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8-10-04
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靈魂,學校德育工作承載著促進學生品德成長的重要功能。學生美好德性的培養、高尚品格的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了學校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并圍繞實施途徑和要求,提出構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六個育人”的德育工作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德育資源的開發、德育路徑的拓寬、德育課程的豐富、德育范式的創新等更加彰顯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助力學生品格錘煉與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推動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整體提升。(以下簡稱學校)位于南黃海之濱,海洋文化為學校提供了特色育人的優質資源,依托獨特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學校將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包容之心、責任意識、吃苦精神的南黃海學子”作為育人目標,在課程開設、活動組織、資源整合、評價激勵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近幾年,學校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海洋精神的時代內涵,將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德育課程,積極探索4 1+X ”鄉村微德育模式,打造“海潤童心·悅海立人”微德育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小學微德育課程體系和實踐范式。
一、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價值意蘊
(一)探本溯源:海洋精神的文化內涵
海洋是人類的生命搖籃和精神家園,人類在與海洋互動的過程中,逐步產生了相對統一的價值觀念、思想認識和諸多心理品質,這就是海洋精神。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其生長于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土壤中,因此海洋精神有著中西之別,西方追求海洋資源的經濟價值,體現的是冒險、征服、掠奪的海洋文化精神;而中華海洋精神源于早期對海洋的崇敬與探索,以及海洋自身的廣闊博大,體現了中華人民在幾千年人海互動中凝結形成的促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文化和信念。學者李巍然、馬勇將中華海洋精神的文化內涵概括為: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四海一家”的“和合”精神,剛毅無畏的堅忍不屈精神,勇立潮頭的開拓探索精神,風雨與共的團結協作精神,崇敬海洋的人海和諧精神。這些優秀的精神品質都是中華民族一路披荊斬棘、戰勝困難的力量
源泉。
(二)培根鑄魂:海洋精神的教育意蘊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提出:“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深化了我們對海洋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海洋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精神支撐。在學校,海洋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學生進行海洋文化的熏陶和海洋精神的教育,培養具備海洋精神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海洋精神賦予了學校德育新思路,深化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意蘊。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學校辦學實際,將海洋精神具象為:守護海疆的家國情懷,開拓創新的進取品格,和諧包容的廣闊胸襟,博聞雅致的學識修養。學校通過一系列海洋教育活動,努力讓“愛國、進取、和融、博雅”成為每一個學生具備的情懷和素養。
二、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契合機理
“微德育”改變傳統德育偏“高而全、大而空”的局限,立足“小、活、實”,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德育與學校特色、校園文化相結合,回歸生活,重過程體驗和實踐參與,是鄉村學校做好“真德育”,實現“暖德育”的有效形式。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重點是將海洋精神品質的培養貫穿學校德育的細微環節,在學校海洋特色文化活動中滲透和熏陶海洋精神,構建大育化小、見微知著的學生成長課程。
(一)價值契合:海洋精神與德育目標的鄉土共振
海洋精神所蘊含的開放包容、探索創新、團結協作、生態責任等核心價值,與學校微德育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高度契合。作為南黃海之濱的鄉村小學,多年來,學校根植于耕海牧漁的文化土壤,依托漁民共赴風浪的協作傳統,開發“灘涂共生課堂”:趕海時節,讓學生觀察漁民互助織網、共享漁獲的場景,漸漸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樸素內涵;漁汛期間,邀請漁民講解漁船避風港的歷史以及保護漁業資源的意義,滋養學生“開放包容、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節假日時,開展“小貝殼大世界”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記錄文蛤濾水凈化的過程,樹立“守護海洋生態從我做起”的責任擔當意識…這種價值共振,使海洋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扎根鄉土生活的德育基因。
(二)路徑創新:宏大敘事與微觀浸潤的雙向賦能
為破解傳統德育“重說教、輕體驗”的困境,可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轉化為兒童可感的身邊敘事,讓鄉土經驗升華為育人資源。在宏觀層面,學校以“南通向海發展”戰略為切入點,開發“小港灣看大世界”項目課程。例如通過開展“海上風電”研學活動,學生在查閱資料、現場觀察、講解交流的基礎上,繪制“海洋能源變革圖譜”,初步理解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在微觀層面,學校通過創設“五分鐘海洋微課堂”、設計“校園海洋生態角”、開發“海洋品格成長檔案”等舉措,讓海洋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動中。這種雙向賦能機制,既避免宏大敘事過于空泛,又防止微觀浸潤流于瑣碎,實現德育力量的結構性聚合。
(三)載體突破:海洋特質與鄉村教育的特色嫁接
在鄉村教育振興背景下,學校應突破資源限制,通過“就地取材、因勢創生”,“充分利用鄉土資源設計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突出區域性、生活性、探究性”[2],實現海洋元素與鄉土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一是重構物理空間。將廢棄漁船改造設計成“海洋科技角”,船艙內設置潮汐發電、航海通信、捕撈救援等一系列設備模型,用于開展航海知識傳授、海洋環境保護等相關課程。同時通過廢棄漁具、塑料等材料的再利用,將其制作成展示品或教具,讓傳統生產工具轉化為學習場景。二是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漁繩結中的數學密碼”課程,學生在編織“雙船結”“逃生結”時,同步探究拓撲學原理與海上救援倫理;創編“灘涂號子”德育劇,將漁民勞作時的吶喊韻律改編為“守護海洋生態”主題說唱,傳遞并弘揚新時代的環保理念。三是優化線上線下聯動平臺。線上開設“海洋電臺”播客,講好“身邊的好船長”等海洋故事;線下打造“海洋創客空間”,利用貝殼、漁網等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使德育從認知層面向情感體驗層面深化。通過這種特色嫁接,既突破了鄉村學校資源局限,又在精神文化層面培育了學生的海洋情懷。
三、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實踐路徑
多年來,學校立足校園文化,從學生日常生活細節出發,關注德育“微問題”,探究德育“微現象”,將海洋精神與微德育課程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文化浸潤、項目探究、多元協同”三位一體的實踐路徑。
(一)文化浸潤:構建海洋精神文化場域
1.打造三維立體文化空間
學校精心構建三維文化浸潤體系:首先,建設“南黃海文化體驗館”,通過動態模擬潮汐變化、展示海洋生物等方式,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其次,打造“海洋文化主題走廊”,以“揚帆精神”“耕海智慧”等為主題設置文化展區,讓學生感受文化熏陶;最后,利用校園廣播電臺每周播放“走近海洋”專欄節目,每日播放海洋歌曲或詩歌,形成全方位文化浸潤網絡。
2.創新儀式教育活動體系
學校將海洋元素深度融入儀式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學時開展“海潤童心·快樂啟航”儀式,通過佩戴海燕徽章、繪制成長航線圖等環節,寓意學習生涯揚帆起航;畢業時設計“燈塔傳承”儀式,畢業學生將寫有成長感悟的“漂流瓶”傳遞給未畢業學生,象征海洋精神的傳承;升旗儀式上,教師給學生講述海洋歷史,分享海洋英雄的故事,呼呼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3.開發特色文化體驗課程
學校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開發“漁家文化體驗”課程。例如開展“漁歌傳唱”活動,學生向老漁民學唱傳統漁民號子,感受漁歌的魅力;開設“海味工坊”社團,從紫菜到各種魚類,讓學生動手制作,體驗勞動的快樂;設計走近“貝海創藝”課程,讓學生發散思維,創意制作,享受創造的樂趣。
(二)項目探究:創新海洋德育實踐模式
1.生態守護類項目培育責任擔當
深入開展“藍海小衛士”系列項目。在“灘涂共生課堂”項目中,學生每月監測記錄潮間帶生物的多樣性變化,并撰寫生態保護議案;以小手拉大手宣傳推動“凈灘行動”,將3公里海岸線劃分出責任區,聯合家庭、社區,定期開展清潔活動,真正讓鄉村兒童從海洋守護的“旁觀者”變為“行動者”。
2.科技創新類項目激發探索精神
積極實施“未來海洋學家”培養計劃。在“我們的船說”項目中,學生學習研究船的歷史、材料、結構以及動力原理,設計制作心中的理想之船,并進行展示介紹;在“海洋能源探索”項目中,學生饒有興致地查閱潮汐能、海上風電等資料,并進行比較探究;此外,學校還建成“海洋創客空間”,配備電腦、3D打印機等設備,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平臺支持。
3.文化傳承類項目厚植家國情懷
大力推進“海洋文化傳承工程”。在“小故事大精神”項目中,學生走進漁村,收集老漁民、老船長的故事,用以豐富校本課程素材;在“漁家技藝我傳承”項目中,學校邀請資深漁民進校園講授“漁網編織”技藝,培養一批小傳承人;在“海疆研學”項目中,學校尋訪小隊走進海防哨所,在學生的心中播下“擁抱海洋,愛我海疆”的種子。
(三)多元協同:構建海洋教育生態圈
1.家校聯動形成教育合力
創新家校共育機制,設立“家庭海洋日”,開發“家長海洋課堂”,開展親子趕海、船模制作等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護海行動。
2.校社合作拓展實踐空間
構建“ 1+N′′ 校社協同網絡,與當地企業共建“小院士工作站”,開展海洋水產養殖、培育探究活動,聯合社區、環保部門開展“凈灘行動”。也可讓學生擔任“海洋宣傳員”,向居民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形成“教育一行動一影響”的良性循環。
3.區域共享促進均衡發展
發起“沿海學校海洋教育聯盟”,與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江蘇省鹽城市等地的沿海學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共同開發“海洋教育”資源庫,推進“小學生海洋論壇”活動,推動經驗交流。
四、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實施成效
海洋精神是中華民族兒女應具備的精神,是新時期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探索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年來,學校通過“海潤童心”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過程體驗中得到教育熏陶,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獲得德性成長,優化學生的行為
規范。
(一)創新德育模式:構建“ 1+X ”特色育人體系
立德樹人時代背景下,學校以“五育”融合為依托,結合學校海洋文化育人特色,通過文化浸潤、項目探究、多元協同等路徑,構建形成“ 1+X ”特色育人體系,即“一育引領,諸要素融合”。“1”指微德育項目,是基于海洋精神內涵某一方面的主題德育;“X”指多資源要素參與,如教師、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及學科、文化、技能等多資源要素。“ 1+X ”即利用微德育項目,有機融合各資源要素,鼓勵教師積極開發指向學生海洋精神培養的微德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相融合的德育新思路和新路徑。
(二)完善課程體系:開發“海潤童心”系列課程
學校以鄉土資源為載體,挖掘其中的德育內涵,有力推動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搭建形成了海洋精神主題引領的校園環境浸潤課程、閱讀文化課程、尋訪體驗課程、勞動實踐課程、學科融合課程以及智趣探究課程體系(見圖1)。“海潤童心”系列課程,助力學生實現每天進步一點點,推動學生“愛國、進取、和融、博雅”的海洋品格得到有效培育。
(三)打造德育品牌:培育“海潤德育”特色名片
“海潤童心”系列課程切入口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聚焦微德育浸潤式、生活化、實踐性特質,真正做到了以“微”促研,以“融”見效。在多年實踐中,學校在課程內容設計、路徑優化、載體突破上下功夫,開展了“海潤童心·悅海立人”一系列主題實踐和項目探究活動,“海潤德育”特色品牌逐步形成。
(四)推廣實踐范式:推動沿海教育共同體建設
海洋精神融人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實踐范式值得推廣。多年來,學校以學生活動為內容焦點,以教師手記、個案研究、學生作品等為呈現載體,將學生成長情況和德育活動案例整理成冊,形成了“海潤童心”海洋教育資源庫。同時,學校積極與周邊沿海學校共享資源,互學互鑒,推動沿海教育共同體建設。
此外,海洋精神融人學校微德育課程實踐,有效促進了學校在課程浸潤中落實啟智立德。實踐系列微德育課程,能夠推動教師更加深刻地理解課程開發的意義,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積極推進課程革新。值得思考的是,作為課程開發者,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教育教學實踐行為是幫助學生構建、生成獨立個體的觀念和行為的過程。學生的觀念和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思維、開闊的視野、應變的策略,與時俱進,不斷嘗試開發課程資源,充實課程內容,積極拓展海洋主題德育的路徑與載體。例如在課程實踐中,教師應選取新聞稿件或熱門事件讓學生閱讀和討論,以開闊學生視野;選取海洋、科普、歷史等讀物指導學生展開閱讀和賞析,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涵,有力推動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掘濱海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通過剪紙制作、漁歌唱響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邀請從事漁業、養殖業等海洋相關職業的家長走進課堂,基于某一話題與學生進行講解和互動,并就此進行寫作指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把寫作作為思考與表達的觸發點,不斷豐富和發展學校微德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強化德育效果。
海洋精神融入學校微德育課程,就如同迎面拂來的一縷海風,豐盈著每一個心靈,滋潤著每一個生命,堅定著每一個靈魂,淬煉學生的海洋精神品質,能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巍然,馬勇.面向未來人的海洋精神品質培養[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43(2):2-5.
[2]朱云帆,徐振華,陸璐.基于鄉土資源的海洋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以“泉州的海洋文化與環保”課程為例[J].環境教育,2024(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