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010-04
一、新聞的視覺化寫作
新聞的視覺化寫作是一種通過特定方法和技巧,使新聞內容呈現得更加立體、生動且富有畫面感和活動感的寫作方式。它旨在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獲得類似觀看影像新聞的體驗。通過視覺化手段創作出的新聞作品,通常被稱為“視覺新聞”。這一概念最早由時任新華通訊社社長穆青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說:“所謂視覺新聞,無非是形象化、立體化,輔以典型細節和生動畫面,讀來有聲有色,使人能夠具體而形象地看到你所報道的事實的真實面貌。”[1]由此可見,生動性、形象性和可讀性是視覺化寫作所追求的核心要素。
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持續進步,媒介環境正經歷著顯著變革,新聞的視覺化寫作方法也隨之不斷演變。20世紀80年代,平面媒體為應對電視媒體的沖擊,開始強調轉變寫作觀念,將程式化、概念化的生硬表述轉變為“可聞、可見、可感、可觸”的形象化生動表達。進人21世紀之后,網絡媒體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視覺化寫作,使其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拓展。如今,媒體正朝著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并邁向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時代。連接時空、現實與虛擬、人與物,以及各種場景的媒介形式或將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此趨勢下,視覺化寫作策略如何創新,本文結合具體實例進行探討。
二、視覺化寫作著力點的變遷
2010年,《新京報》曾將視覺化寫作策略運用于天氣預報中:“新年伊始,的天氣有點冷。昨天凌晨3時,氣溫僅有 -10.1% 。白天,在烏云的遮擋下,氣溫也沒能爬起來今天后半夜,一次明顯的降雪過程就要開始了,而今天白天,則是兩次雨雪天氣的間歇,顯得風平浪靜。”[2]。這種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視覺化表達,充分體現了都市媒體的風格,曾獲得讀者和同行的廣泛認可。然而,將“天氣預報”轉變為“氣象新聞”,以吸引讀者的視覺化寫作手法,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已不再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氣信息已成為各種媒體終端上隨手可得的內容資源,甚至可由AI自動生成。因此,創作者若繼續在類似領域進行視覺化嘗試,很難取得成效。
從人們當前的新聞獲取習慣來看,信息接收呈現出兩極化特點。所謂兩極化,是指要么信息極端簡單化、碎片化,僅需一句話新聞、標題新聞或片段新聞;要么極端復雜化,需要了解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前者追求的是快速報道和及時更新,后者追求的是調查性報道和深度新聞[3]。學者分析,這主要是由于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興起,使得新聞生產和傳播效率大幅提高,新聞信息從貧乏變為海量,而信息接收者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導致他們一方面希望通過快捷方式獲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又希望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重大事件有深度了解,獲得全面感知。如今,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不同類型的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實現了全面融合,達到了“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標。對于“注意力”“關注度”的爭奪,不再是不同媒介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對抗全媒體時代信息過剩的新戰斗。因此,從信息呈現兩極化的特點出發,繼續探索視覺化寫作策略,應更加注重發揮其在深度報道和富含獨家觀點的分析評論中的優勢,讓報道更加生動易讀,讓觀點更易于理解和傳播。
三、全媒體背景下的視覺化寫作策略
“視覺化”指的是將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覺圖像的一種大腦想象能力[4]。視覺化寫作的核心在于通過特定寫作方法和技巧,激活人們的形象思維,使他們將視覺看到的文字轉化成聲畫圖像呈現在腦海里,從而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接受文本信息,形成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新聞的“可感性”就此被激發。
(一)內容呈現的視覺化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媒體從業者對視覺化寫作方法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將內容講述得更加生動形象。語言本身具有抽象性,而現實世界是具體的,為了使抽象的文字在讀者腦海中變得具體可感,創作者需要提供能夠被“看見”的形象支撐。視覺化寫作手法彌補了文字表現力的不足,在文字與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感性認知奠定了基礎。因此,“視覺化\"寫作中,創作者需要將自己的觀察所得分享給讀者。
1.強化“形象\"敘事,使文字產生“視效”,化解抽象感。“形象”敘事的具體操作方法有兩個:一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撰寫報道,將對新聞事件的平淡記錄轉化為有起因、有矛盾、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的講述。故事本身離不開鮮明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這樣的具體故事更具生命力,也更容易引發讀者共鳴。二是將“敘述\"轉化為“表述”,細致描繪人、物、景等具體可感的\"形象”,以促進“視效”的產生。比如,《人民日報》刊發的《申紀蘭的根與本》一文,開頭并未使用常規的“定語式”“概括式”表達,而是描寫了一系列具體的“形象”:“下兩道坡、拐兩個彎\"走進申紀蘭的新房,房里“一螺又一擦與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合影的照片,還臨時擺在一張長條桌上”通過呈現房子、照片、長條桌等具體“形象”,使讀者自然地融入文章情境,同時對人物身份和所處環境產生初步認知。
2.增加直接引語,使文字產生“音效”,營造氛圍感。哥倫比亞大學的麥爾文·曼切爾教授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指出,“必須將直接引語融入新聞的重要部分”,認為這是報道新聞的一條重要法則。所謂直接引語,即對當事人原話的直接引用。使用直接引語能將讀者帶入一種“傾聽”視角,使文字仿佛產生“音效”,類似于視頻作品中的“同期聲”。這些真實的話語緊密關聯著當時的人物、事件與背景,自然而然地將讀者帶入報道情境,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提升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3.突出細節描寫,使感觸高清化,彌合疏離感。深入挖掘并突出細節描寫,能夠有效增強新聞的畫面感,還原新聞現場。描寫的自的在于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高清圖畫。如果說電腦、手機屏幕的像素限制會影響細節觀感,那么文字對細節的呈現效果則取決于創作者的觀察能力和筆觸的細膩程度。《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費偉偉在談及寫作中的細節時曾說:“如果說主題是靈魂,情節是骨骼,那么細節就是血肉。”由此可見,細節最能觸動讀者的感官。以新聞獎二等獎作品《雷神山戰隊10天10夜》為例,該文包含大量細節描寫,如“我身高1.78米,長了一雙46碼的大腳,硬是擠進43碼的鞋里,把10個腳趾擠成一團兒”。作者對細節的刻畫,顯然已經超越了“鏡頭”所能捕捉的范圍,讓讀者直觀感受到人物雖承受著身體的不適,卻依然堅守崗位的狀態,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篇章結構的視覺化
隨著媒介融合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影視思維和手法被移植到新聞寫作中,拓展了視覺化寫作的空間。如今,視覺化寫作不再局限于對“畫面”“音效”“感觸”等元素的呈現,而是通過篇章設計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增強了思想性和藝術性。
1.場景化開頭:打破沉悶,引人入勝。場景式開頭指通過具體描述某個場景或情境來引出文章的核心人物、事件或主題。這種敘事技巧常見于小說、影視劇創作中。若將其應用于新聞報道,則能賦予文章強烈的現場感,迅速將讀者帶人特定的情境中。如此呈現,不僅能將與主題相關且富有典型意義的場景置于開頭,吸引讀者注意,為后續內容展開奠定基礎,還能通過生動的場景描寫,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吸引力,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和情感連結。例如,市專業報刊好新聞一等獎作品《“準支出型貧困”—一個突破性概念的提出》便采用了這一手法。該文報道了山西大學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助推精準扶貧的故事。文章沒有采用傳統的“接受扶貧任務——開始扶貧調研——解決遇到的問題——成功完成調研”的線性結構,而是在開篇便描述了一個充滿矛盾的場景:“來到山西省五臺縣的茹村鄉,當看到村民們蓋著平房或小樓,餐桌上擺滿了蔬菜和肉類,甚至還有自家種的蔬菜或養的家禽,我不禁疑惑:這就是貧困縣居民的生活嗎?溫飽似乎已不再是他們最迫切的問題了。貧困,與我想象中的樣子截然不同。”[5]作者通過細膩直觀的描寫,將親眼所見的“貧困”場景呈現出來,引發了“我”與讀者心中共同的疑惑。場景與認知的反差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吸引他們深入閱讀,文章則在探尋矛盾根源的過程中層層推進,使一個較為嚴肅的題材在巧妙的結構鋪陳中變得生動且耐人尋味。
2.鏡頭化調度,打造視覺化的草蛇灰線。鏡頭調度是指導演或攝影師在拍攝影視作品時,根據劇情需要和藝術要求,對鏡頭的選擇、擺放、運動和銜接等進行合理安排和布置的過程。合理運用鏡頭調度,能有效表現故事情節,引導觀眾的視線和情緒。若將鏡頭調度的思維運用于新聞作品寫作中,則能在達到上述目的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可讀性。《前線》雜志新聞通訊作品《一根糯玉米結出的“創新紅利”》便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技法。文章開頭寫道:“剛剛‘下播’的村黨支部副書記王翠云,最近有點‘飄’。50多歲的她,新燙了頭發,扎起沖天,還別著玉米裝飾卡子,這卡子18塊錢一個,不算貴。”[6]這篇報道講述的是平谷區通過“博士農場”項目打通玉米種植技術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經驗做法,但“玉米”在文中第一次出現并非實物,而是一個發卡的形象。當讀者對文中人物“飄”的原因產生好奇時,便自然實現了鏡頭化調度的轉場:“某種程度上,給王翠云底氣的,正是這小小的玉米。”在后文的講述中,鎮黨委和村“兩委”決定種植鮮食玉米—博士團隊負責人王榮煥在北臺頭村種下第一茬玉米——設計出高端玉米品牌“棒臺頭”和中端玉米品牌“鮮頭玉”玉米成為貫穿全篇報道的線索。文末,“記者問王榮煥,寫在大地上的論文可以結題了嗎?望著飽滿的玉米穗,王榮煥說,一切才剛剛開始。”玉米再次出現,而且結出了“飽滿的玉米穗”,與文章主題相呼應,使報道完整且富有深意。
3.“蒙太奇”手法,增強言外之意。蒙太奇原是法語中的一個建筑學名詞,意思是將原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組裝。后來,這一概念被引入影視領域,用以描述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方式。通過運用蒙太奇,鏡頭之間能夠產生內在關聯和動態效果,從而建構出一個再現現實、表征意義和營造氛圍的藝術整體[7]。從這個角度來看,蒙太奇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應用于視聽媒體創作,還可被視作一種組織結構和思維方式,應用于新聞寫作中,以強化視覺效果,激發讀者聯想,并引發情感共鳴。
將線性的蒙太奇手法應用于新聞寫作,能夠有效增強現場感和故事性。以深度調查報道著稱的《南方周末》就常采用這種方法。比如,《潛伏富士康28天手記》一文寫道:“上班途中,我瞥見廠房窗戶里探出兩張臉,一動不動,凝視著路上的人流。由于距離太遠,無法看清表情,也聽不見任何聲音,窗內的他們不過是兩個黑點。然而,站在他們的角度,這條路上無疑也是一大群移動的黑點。在龐大而單調的白色廠房背景下,他們顯得如此渺小而相似。”作者通過一系列景物描寫,將這些視覺化的片段“組接”在一起。盡管沒有使用解釋性語言,讀者卻能通過這些生動畫面,強烈感受到產業工人真實的生存狀態,代入感極強。
將對比性的蒙太奇手法應用于新聞寫作,能夠有效強化意義表達,突出主題,并凸顯新聞價值。比如,《新京報》發表的“瞬間故事”報道《一雙新鞋一個碎夢》便是典型案例,講述了父親李奇在地震后忍痛送別逝去的孩子李夢的故事。文中寫道:“這雙鞋在5月12日早晨才剛剛穿在孩子腳上,圓了男孩三年來的一個夢。而李奇下定決心購買這雙鞋,花了同樣長的時間,因為它相當于自己半個多月的工資。”通過將兒子“三年的夢”與父親“花了同樣長的時間”下決心購買進行對比,凸顯了這雙鞋的來之不易,以及它對孩子及家人的意義。同時,文章還將季夢才穿上一天的“新”鞋與突然“逝去”的年輕生命并置在一起,凸顯了鮮活生命、成長希望和家庭幸福的瞬間破滅。盡管全文未提及“悲痛”二字,卻讓讀者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惋惜,情感沖擊十分強烈。蒙太奇手法的精髓在于通過畫面的組接傳達作品意圖,將這種創作思路應用于新聞寫作,同樣能帶來新穎的意義。
(三)觀點的視覺化
1.圖像與文字結合,使觀點更加清晰。在新聞報道中,觀點的視覺化傳播由來已久,最初以“圖”語言的方式呈現,常見的形式是新聞漫畫。讀者通過閱讀漫畫內容,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提煉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媒介形式的日益豐富,“圖解”式新聞報道應運而生,比如,“圖解兩會”“圖解政府工作報告”等。這些報道通過大量生動活潑的圖形、準確清晰的數據以及簡明扼要的文字,清晰明了地傳遞相關信息和重要觀點。
2.形象與表達深度融合,使內涵升華。在邁向全媒體時代的進程中,“圖像語言”與文字不再彼此獨立,也超越了圖文簡單搭配的模式,二者更深層次地結合與互動,正成為“視覺化寫作”新的創作路徑,為觀點的視覺化表達開辟了更多可探索的空間。以澎湃新聞創作的H5新聞作品《天渠》為例,它講述了貴州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竭盡一生帶領村民修渠、帶動新一代致富的故事。作品以“水”為核心線索,通過水流的走向引導用戶下拉頁面,連接并展開長幅連環畫面,其中巧妙穿插動畫,漸進式地推進敘事,讀者手動點擊屏幕焦點處,還能展開 360° 全景照片。整個作品的圖文有機結合、相互映襯,在交互式閱讀中徐徐展開,為讀者帶來身臨其境之感。該作品以視覺為主導、文字與多種表現手法相交融的創作方式,實現了觀點的視覺化呈現。文字在其中扮演著兩種角色,其隱性角色是整部作品的底稿,完全隱藏于畫面之后,讓人看到的只是具象的畫面——從水到裂紋,再到樹枝,故事畫面自上而下展開,年輕人的講述隨著畫面徐徐呈現,最后拼湊出黃大發清晰的人物形象,引領讀者感受人物故事的變化發展以及黃大發精神的傳承。文字的顯性角色則是嵌入畫面的文字部分,與圖像甚至聲音等元素“互文”,使讀者獲得沉浸式互動閱讀體驗,仿佛置身于仿真環境中,情緒和思想也隨之同步推進,實現對報道內涵的深刻領悟。此外,該作品通過對細節的精雕細琢、對故事矛盾沖突及節奏的精準掌控,以及對敘事策略的巧妙運用,構建出清晰的敘事邏輯,并賦予其強烈的感染力,將表現形式與思想內涵完美融合,收獲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四、結語
追求更佳傳播效果和新聞價值增值,是全媒體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語言文字這種應用廣泛的信息符號,經“視覺化”寫作手法加工后形成的新聞作品,不僅激發了讀者的“可感性”,豐富了其閱讀體驗,還有效展現了語言文字在激發豐富聯想和多義性體驗方面的優勢,彰顯出深刻的思想內涵。憑借這種方法,新聞作品在全媒體時代突破了“信息塵埃”的阻礙,獲得更多讀者的閱讀、欣賞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馬寧,曹培鑫,路淼.媒介融合趨勢下的視覺新聞變遷——從寫作觀念、圖文整合到全媒體革新[J].傳媒,2016(5):88-90.
[2] 戚鳴.都市報新聞寫作的鏡頭語言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3):131-134.
[3] 詹新惠.網絡時代新聞寫作的減法與加法[J].媒體時代,2011(9):5-9.
[4] 汪嵐.“視覺化文本”與文本“視覺化”的相互闡發與遮蔽[J].編輯之友,2022(8):76-84.
[5] 張靜.“準支出型貧困” 一個突破性概念的提出[J].大學生,2020(11):26-27.
[6] 陳寧.一根糯玉米結出的“創新紅利”[J].前線,2023(9) :79-81.
[7] 郭小平,賈瑞欣.視覺技術與新聞形態的變奏:演進、影響及省思[J].新媒體與社會,2023(2):237-250.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