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名匠”楊雷堅守崗位30年,帶領團隊突破聚丙烯電工膜料技術瓶頸。
中國石化“石化名匠”、中國石化特級技師、中原石化首席技師……楊雷深知,這些不僅僅是一個個稱號,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使命。
作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專家,他近年來參與指導了中科煉化、古雷石化、天津石化、中韓石化、海南煉化等公司聚丙烯裝置的設計審查、原始開車等工作,中原石化積極研發的核心“大單品”—電工級超凈聚丙烯樹脂也有他的傾心投入。
“一勤天下無難事”
一張密密麻麻的行程圖,是足跡更是奇跡。
2022年才通了高鐵的豫北小城濮陽,在那個讓全市市民歡心雷動的夏天,楊雷也激動萬分。“以后出差可以在家門口坐高鐵了!”他說。
這些年,楊雷的心和身都始終在路上。在他的行程單上,出現最多的車站名是“鄭州東”,因為總要從那里倒車;吃得最多的是“阿香米線”,因為就在鄭州東高鐵站。

一路“狂飆”。楊雷每年行程5萬余公里,全年1/3的時間在路上。足跡遍布華中、華北、華南、西南、西北。一接電話,他的口頭禪不是“快到了”就是“已經到了”。正是這5萬余公里、全年1/3的時間在路上,讓他成為創新創效的奇跡。
2014年,中原石化聚丙烯裝置開始試生產高端聚丙烯電工膜料新產品,楊雷帶領班組承擔了產品牌號的切換工作。每一項操作步驟和每一個參數的控制,在他心中都有一個流程。
聚丙烯電工膜料PPH-FA03是公司面對嚴峻市場形勢開發的高端特色產品,熔融指數控制范圍小,生產難度大。“如果等到粉料分析檢驗的結果出來再去調節參數,就太晚了。”說起生產的新牌號產品,楊雷已做好了預案。
熔融指數只有0.2的調節范圍,生產負荷稍有變動,指數就超標。楊雷開始琢磨熔融指數穩定的秘訣。一遇到產品牌號切換,他就緊盯重要的參數變化,增加分析頻次,時刻記錄變化規律,最終找到了切入點:預先根據丙烯量和生產負荷高低,事先調節氫氣加入量。操作方式的改變,不但完善了熔融指數的穩定操作,還極大地減少了不合格產品。
近年來,楊雷和團隊累計開發生產專新料十幾個牌號,形成乙丙無規共聚透明、抗沖共聚、管材料、纖維料四個系列專新產品,累計為公司創效2億元。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為緩解無紡布專用料緊缺的市場形勢,中原石化公司緊急成立技術攻關團隊。熟知聚丙烯裝置脾氣和秉性的楊雷制定了嚴密的生產方案和應急預案,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便成功開發出醫用口罩、防護服專用料PPH-Y35/PPH-Y40(口罩料)產品。中原石化也成為河南省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
“一勤天下無難事!是內心深處對工作的專注與熱愛,令楊雷脫穎而出。”中原石化聚烯烴二部經理付紅生發出贊嘆。
風雪中的堅守
一條風風雨雨的堅守路,是熱愛更是責任。
“他很愛學習,總說自己一個中專生要經常接觸一些研究生、博士甚至院士,不加強學習怎么能行?”“有時凌晨一兩點,他還在給單位當班內操打電話詢問工藝參數。雖然被吵醒挺煩,但也挺心疼他的。”楊雷的愛人劉芳、中原石化黨群工作部女工部長說。
從一名普通的中專生、操作工,一步步成長為中原石化公司的班長、技師、高級技師、首席技師,再到中國石化特級技師、中國石化“石化名匠”,楊雷何以成為佼佼者?答案是:對學習的持之以恒和對崗位的恪盡職守。
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通勤車上,楊雷包不離身。雙肩背包中,裝著聚丙烯各類產品的工藝參數和產品性能記錄、國內國外同類裝置的技術資料、新產品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在家里,楊雷經常向學霸女兒“請教”化學基礎知識;在路上,楊雷總是追著一些行業專家問個不停。“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能讓我茅塞頓開。”他說。
肩負著熱愛與責任,扎根在專業崗位上,楊雷將這份堅守譜寫進每一次開車、每一次巡檢…
如果雪中漫步是唯美與浪漫,那么風雪中的堅守便是一種責任與態度。一個鵝毛大雪的深夜,聚丙烯1號裝置共聚單元開車。在距地面30多米高的反應器上,當楊雷配合處理好被凍壞的儀表、打通物料流程時已經凌晨5點了。此時,他已經在大雪中忙碌了5個多小時。

“當時沒覺得多冷,還一身汗,就想著趕緊處理完,早點開車。從梯子上下來時,感覺腳吃不住勁兒了,手握不緊扶手了,嘴說話不利索了。”楊雷說。
按照開車方案,夜班接班后循環氣壓縮機加油。楊雷帶著外操打著傘加完了180公斤的軸承潤滑油,并指導各項準備工作就緒。然而,開車中卻發現共聚反應壓力控制表出現了凍堵。
“剛加完油,他顧不上勞累,帶上工具踏著厚厚的雪就上反應器了。這個儀表位置高,風裹著雪,雪夾著風。就這樣,他一直干到故障處理好,真的蠻拼的!”說起那個雪夜,楊雷的同事們記憶猶新。
“那個晚上開車挺艱難的,還好都恢復正常了,裝置也正常開起來了。”回想起雪夜里的開車,楊雷笑了。
多年來,楊雷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屢次帶領班組化解裝置隱患,確保裝置的安穩運行。每次接班前,楊雷都要認真查看DCS畫面中的重要參數。
“接班前催化劑高度1500毫米,現在怎么1毫米都沒降?”一次接班后,楊雷發現問題就拿起安全帽朝2號裝置催化劑設備奔去。他仔細觀察,發現設備活塞桿不動了、活塞環與內壁出現偏移。他及時作了匯報,避免了一次非計劃停車事故的發生。
一次,在1號聚丙烯裝置巡檢時,制冷冰機運轉聲音忽高忽低引起了他的警惕。然而,檢查一圈后,他卻一無所獲。回到主控室,他細致地查看相應參數,發現制冷冰機載荷波動。經過仔細摸索、大膽嘗試,他決定采取調整四通滑閥加減載的針型閥開度,使負荷穩定在較小范圍。辦法實施后,冰機運行穩定了,產品質量得到了保障。
長期扎根一線,楊雷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查方法。他認真觀察、仔細嗅聞、細心傾聽、用手去感覺…在他面前,裝置的各類運行隱患無處遁形。
楊雷還把自己的經驗傾囊傳授給班組員工。“班組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用心呵護裝置,操作用心、巡檢到位,隱患也就沒有藏身之地了。裝置穩定了,工作也就輕松了。”這是楊雷帶班組的“工作經”。
“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
一份璀璨耀眼的成績單,是階梯更是方向。
“我在中原石化工作了30多年,一直跟聚丙烯裝置打交道,從事自己熟悉和喜歡的工作。如今,有幸為攻克電工膜料‘卡脖子’技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楊雷說。
2023年4月17日,采用中原石化超純凈聚丙烯粒料(PPH-FC03)為核心原材料研制的國內首批直流干式電容器,在世界首個 ±800 千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龍門換流站正式投運,標志著我國直流輸電工程的核心部件制造關鍵原材料突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壟斷,實現了國產化。
聚丙烯薄膜的電工級超凈聚丙烯樹脂是生產制造電容器、鋰電池的關鍵核心組件,該產品市場長期由北歐等國外公司壟斷。通過5年的艱難探索,經過26次試生產、14次關鍵參數優化、6個技術改造項目的實施,電工用聚丙烯粗化膜料、電工用聚丙烯金屬化膜料分別通過由國內權威機構組織的新產品技術鑒定。
“立足現有裝置技術等條件,盡早實現進口替代刻不容緩。”楊雷深感肩上的重任。
在楊雷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鋰電池隔膜料產品性能達到進口同類產品指標,為下游客戶實現了量產替代,電容器用的金屬化膜料、粗化膜料取得了關鍵性突破,所制薄膜性能能夠對標進口同類產品。
“電工膜”系列料成功開發生產,標志著國內石化企業在技術門檻高、生產難度大的電工級超純凈聚丙烯樹脂領域突破了“卡脖子”技術,打破了進口壟斷。項目先后被列入中國石化重大科技攻關計劃和河南省重大專項,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一路走來,楊雷參與并見證了中原石化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工級超凈聚丙烯樹脂生產研發的全過程。無需翻開任何資料,他都能清晰記得每個工藝參數得來的前因后果、產品的控制要點與特征;無需借助設備,通過觀察聚合物的狀態,他就能判斷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黃色指數、氧化誘導期等關鍵指標。
“我們的產品實現量產后,不僅打破了國外企業的長期壟斷,而且將進口產品價格由原來的5萬~6萬元/噸降到了2萬元/噸以下。”楊雷激動地說。
“創新之路沒有捷徑,但只要勤鉆研、能吃苦、肯奮斗,相信我們一定能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面對未來,楊雷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