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山東省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文旅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島里院作為青島市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建筑遺產,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青島市非遺舞蹈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展現了青島人民的生活風貌與精神追求。如何在推動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將青島里院與當地非遺舞蹈融合,推動文旅產業發展,不僅關乎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還對提升山東省文旅產業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推動山東省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文旅融合概述
(一)文旅融合的重要性
近年來,山東省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結合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文化是提升旅游品質的重要元素,旅游則是文化傳播與轉化的重要方式,兩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在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文旅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激活山東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山東省是人文薈萃之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眾多,包括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等。如果能夠將其有效融入旅游場景,不僅能豐富游客體驗,還能使非遺活態傳承,提升民眾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催生新業態、新產品,提升產業附加值。近年來,山東省各地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文旅小鎮、主題街區、非遺體驗館等,依托特色空間與文化資源,推動文旅產業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延伸。以青島市為例,“里院+非遺”“老街區+文藝演出”等創新模式,激發了城市文旅消費新潛力。在這一過程中,非遺舞蹈作為體驗性和參與性極強的文化形態,具有極大的市場開發價值。游客不僅可以觀賞非遺舞蹈,也可以參與其中,增強文化認同感。
(二)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
2023年山東省明確提出要打造國際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國家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好客山東”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戰略定位,構建濟南、青島兩大都市圈拉動,長城、大運河、黃河三大公園引領和“四廊一線”貫通、八大片區支撐的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這不僅突出了文旅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還通過設立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資金、鼓勵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深度合作等創新舉措,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從發展趨勢看,山東省文旅融合正朝著智能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其一,文旅融合注重與科技的結合,通過數智技術打造智慧旅游等方式,提升游客體驗,拓展文旅新場景。例如,山東省實施“山東智造”文旅產業工程,推出“好客山東一碼通”,整合全省旅游資源,游客僅用一個二維碼即可暢游山東省100余家景區及休閑場所。其二,積極拓展國內外旅游市場,加強與國內外旅游地的合作,把“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山東省的文旅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推介會開到了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奧地利維也納、日本東京等地,提升了“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三,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為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青島里院與非遺舞蹈概述
(一)青島里院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發展現狀
1.歷史文化背景
里院是青島市頗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西式洋樓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巧妙結合的產物。外來建筑風格與本地傳統民居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前門臨街,后宅成院,四合一隅”為代表的建筑特色。這種院落式布局不僅實現了空間的高效利用與私密性保障,還蘊含著獨特的鄰里文化、社區生活方式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學價值。里院命名多引經據典,如“立德里”出自《左傳》,“介壽里”出自《詩經》。因青島市地形復雜、路網交織,里院的形狀不總是規整一致的,“口、日、凸、目、回”字形,甚至三角形等形狀應有盡有。里院往往具有商住兩用性質,其中“里”突出的是商業用途,“院”突出的是居住用途。
從歷史演變角度看,青島里院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是外來文化與本土傳統在民居空間中的有機融合。里院建筑群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市南區、市北區等老城區,其磚木結構、牙子、老榆樹等元素,成為青島市本地民居的典型符號。過去,院落空間除了是居民的生活場所,還常常是民俗活動、戲曲演出、節慶儀式及非遺表演的重要場所,具備多功能屬性,具有高度的實用價值。
2.發展現狀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住宅樓盤的興起,使青島里院逐漸面臨保護與開發的困境。部分里院被改造為商業街區或創意園區,雖實現了業態升級,但在歷史風貌保護與文化內涵傳承等方面面臨挑戰。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和對傳統建筑保護意識的增強,許多里院經過保護性修繕,重新煥發生機。如膠州路116號里院(積厚里)在2021年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構件和歷史面貌,以嶄新的姿態續寫青島里院記憶。如今青島里院早期建筑群與青島市中山路近代建筑群,已一起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名錄”,成為青島市重要的文化遺產。
(二)青島市非遺舞蹈的文化價值與藝術特點
1.文化價值
青島市非遺舞蹈作為膠東乃至齊魯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其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既體現了青島人勤勞、智慧與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也展現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融與互動。以溝崖高蹺、孫家下莊舞龍、膠州秧歌、萊西花棍等為代表的青島市非遺舞蹈,是當地重大節慶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可以持續增強民眾凝聚力與歸屬感的紐帶。
2.藝術特點
青島市非遺舞蹈既繼承了齊魯大地恢宏、粗獷的藝術風格,又吸收了膠東沿海地區靈動、細膩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為:其一,青島市非遺舞蹈往往有嗩吶、鑼鼓等傳統民族樂器現場伴奏,節奏鮮明、氣氛熱烈,極具感染力。其二,許多舞蹈動作源于生活、取自自然,如秧歌中的“扭、擺、抻、蹦”,既夸張又生活化,能夠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其三,青島市非遺舞蹈在服飾造型與表演形式上追求華麗美感,色彩艷麗、制作精良,既展示鄉村民俗特色,又融合都市時尚元素,形成獨特的視覺美感。
四、實現青島里院與非遺舞蹈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文化融合,打造“里院+非遺舞蹈”創意項目
“里院+非遺舞蹈”即將青島市非遺舞蹈的歷史根脈、文化內涵與里院的人文風情、生活氣息深度融合,打造出特色鮮明、觀眾參與度高的文旅項目。具體路徑如下:
其一,挖掘里院文化內涵,深入研究青島市老城民眾生活、節慶風俗、民間傳說,以舞蹈為載體詮釋膠東民俗、鄰里情誼、城市變遷等內容,如推出“里院故事會+非遺舞蹈巡游”等主題活動,豐富舞蹈表演的文化內涵,向游客展示本地文化。其二,要鼓勵非遺舞蹈傳承人與青年藝術家、文創團隊進行合作,從敘事、編舞、音樂、服飾、互動等方面進行創新。例如,可將秧歌、高蹺、花棍舞等傳統舞種與現代舞、戲劇、裝置藝術融合,策劃“里院生活舞劇”“互動式非遺快閃秀”等活動,為游客提供形式多樣的表演,從而豐富其旅游體驗。
(二)場景賦能,升級“劇場化”里院空間
青島里院作為獨特的歷史人居空間,融合了傳統都市街區、人文活動場域與社區交往平臺的特點,極富場景感。因此,推動非遺舞蹈的“劇場化”空間升級,既是對城市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也是提升沉浸式旅游體驗、實現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路徑。具體方法如下:
其一,科學評估現有里院資源,對歷史風貌保存完好、文化氛圍濃厚、空間布局合理的里院進行分級分類,設立非遺舞蹈專屬空間、互動體驗基地、社區共創空間等。其二,引入規范的空間設計理念,邀請建筑師、舞臺美術設計名家共同對里院院落、天井、廊道、屋脊等歷史元素進行改造,因地制宜安裝可拆卸舞臺、燈光音響、觀眾席位、互動道具,實現“里院即舞臺”“空間即劇場”的轉化。通過無界化舞臺及移步換景的劇場動線設計,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自然融入非遺舞蹈的表演中。其三,可嘗試開發院落式小劇場、胡同快閃秀、主題巡游夜宴等新型舞蹈展演方式,形成里院特色沉浸式文化秀。總之,要使青島里院成為非遺舞蹈“歷史+現實”“傳承+創新”相結合的活態劇場,實現場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雙提升。
(三)產業延伸,構建“多元化”融合業態
文旅融合不僅要注重項目創意和場景營造,還要著力推動非遺舞蹈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打造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多元業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通過里院與非遺舞蹈的融合推動文旅產業延伸的要點在于以舞蹈為核心內容,融合非遺技藝、民宿、文創、餐飲、教育等多元產業,形成“創意驅動—空間體驗—產業經營”的體系。
其一,發展現場演出經濟,基于里院空間,常態化舉辦非遺舞蹈專場演出、節慶演出、藝術沙龍、跨界交流等多樣化活動,并與城市演藝、旅游線路、MICE(會展)聯動。例如,開發“里院戲劇演出+非遺舞蹈+特色民謠晚會”的復合型夜經濟產品,打造高品質文旅演藝品牌。其二,大力發展非遺舞蹈文創和體驗經濟。圍繞舞種特色,設計具有里院文化元素的文創衍生品,如服飾、擺件、玩具、手賬素材、主題餐飲等,布局精品店、文創市集,實現非遺IP的文旅轉化和品牌變現。其三,要完善非遺舞蹈融合業態的服務鏈和商業模式。聯合旅行社、OTA平臺、社區、商圈企業等,共同設計“一站式”里院非遺文旅產品包,實現門票、體驗、餐飲、住宿、交通、文創一體化運營。其四,健全藝人培訓、項目孵化、志愿服務、社會眾籌等機制,為里院與非遺舞蹈的融合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通過多業態融合,青島里院與非遺舞蹈的融合可實現“內容、體驗、產業”的協同升級,有效通過文旅融合推動山東省高質量發展。
五、結語
青島里院與非遺舞蹈的融合,既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動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通過文化融合、場景賦能和產業延伸,里院將從靜態的歷史標本轉變為動態的文化體驗場,非遺舞蹈也將從“博物館式”傳承走向大眾化傳播。未來,應進一步強化政策精準性、市場包容性與社區參與性,讓這一融合路徑成為山東省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樣板,為全國提供“傳統與現代共生”的青島方案。
參考文獻:
[1]劉勤.非遺舞蹈藝術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喜劇世界(中旬刊),2025(01):171-173.
[2]王巖,王欣悅.非遺舞蹈藝術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齊魯藝苑,2022(04):32-36.
[3]徐順雯.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恩施土家族擺手舞為例[J].名家名作,2024(15):43-45.
[4]倪春洪,謝婷婷.基于數字文旅的非遺民間舞蹈體驗設計研究與實踐[J].湖南包裝, 2023,38(04):118-122.
[5]張美琳.文旅融合語境下非遺舞蹈的活態化傳承分析[J].西部旅游,2024(07):109-111.
[6]高婧雯.文旅融合背景下恩施州民俗舞蹈產業價值與開發策略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2.
[7]周黔玲,王情.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舞蹈的
轉型路徑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5(01):
86-92.
[8]龔蘭.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舞蹈的活態化傳承策略研究[J].小說月刊,2025(01):103-104.
[9]劉永麗,孫曉林.舞蹈藝術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4,44(06):111-117.
[10]邱毅.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舞蹈的活態傳承策略與實踐[J].名家名作,2024(30):7-9.
(作者簡介:張睿智,女,碩士研究生,青島黃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學與文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