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經濟2024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增速高于國內生產總值0.9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萍肌绷袨閼鹇孕孕屡d產業重點領域,依托海洋科技革命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我國海洋經濟正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躍升”,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今年以來,我國海洋經濟傳統產業韌性凸顯,新興產業多點突破,資源保供能力增強,深??萍紕撔聦崿F新突破,海洋外貿穩中提質,我國海洋經濟正從單一產業向多元融合轉變,形成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崛起、未來產業布局的立體發展格局。
在過去主要“靠天吃飯”的海洋漁業領域,一場智能化革命正在發生。今年6月,全球首艘自航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在廣州南沙正式交付。這艘總長249.8米的“海上智慧牧場”集船舶、養殖場和加工廠三大功能于一體,可年產8000噸三文魚,年產值超5億元?!疤K海1號”創新性采用全電力驅動系統,續航里程達2萬海里,可到最適宜三文魚生長的深遠海持續養殖。
“我們計劃推廣5艘同類工船,可形成年產量4萬噸、280億元的市場經濟規模?!秉S埔文沖船廠養殖工船總監造師潘兵兵介紹道。
《中國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海洋漁業規模持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近年來呈現規模擴張與技術升級并進的發展態勢。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海水養殖穩產保供作用持續顯現。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海洋漁業向深遠海有序拓展,除“蘇海1號”外,深遠海養殖工船“湛江灣1號”在江蘇南通下水,風漁融合深遠海網箱養殖平臺“伏羲一號”完成中國船級社入級檢驗;自主研發的萬噸級南極磷蝦船“福遠漁9199”號從福建啟航前往南極開展作業。
除了我國海洋漁業正經歷從傳統生產向現代化產業轉變的深刻變革外,我國海洋船舶工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上的突破近年來尤為顯著。
數字化檢驗、噴漆機器人等智能化技術賦能船舶建造,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為全球市場貢獻“中國智造”。今年上半年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長4.7%。
中國船舶旗下廣船國際建造的10800車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汽車運輸船、中國船舶大連造船研發建造的17.5萬立方米大型LNG船等新型高端綠色船舶在今年相繼開工或下水。
海洋對外貿易穩中提質,逐步向好。上半年海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高于一季度1.0個百分點,高端、智能、綠色涉海產品競爭優勢持續顯現,成為出口的重要增長點。上半年,船舶和風力發電機組及零件出口增勢較好,同比分別增長20.0%和13.7%。
海運外貿航線布局持續擴容。今年以來,唐山港、鹽城港等多個港口大量開辟新航線的同時,智慧綠色港口建設也在加速推進。目前,我國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3座、自動化干散貨碼頭29座,5G無人駕駛集卡等智能技術實現規?;瘧?。寧波舟山港、上海港等11個國際樞紐港集裝箱水平運輸設備清潔化比例已超過60%,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化。
海洋新能源產業也突飛猛進。在廣東陽江三山島,我國首個海陸一體柔直輸電工程建設正酣,項目預計2026年投產,每年可將60億度海上風電直送粵港澳大灣區。
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正在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多維度釋放價值,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公報》顯示,2024年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拉動GDP增長0.4個百分點,在穩增長、惠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海洋交通運輸是我國開展國際貿易的“藍色大動脈”,更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紐帶。據《2025年中國航海日公告》數據,我國約95%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海運設施體量最大、海上運輸貨物最多的國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運船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群,國際海運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今年5月,山東青島港單月就新增南美航線、中南美線、中東航線3條通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航線,構建起東亞與美洲、中東、南亞之間的海上物流通道,有效降低進出口企業貨運成本,為全球經貿持續穩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開發豐富的海洋油氣資源提高了對國內能源供給的支持保障力度。在南海海域1500米的海床之下,我國首個超深水自營大氣田——“深海一號”每年可穩定輸出超過4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通過海底管道天然氣跨越數百公里,抵達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的工業以及民生用戶,并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
海洋文旅產業的創新升級激發了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新動能。福建平潭素有“千礁百島”之稱。近年來,當地通過建設游艇碼頭,引入帆船、游艇、造浪艇等海上體驗項目,開發“海上落日”主題游輪,實現旅游產品多元化。據統計,今年1至5月,平潭接待國內游客438.7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5.0%,國內游客旅游花費42.93億元,增長18.5%。
《公報》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海洋旅游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郵輪母港客流量比上年增長10倍。
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催生了多層次、高價值的就業體系。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2025年我國僅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人才缺口就達26.6萬人,直接推升相關崗位薪資水平。2024年10月,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海事航運類人才專場招聘會上,33家企業提供近千個崗位。海運行業本科生實習期滿后的月薪基本在萬元以上,可以獨當一面的海運駕駛員、電子電氣員等崗位月薪在2.8萬元以上。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這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會議同時指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
事實上,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再到此次會議部署“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層面已多次聚焦海洋經濟發展。
在政策持續加碼與市場活力不斷釋放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沿海地區積極加快推進海洋經濟布局。
上海市近期發布的《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顯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產總值將穩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經濟創新示范效應顯著提升,海洋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世界級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到2035年,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國際領先的現代海洋城市。
浙江省于2024年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廳。2025年,浙江開始深入實施海洋經濟倍增計劃,加快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力爭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個百分點,實現海洋經濟領域項目投資2200億元以上,海洋漁業一產產值突破1000億元。
廣東省提出要積極培育壯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大力度打造現代海洋企業矩陣,不斷鞏固拓展產業優勢;融合升級海洋服務,聚力發展海洋文旅,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持續優化拓展涉海服務保障,推動海洋服務業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山東省提出要統籌陸海區域聯動,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持續抓好威海、青島藍谷、日照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打造山東特色海洋城市群,建強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等戰略平臺,推進海洋經濟向內陸延伸。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指出,下一步,應加快推動海洋領域增量政策和已出臺的存量政策落地顯效,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著力推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扎實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科技創新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放在首位,強調“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業界普遍認為,隨著政策紅利的深度釋放,以及海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我國海洋經濟動能澎湃,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藍色支點”。
從首破10萬億元到未來更廣闊的深藍,我國海洋經濟正迎來一場質變。當海上風電點亮萬家燈火,當“蘇海1號”的三文魚游上百姓餐盤,當智慧綠色港口的集裝箱聯通全球市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經濟數據的躍升,更是國家戰略與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張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