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變革為矛,中國海油推動油氣勘探高質量發展。
中 26-6,全球最大變質巖油田 ;惠州 19-6,我國海上首個超深層碎屑巖億噸級油田 ;陵水36-1,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千億立方米大氣田 ;寶島 21-1,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氣田 ;神府,我國首個千億立方米深煤層氣田……
一個又一個“最大”“首個”,體現了中國海油作為“全球國家石油公司最佳勘探者獎”獲得者的含金量。而隱藏在它們背后的,是高溫高壓、深水深層、潛山變質巖、超深水碳酸鹽巖等勘探“冷區”“禁區”的極限挑戰。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中國海油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革新認知體系、突破認知邊界,在困局中尋找解法,在不可能中創造了可能。
創新勘探理論
1.02 億噸!
這是我國首個深水深層油田——開平南油田的 探明油氣地質儲量。2024 年 3 月 8 日,中國海油對 外正式宣布了這一重要發現。
事實上,開平南油田的勘探經歷了 40 多年。它所在的南海東部海域開平凹陷,古近系地層就像一個巨大而支離破碎的地圖。不同期次、不同傾向、 不同成因的斷裂相互交錯切割,形成了形態各異 的斷裂樣式。要想在這里找到 油太難了,因此被公認 為海洋石油勘探的 “冷區”。
受限于對凹陷油氣生烴機 理和富 集規律 認識不 清, 開平凹陷歷經 40 多年兩輪勘探均未獲突破。“曾經我們與外方合作。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先后打了 3口探井,但均告失敗。”已經退休的中國海油深圳分 公司資深工程師龐雄回憶說。
以我國老一輩石油工作者提出的“源控論”為指導,中國海油科研人員在開平凹陷來回摸索多年,系統研究凹陷結構與成盆機制、烴源分布與潛力、成藏模式與富集規律等基礎問題,大幅提高了凹陷資源潛力,最終探出了大油田。他們用實踐證明,中國人自己的勘探理論,行!
對油氣勘探而言,基礎研究是打開新局面的金鑰匙。
老一輩石油科學家通過長期不懈的基礎研究,創新形成了地質力學、陸相生油、煤成烴、源控論、復式油氣聚集等地質理論,有效指導了大慶、長慶、勝利等一批特大型油氣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貧油論”。
為海洋油氣而生的中國海油,從最本源、最基礎的研究著手,不斷攀向海洋油氣勘探理論高峰。
創新形成的渤海伸展一走滑復合斷裂帶深層油氣富集理論,揭示了巨型走滑斷裂帶深部“基巖潛山韌脆性共存、碎屑巖層增釋壓對偶”分層差異成圈機制,揭示了高熱流盆地深部碎屑巖“多源流體溶蝕、多期裂縫增滲”的優質儲層發育機理,提出了持續活動斷裂帶深部“壓扭強封、韌剪強隔”的油氣高效保存富集機制,支撐發現了渤中26-6油田。
創新形成的南海復合陸緣盆地油氣富集理論,揭示了南海北部復合陸緣盆地差異成盆一斜坡成烴機制,提出南海北部深層勘探由陡坡帶轉向緩坡帶;揭示了高地溫盆地深層碎屑巖優質儲層形成機理,解決了高溫碎屑巖儲集空間好不好的難題;提出了強改造復合陸緣深層油氣高效富集保存機制,突破了富砂層系缺乏有效蓋層的傳統認識。這些理論認識支撐發現了開平11-4油田、惠州19-6油田、寶島21-1氣田,實現了我國海域油氣勘探從淺層向深層的戰略轉移。
創新形成的南海超深水超淺層油氣富集理論,創建了“遠源多期供砂一碎屑巖與冰粒砂巖共存”成儲模式,指導發現了超3000平方千米的大型海底扇群;首次揭示了“高水柱一深海泥—含冰層”三元耦合封蓋機制,首創“雙源供烴一接力輸導一三相有序分布”動態成藏模式,指導發現了陵水36-1大氣田。
一系列理論認識的發展創新,有力支撐了中國海油的勘探工作,持續釋放了我國海洋油氣資源。
突破關鍵技術與裝備
在海洋油氣勘探領域,技術創新始終是推動勘探工作不斷前行的核心動力。
曾幾何時,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讓眾多國際石油巨頭望而卻步。20世紀80年代,外方曾斥巨資在南海鶯瓊盆地鉆探15口高溫高壓井,卻全部失利,最終無奈放棄勘探權益。然而,中國海油并未因此退縮。
面對高溫高壓這一全球公認的難題,中國海油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成功攻克了諸多技術瓶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玉洪為代表的技術團隊,迎難而上,潛心鉆研,創新形成了完整的高溫高壓鉆完井技術體系,相繼發現了東方13-1等7個高溫高壓氣田。
這一體系的建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系統掌握高溫高壓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的國家之一,并被成功推廣應用于全球多個復雜地質區域的勘探開發。
2023年10月,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載“海經”系統,首次完成了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并發布了我國首張超深水三維地質勘探圖,為復雜構造帶圈閉評價提供了可靠支撐。
海洋油氣勘探需要通過地震勘探精準繪制海底油氣藏圖,而海洋地震勘探采集裝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曾經,我國海洋地震勘探采集裝備主要依賴進□,技術參數和性能受到諸多限制,嚴重制約了我國海上物探作業方法的發展,削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
為打破這一局面,中國海油自主研發了海洋地震勘探成套采集裝備一“海經”系統。
該系統由震源控制、拖纜采集、綜合導航以及定位與控制系統等多種裝備組成,搭載于物探船上,能夠穿透3000米水深,探測海平面以下近萬米地層,成為海洋地震勘探不可或缺的關鍵裝備。
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中國海油不僅擁有以“海經”“海脈”為代表的自主研發先進成套物探裝備,而且配備了國內首套12纜地震采集船。這些裝備攻克了5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同步采集、長纜供電等關鍵技術突破,并在國內各海域廣泛應用,具備高效、高精度的深海三維地震采集能力。
錄井方面,中國海油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錄井裝備,業務能力與水平處于行業內第一陣營。在陵水36-1超深水超淺層氣田勘探中,通過優化鉆壓參數控制地層疏松風險,創新取心技術獲取完整地層資料,實現了全球首個1500米水深、埋深不足300來氣田的精準評價。
測井方面,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璇璣”“璇玥”系列裝備,已覆蓋國際同行 90% 的業務能力,業務范圍涵蓋旋轉導向、隨鉆測井、電纜測井、生產測井等全業務鏈條。相關裝備的技術能力已基本追平國際同行,在國內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測試方面,中國海油通過不斷實踐與積累,成功發現了東方11、東方13、樂東10等高壓氣田,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高壓測試工藝,是國內唯一具備3000米級深水測試作業能力的公司。
鉆井裝備方面,中國海油擁有多艘第六代、第七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深水鉆井船,具備在全球絕大部分深水、超深水區域作業的能力。同時,還擁有大量現代化自升式鉆井平臺,適用于淺水至中等水深的勘探鉆井作業。
憑借高端化的裝備和高效化的作業能力,中國海油的自主化技術裝備正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跨越。
發動成本革命
勘探作為資源開發的先導環節,其成本控制成效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整體效益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伍德麥肯茲認為,效益勘探的本質是“用更少的資本、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找到并開發能在當前油價下盈利的資源”。
面對更深更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持續加大的勘探投入,“中國海油始終堅持‘總部集中決策,分公司分散實施’策略,強化共享理念,將成本管控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其核心在于‘效益勘探’思想引領下技術創新與管理變革的深度融合,將系統化、精細化、創新化作為控制勘探低成本的關鍵路徑。”中國海油勘探開發部總經理高陽東表示。
創新是成本的最大變量。
中國海油以創新驅動降本,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著力構建勘探作業核心技術攻關、基礎科研探索與現場技術應用革新三者并重的創新體系,持續攻關提高井壁承壓等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有效減少復雜情況的出現;大力推廣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隨鉆測量/隨鉆測井技術、旋轉導向鉆井技術、地質導向技術、智能化錄井技術等,從而提高鉆遇率,減少無效進尺,縮短鉆井周期,提升資料品質,從本質上降低成本。
當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國海油擁抱數字化轉型。創新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數據處理解釋效率,優化部署方案,預測作業風險,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決策智能化,降低人工成本和決策失誤成本。
管理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中國海油實施全鏈條一體化精益管控,保障低成本戰略落地一一勘探開發一體化,實現少井高效部署;業務管理一體化,夯實作業資源;地質工程一體化,統籌井位實施;業財融合一體化,降低作業成本。
由此,各專業間的壁壘被打破,資源共享與管理的高效協同不斷強化。地質人員可以實時指導鉆并軌跡優化,工程人員可以及時反饋井下信息,實現動態調整方案,避免無效施工,大幅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在勘探作業中,中國海油更把精細管理抓實抓細,向過程要效益。
前期,強化地質綜合研究,充分利用已有地質、物探、鉆探等資料,總部集中決策,優化部署設計,提高目標優選和井位部署的精準度,減少無效進尺和低效工作量,從源頭把控成本。
現場,分公司分散實施,推行標準化、模塊化作業流程,減少非生產時間;加強現場組織協調,確保各工序無縫銜接,提高作業效率;嚴控材料消耗、燃料動力消耗,實行動態監控。
隨著勘探領域不斷向更深更復雜領域拓展,高難度井的復雜狀況時有發生,成本管控壓力進一步加大,但是中國海油始終秉持“效益勘探”理念下的低成本戰略,在進一步提升勘探開發作業能力的同時,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勘探桶油發現成本逐年降低。
陸地有盡,大海無涯。在時間洪流里淬煉,在開拓創新中進取,通過深水攻堅、技術閉環、綠色轉型、全球布局四輪驅動,中國海油構建了“理論一技術一產業一人才”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
不斷提高在全球同行間的競爭力,中國海油勘探突破之路必將越走越實,越走越寬。未來將聚焦超深水裝備、智能化勘探及新興藍海經濟等方向,持續強化海洋勘探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