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治理的不斷推進,風電作為一種重要的清潔能源,其重要性正變得愈發顯著。國際風電項目普遍采用EPC(設計—采購—施工)合同模式,其資源整合與成本控制優勢顯著,但受制于項目規模、周期及技術復雜性,實施過程中風險頻發。本文系統梳理EPC合同的核心特征與風險因素,提出針對性應對策略,并通過案例驗證其有效性。
關鍵詞:國際風電項目;EPC合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6.021
1 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概述
1.1 EPC合同模式的特點與優勢
EPC合同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模式,是指業主將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和開工服務工作全部委托給一家工程總承包商。EPC模式在風電項目中具有簡化管理、縮短工期、控制成本等優勢。承包商承擔了從項目設計到施工交付的全過程責任,需具備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專業能力。
1.2 EPC合同的主要內容與條款
國際風電項目EPC合同所包含的內容,涵蓋了設計、采購、施工的全過程,其主要條款涵蓋了合同范圍與工作內容、合同價格與支付條款、工期與進度條款、質量與驗收條款等方面。合同范圍和工作內容會清晰界定設計、采購和施工的具體范圍,通常包含建設工程的全過程。合同價格形式主要分為固定總價和可調價格兩種,支付方式則包括預付款、進度款和竣工款。合同對工期有明確的規定,同時會要求承包商制定詳細的進度計劃以及需要業主考核的里程碑,若未能按時完成,會有相應的延期完工罰款。質量標準通常涵蓋國際標準、行業標準以及業主的特殊要求,驗收程序則分為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
2 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風險因素分析
2.1 外部風險因素
(1)政治風險:政局動蕩、政策調整、國際關系惡化等因素可能直接導致項目中斷或成本激增。比如戰爭、內亂、政權更迭等,會使項目無法正常進行。某國突然提高風電項目的環保標準,要求承包商增加環保設施投入,導致項目成本大幅上升。國際關系緊張也可能對項目造成不利影響,如貿易制裁、外交沖突等,可能限制設備和材料的進口,影響項目的進度 。在貿易制裁期間,風電項目所需的關鍵設備無法按時進口,項目被迫停工等待設備到貨。
(2)經濟風險:匯率波動[1]、通貨膨脹及資金支付問題顯著影響項目收益與資金鏈安全。匯率波動會導致對上收款和對下支付產生匯率損失,當項目所在國貨幣貶值時,承包商的采購或分包成本會上升,而項目利潤則會減少。通貨膨脹會使材料和設備價格上漲,壓縮項目的利潤空間,也會增加項目的融資成本。資金支付風險也是經濟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業主可能因資金短缺而延遲支付工程款,影響承包商的資金周轉,增加項目的財務風險。若業主延遲支付工程款,承包商可能無法按時支付供應商貨款和員工工資,導致項目進度受阻。
(3)自然環境風險:涵蓋自然災害、氣候條件和地質條件等要素。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可能會嚴重破壞項目設施;惡劣的氣候狀況會干擾施工進度和削弱設備性能;復雜的地質狀況,像軟土地基、巖石地基等情況,可能會加大基礎建設的難度以及提升成本[2]。
(4)社會文化風險:包含文化差異、社會習俗和勞工問題等。文化差異容易引發溝通障礙與誤解,進而降低項目團隊的協作效率;社會習俗的不同可能對項目的施工計劃和人員管理造成影響,例如在部分國家,宗教節日期間不允許施工;勞工問題則容易導致項目出現延誤以及成本上升的情況。
2.2 內部風險因素
(1)技術風險:包括技術方案的合理性、設備選型問題、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差異等。技術方案不合理可能導致項目出現質量問題、延誤工期甚至失敗。比如在項目規劃階段,對當地的風資源條件、地質狀況、氣候特點等因素考慮不周全,導致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脫節,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設備選型對項目的整體收益具有重要影響;在設備選型過程中,如果僅關注價格因素,而忽略設備的技術性能、可靠性和維護便利性,可能會導致項目運行過程中頻繁出現故障。選擇技術落后、故障率高的風機設備,不僅會增加維修成本和停機時間,還會影響項目的發電收入;而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差異則可能提升項目的實施難度和成本。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國際風電項目需要同時符合項目所在國的標準、國際通用標準以及業主的特殊要求。這就要求承包商具備豐富的國際項目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精準理解和遵循各種標準和規范。若承包商對當地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了解不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違規行為,進而導致項目進度延誤和成本增加。
(2)管理風險:涵蓋項目管理能力、合同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項目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引發項目計劃不合理、資源配置失衡以及進度控制不力等問題;合同作為項目各方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依據,其條款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執行性會直接影響項目的順利推進。若合同條款存在漏洞或表述模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引發合同糾紛,從而增加項目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合同中關于工程變更的處理方式、價格調整機制以及違約責任等條款,如果規定不明確,當出現工程變更或其他爭議時,雙方可能因對條款理解不一致而產生糾紛,進而影響項目的進度和成本控制;國際風電項目通常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如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人力資源的素質和穩定性對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影響。如果項目團隊成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無法滿足項目需求,可能導致項目質量下降、進度延誤等問題,因此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可能對項目的順利實施產生影響。
(3)履約風險:涵蓋承包商自身、分包商以及供應商的履約能力等方面。倘若承包商在資金、技術、人員等層面存在短缺,或許將無法依照合同約定順利完成項目任務。若分包商的施工質量未能達標,可能會致使項目出現質量問題,需要進行返工與整改,從而增加項目的成本和工期。若供應商無法按時供貨,可能會造成項目施工中斷,進而影響項目的進度。這些風險均有可能對項目的進度、質量和成本產生負面影響。
3 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風險識別方法
(1)頭腦風暴法:組織相關專家及人員開會,鼓勵自由發言,共同探討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中的潛在風險。它能激發創造性思維,促進團隊交流,但也存在討論結果分散、權威專家影響大等問題。
(2)流程圖法:通過繪制項目流程圖,直觀展示項目各環節及其相互關系,從而識別潛在風險。它能清晰呈現項目的工作流程和邏輯關系,幫助識別風險點,但需確保流程圖的準確性與完整性,以避免因圖表缺陷導致風險識別的疏漏。
(3)檢查表法:基于經驗和歷史數據,將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羅列出來,供項目團隊進行對照檢查。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全面系統,但主要依賴于以往的經驗和歷史數據,對于一些新興的風險因素可能無法及時識別。以哈薩克斯坦某風電項目為例,其風險檢查表部分內容如表1。
(4)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對各層次元素進行兩兩比較,確定其相對重要性,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該方法結合了定性與定量分析,能夠對風險因素進行權重分配,但在構建判斷矩陣及進行一致性檢驗時,過程可能較為復雜[3]。
4 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風險應對策略
4.1 風險規避策略
(1)合理選擇項目與合作伙伴。在國際風電項目選擇過程中,應著重考慮政局穩定、經濟狀況良好且自然條件合適的國家,并對合作方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項目前期考察階段,深入調研項目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等要素極為關鍵。在政治環境方面,需密切關注該國的政治穩定性、政策法規的連貫性以及政府對風電項目的扶持程度;在經濟環境方面,要細致評估其經濟發展水平、匯率的穩定性以及通貨膨脹率等指標。而在社會環境層面,則需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勞動力市場現狀等,從而有效規避潛在的社會文化風險。對于合作伙伴的選擇,務必優先考慮信譽卓越、資金實力雄厚的業主及分包商。可以通過對其以往項目的履約記錄、財務健康狀況以及在行業內的口碑等方面進行詳細調查,以此確保合作伙伴的可靠性與專業性。
(2)合同條款優化。優化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條款是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條款設定能夠明確雙方權責,降低風險發生率。在設計風險分擔條款時,應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則,實現風險的優化配置。對于政治風險,通常規定由業主承擔相應風險與責任;針對經濟風險,例如匯率波動風險,可協商采用固定匯率或設定匯率調整機制,并在合同中明確調價的條件、方法及觸發因素,如市場價格指數、原材料價格變動等。當原材料價格上漲超過一定幅度時,合同價格應進行相應調整,以保障承包商的合理利潤空間。此外,索賠條款的設計應清晰明確,詳細規定索賠的程序、時效以及賠償標準;同時,合同中還應設立明確的違約責任條款,對雙方的違約行為進行嚴格約束,明確違約的定義、后果以及賠償的具體方式和范圍。若承包商未能按時完成項目,應依據合同約定支付違約金,并賠償因延誤給業主造成的損失;反之,若業主未能履行合同義務,如未按時提供施工場地、未及時支付工程款等,也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以確保雙方權益的平衡與項目的順利實施[4]。
4.2 風險減輕策略
(1)加強項目管理與監控。完善項目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項目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與權限。加強項目進度與質量的監控力度,制定詳盡的進度計劃與完善的質量檢驗制度,并定期對項目進度和質量實施檢查和評估,以便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
(2)提高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增加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提高風電項目的技術水平。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提升項目施工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并消化吸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4.3 風險轉移策略
(1)購買保險。通過購買建筑安裝工程一切險、第三者責任險、雇主責任險、貨物運輸險等保險,將項目面臨的部分不可控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在風險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投保內容,提供相應經濟補償,減輕承包商的經濟負擔。
(2)分包與轉包。將部分工程分包或轉包給具備相應資質和能力的分包商或轉包商,從而將部分風險轉移給其他參與方。在選擇分包商或轉包商時,應嚴格審查其資質和信譽,確保其具備承擔相應工作的能力[5]。
4.4 風險接受策略
對于一些風險較小、發生概率較低且影響程度有限的風險,承包商可選擇予以接受。在決定是否接受某一風險時,需全面評估該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影響程度以及應對成本等要素。為應對可能接受的風險,承包商應建立風險儲備機制,涵蓋資金與物資儲備,以增強項目的風險抵御能力。
5 案例分析
5.1 項目背景介紹
本案例選取的國際風電項目位于哈薩克斯坦,該國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政府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項目采用EPC合同模式,合同金額為1.5億美元,計劃建設一個裝機容量為150兆瓦的風電場,工期為2年。業主是該國排名前列的大型能源公司,承包商是國內某知名承包商。
5.2 合同風險識別與評估
項目啟動初期,承包商組建了專業團隊以識別風險,綜合運用頭腦風暴法、流程圖法及檢查表法等手段對項目潛在風險進行全面識別。經識別,確認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涵蓋政治、經濟、技術、自然環境、合同條款及項目管理風險等。通過層次分析法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確定各風險因素的相對權重。結果顯示,經濟風險(匯率波動)與項目管理風險(進度控制)為關鍵問題。
5.3 風險應對措施實施與效果
承包商針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制定了系統的應對措施,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推進。在風險規避方面,承包商優化了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責與風險分擔機制;在風險減輕方面,強化項目管理與監控,提升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在風險轉移方面,通過購買保險和將部分工程分包給專業分包商來實現;在風險接受方面,設立風險儲備以應對潛在風險。這些措施的實施使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達成了合同約定的里程碑目標,并滿足了既定的質量標準。
6 結論與展望
本文深入研究國際風電工程項目EPC合同風險,剖析其特點、內容與條款,系統識別評估風險因素,提出并驗證了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研究表明,國際風電項目EPC合同復雜且長期,面臨眾多相互關聯的風險,運用多種方法能全面準確識別評估風險,為應對策略制定提供依據,綜合措施可有效降低風險損失,保障項目目標實現。本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不足。風險識別對新興風險如網絡安全、技術創新風險研究不深入;風險評估方法有局限;應對策略需提高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未來應加強新興風險研究,探索科學評估方法,跟蹤策略效果,開展多案例研究,加強國際合作,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小樂.國際EPC工程項目采購管理風險類型及其應對措施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4(08):8990.
[2]姚松源.EPC模式下風力發電項目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招標,2024(04):145146.
[3]Trinh Thi Linh.Research on risk assessment of vietnam EPC wind power projects based 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Frontiers in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24,15(1):282287:
[4]朱倩倩.國際工程合同風險分析與防控[J].中國市場,2020(06):69+160.
[5]閆明俊.國際EPC工程項目投標風險分析與應對措施[J].中外交流,2023(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