷史敘事為主軸,注重時間線與事件羅列,卻未有效提煉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關聯,如在解讀后勤賬冊時未發掘資源統籌對應急管理的啟示,分析宣傳標語時回避其語言動員機制的公共傳播學價值。傳播形態的技術嫁接存在明顯誤區,虛擬現實裝置淪為展館科技實力的裝飾品,未能構建觀眾與歷史現場的情緒共振通道;短視頻平臺的二次創作側重獵奇性改編,消解了檔案的嚴肅性。代際認知代溝更深化矛盾,老一輩習慣接受完整敘事邏輯,而Z世代依賴即時互動反饋,但現有傳播框架未能設計知識吸收的獎勵機制,如檔案解謎游戲或協作式數字策展等適應性方案。這種脫節弱化了檔案的現實影響力,當革命記憶的傳遞效率持續落后于流行文化的更新速度時,其作為集體記憶載體的文化生命力必將加速衰減。
4大別山紅色檔案文化傳承的優化路徑
4.1建立系統化檔案整理與數字化工程
裴佳杰等認為:“隨著數字技術更迭,檔案資源的數字化和數據化趨勢愈發明顯。在數智融合背景下,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為館藏檔案資源開發提供創新開發方式,以促進檔案資源的共享利用,既是現實利用之需,又是數字時代下檔案資源開發轉型的必然要求。\"因此,需借助數字技術構建全域聯動的檔案治理網絡,進而形成中心統籌、地方協同、社會參
為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渠道,應打造“檔案 + \"跨界傳播矩陣,實現歷史價值的創造性轉化。在符號重構層面,可開發移動端自適應界面,用戶搖動手機即可觀看檔案元素的粒子重組動畫,將蘇維埃印章轉化為動態社群徽章。沉浸式媒介需強化具身傳播設計,VR(虛擬現實)設備可模擬挑糧上山的重力反饋,觸覺手套能感知不同布質標語的編織密度差異。針對Z世代傳播,開發AI驅動的互動敘事引擎,用戶輸人關鍵詞“價值觀\"后,系統自動匹配關聯檔案生成個性化故事線,如“公平\"對應土地證檔案案例。社交媒體運營需構建用戶共創生態,開放檔案元素素材庫,支持二次創作視頻上傳并自動關聯原始文獻出處。傳播評估引入情感計算技術,通過面部表情識別捕捉觀展者的情緒峰值,優化敘事節奏。這種全媒介覆蓋的傳播網絡將檔案文化滲透至日常生活場景,形成可持續的代際傳承紐帶。
4.3推動跨學科融合與區域文化研究聯動
推動跨學科融合與區域文化的聯動,需構建檔案解構、知識重組與應用轉化的產學研貫通體系。需建立跨學科方法論工具箱,引入社會網絡分析法重構根據地人際關系圖譜,利用GIS技術實現土地政策檔案與地理環境的疊合分析。區域聯動研究重點在于時空對照,將大別山醫療檔案與同時期中央蘇區數據進行藥方配伍比對,揭示革命資源的流動規律。實踐轉化需開發低門檻技術平臺,基層文保機構可通過可視化工具一鍵生成檔案敘事時間軸,文旅部門借助AR(增強現實)內容模板快速搭建情境體驗空間。并設立“紅色檔案創新實驗室”,孵化文化科技融合項目,如基于物資清單開發供應鏈管理模擬游戲,將歷史經驗轉化為現代治理案例庫。而研究成果共享機制需建立跨區域數字聯盟,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實現檔案數據的價值流轉,既保護隱私又釋放知識動能,最終形成歷史智慧服務當代發展的知識生態系統。
4.4構建基于場域體驗的沉浸式傳承機制
通過“融合多元場景,搭建沉浸式敘事空間\"[0],構建基于場域體驗的沉浸式傳承機制是實現大別山紅色檔案利用方式的創新路徑。針對傳播內容與文化脫節,可打造五感通感、時空穿越與認知內化的立體傳承場域。物理空間改造強調參與式設計,在戰地醫院舊址布設生物傳感裝置,將參觀者脈搏數據實時映射為虛擬傷員的存活概率數據,形成生理與歷史的情感共鳴。數字空間開發元宇宙平行世界,用戶可扮演不同角色,如通訊員、后勤員等,完成檔案解封任務,系統根據選擇生成個性化記憶檔案;場域聯結機制創新在于環境變量的引人,陰雨天氣觸發戰壕滲水聲效系統,黃昏時段啟動篝火故事會全息投影。在觀眾潛意識中植入革命文化的記憶錨點,使場域體驗從短暫觀展升華為持續的精神基因重構,讓紅色文脈真正轉化為當代人的文化本能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明確了紅色檔案文化傳承的當代轉型路徑與技術集成邏輯,揭示了紅色檔案從靜態文獻轉向動態文化載體的創新機理。通過構建事件、人物與載體的三維分類體系、動態知識圖譜與沉浸式場域,能夠突破傳統檔案管理的線性思維,在數字語境中重構革命記憶的敘事層次。而跨媒介傳播的認知共鳴效應、跨學科融合的知識裂變效應及場域體驗的情感共振效應,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活態傳承的驅動網絡。因此,應以數字技術為紐帶推進檔案資源的社會化共享工程,重點突破檔案數據的情感計算、神經認知映射等關鍵技術壁壘,建立涵蓋學術研究、創意開發與公眾參與的全鏈條生態系統,激活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基因表達譜系,為革命老區的文化振興提供可持續方案。
參考文獻
[1]張清改.用紅色檔案資源激活黨員干部正能量芻議:基于信陽市紅色檔案資源的分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7,33(1):82-84.
[2]林育秀.高校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3:138.
[3]丁華東.中國記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2:314.
[4]趙雪芹,王青青,蔡.“檔案 + ”視角下紅色檔案的開發與利用新路徑探析[J].山西檔案,2021(5):128-135.
[5]王玉班,程爍.數據驅動的檔案文獻遺產價值挖掘與活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4(4):65-80.
[6]張燕,丁華東,周月友.共同體記憶:紅色檔案影像敘事的記憶邏輯與新文化向度[J].檔案學研究,2024(4):103-110.
[7]張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紅色文化大眾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0:86.
[8]田青剛.資源視角下的地方紅色檔案管理與利用[J]蘭臺世界,2011(21):21-22.
[9]裴佳杰,陳飛,汪運利.面向專題數據庫構建的大別山紅色檔案資源建設[J].檔案管理,2024(5):68-70.
[10]王興廣,陳飛,柴焰.面向數字敘事的大別山紅色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J].檔案管理,2024(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