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金錢教育也該占據一席之地,讓孩子及早地認識錢,為財商教育打好基礎。
你和孩子談過錢嗎?你家孩子知道家庭的每月收入和支出嗎?錢是怎么賺的又是怎么花的,孩子有概念嗎?
1.不為面子、虛榮花錢
很多大人在追尋的,其實是社會評價體系里對錢的標準。
“財富,不是花出去多少錢,而是沒花出去的錢。”
《金錢心理學》里提到的“豪車悖論”:當你開豪車,是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仰慕,其實別人只注意到豪車,根本不在意坐在駕駛位的是誰,他們會跳過仰慕,想象如果是自己擁有它該多好。
我們所有的消費和財富都是如此,虛榮越少,財富越多。錢是我們自己的,也是有限的,要為什么而付費是自己決定的。
2.擺脫金錢羞恥
在家做全職媽媽不敢和老公要生活費;工作不能大方追求薪資;被“只需一杯奶茶錢”迷惑掉入消費陷阱;不借給別人錢竟有些難為情;不敢給自己花錢……
錢本是中性的,是來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的。也可以說,錢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都該摒棄“金錢羞恥”,大方談錢。
①談錢不是庸俗,事實上,所有的關系都不應該避諱談錢:工作是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生活;勞動賺錢不是苦差事,而是給自由加碼。
②花錢不用愧疚,而是讓錢為我們服務: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不讓情緒左右消費;不讓自己入不敷出;盡量不超前消費;花錢記賬、定期復盤;把錢花在提升自己的地方,保持自己的賺錢能力。
③省錢、存錢不是吝嗇,而是一種遠見,做到有備無患:
當你的儲蓄比例夠高,才能有更大的容錯空間。
計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出預案。而存錢,就是計劃B、計劃C的運行資本。
④不要用“花錢”代替你本該付出的努力:只要買了運動套裝,我就能擁有好身材;只要買了畫筆、紙、畫架甚至去搜索“學畫畫要不要買平板”,我就能學會畫畫;只要我給孩子報了班,他就能學好……
花錢不能讓人變得更好,刻苦的學習、積累、總結、反思,堅持付出努力才能。
①對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帶他們認識貨幣,用錢買簡單的商品。
每一場交易,不管是電子支付還是現金支付,掃個二維碼還是付出紙幣,都是在用自己的金錢交換物品,是用價值交換價值。
②帶孩子逛超市,留意各個商品的價簽。
選擇商品時的原則是什么,比如一塊克重差不多的巧克力,大概會在什么價位?為什么會有的貴有的便宜?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③網購后收到貨品可以和孩子一起拆快遞,聊聊都買了些什么,哪些是生活必需品,哪些是家人想要買的,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④參加跳蚤市場或者經歷一次自己擺攤賣東西。
作為“老板”,如何選擇產品,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給自己的商品定價,體驗這個過程。
⑤每月的進賬和孩子一起分配,哪些花在必需項上,哪些需要儲蓄,哪些是可支配的。
⑥給孩子零花錢,可以讓孩子自己支配“壓歲錢”。
讓孩子自行體會胡亂花和貨比三家,體會沒節制地花和有計劃的花。
⑦生活中看似免費的東西,實則背后也有價格小時候我們好奇電視不收我們錢,為什么我們打開電視就能看動畫片、電視劇。長大后才知道電視臺是靠收視率去吸引廣告商。如今的電視、視頻軟件也是同樣的邏輯。
你的注意力,就是別人的金錢。
披薩店會設置免費的兒童游樂區,超市里有免費的試吃,城市周邊有免費景區……都是為了吸引人流量,達到售賣“商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