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燈下,我翻看著兒子滿是紅叉的試卷,耳邊又響起老師無奈的嘆息。青春期的叛逆像洶涌的潮水,將曾經乖巧的孩子淹沒。我焦慮、迷茫,卻始終找不到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直到那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的出現,悄然改變了一切。
記得兒子那年正上初三。砰!臥室門重重關上的聲響震得我握著拖把的手微微發顫。十五歲的兒子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電腦屏幕的藍光透過門縫刺得人心慌。最近半年,他像變了一個人—書包里藏著和同學打架扯破的校服,作業本上滿是缺交的記錄,老師頻繁打來的電話成了我的噩夢。這個說話帶著刺的男孩,與我記憶中那個陽光開朗的少年判若兩人。
作為父親,我嘗試過各種方法。但是,推心置腹的談心換來的只有沉默,嚴厲的訓斥又加劇了他的抵觸。我甚至找了心理醫生,可孩子始終緊閉心門,不愿對我傾訴。我們父子之間仿佛隔著一道無形的門,任我如何努力都無法穿過。看著他日益孤僻叛逆的模樣,我整夜整夜地失眠,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各種最壞的可能,生怕一個疏忽,就讓孩子滑向更危險的深淵。
有一次家長會結束后,班主任叫住我并從教案底下抽出一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遞給我,封面上“法治”兩個大字,讓我原本灰暗的心情泛起一絲漣漪。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我將它拿回了家。翻開《青少年法治教育》,我便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那里面聚焦著校園欺凌、網絡詐騙等青少年常見問題,還用真實案例搭配法律解讀, 生動地為讀者普法。
我開始嘗試引導孩子接觸這本雜志。周末打掃房間時,我特意把翻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放在他書桌上,然后不經意地離開。第二天整理書桌時,我驚喜地發現他竟用紅筆在“未成年人打架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一句下重重畫線,旁邊還歪歪扭扭地寫著幾條自己的感想。我盯著那行鮮紅的筆跡,心跳不自覺加快—這個向來對說教“免疫”的孩子,終于愿意打開一扇窗,讓法律知識的光透進去。我知道,轉機真的來了。
從那以后,家中的餐桌上多了一個特別的“法律時間”。孩子會一邊扒拉米飯,一邊與我分享期刊里的案例:“爸爸,你知道嗎?有個游戲主播誘導未成年人打賞,最后被法院判全額退款!”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語氣里滿是發現新大陸的興奮。有天放學,他背著書包沖進家門,還沒放下水杯就迫不及待地講述自己如何用期刊里學到的反校園欺凌知識,幫被欺負的同學收集證據、向老師舉證。我看著他神采飛揚的模樣,忽然發現,那個曾經沉默寡言的少年,正在被法律賦予力量。
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在他書包里又發現了一個字跡工整的摘抄本,扉頁上“法律紅線不可越”幾個大字醒目而有力。本子里密密麻麻記錄著“ 正當防衛的界限”“網絡言論的法律后果”等知識點,還貼著從期刊上裁剪下來的案例。上次開家長會,班主任特意表揚他:“最近班級同學鬧矛盾,我們的一個同學主動用民法典里的相鄰關系原則調解,說得頭頭是道,把大家都說服了!”聽著老師的夸獎,我的自豪溢于言表—原來法律的種子,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生根發芽,讓孩子由沖動莽撞變得明辨是非。
現在,家庭微信群里的消息不再是瑣碎的日常, 而成了熱鬧的“ 普法小課堂”。兒子總會準時轉發期刊里的法律文章,還設計出趣味十足的“情景判斷”游戲,拉著堂弟一起玩。每當看到兄弟倆為了“在網絡上編造同學謠言要承擔什么責任”這類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最后又捧著期刊尋找答案時,我都會忍不住露出欣慰的笑。上周的家庭會議,我們更是參照期刊中的“法治教育論壇”欄目,逐條討論并制定了電子產品使用公約。當兒子用期刊上學到的民主協商原則有理有據地提出“手機使用時間階梯制”時,我真切感受到法律思維已悄然融入他的生活。
這份因期刊帶來的改變,也重塑著我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我不再是焦慮的“說教者”,而是跟著雜志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用案例討論代替生硬訓誡的“實踐者”。在一次次家庭辯論中,我與孩子共同解析法律問題,建立規則意識。當看到孩子在社區普法活動中,舉著從期刊摘抄的案例做展板,又對同齡人侃侃而談校園欺凌的法律后果時,他眼中閃爍的自信光芒讓我意識到:這本薄薄的期刊,不僅修復了我們曾經緊張的親子關系,更在兩代人心中播下了法治的種子。
當我合上兒子整理的法律學習筆記,此時窗外的陽光正好。那個曾經一身叛逆、讓我愁白了頭的少年,如今已是另一個模樣。從沖動易怒到以法明理,這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不僅連通了孩子與法治的世界,更搭建起我們父子之間理解與信任的橋梁。我知道,法治的力量,會助他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