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把徽派建筑、水墨寫意這些傳統元素與抽象表現、數碼技術等現代手段相融合,是確立文化身份的要點。當前研究大多著眼于形式上的融合,缺少對“怎樣把傳統精神轉變為現代視覺語言”這一問題的探究。本文以徽州視覺圖像為例,結合吳冠中“風箏不斷線”的創作理念和陳逸飛跨文化轉譯的實踐,從內涵界定、實踐途徑、案例剖析等方面展開研究。目的在于打破文化符號僅做表層拼貼的困境,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油畫創作的平衡點。
一、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定義與內涵
在油畫創作中,中國傳統元素借徽派建筑的磚雕、未雕等物質符號,以及國畫寫意、文學意象轉譯等非物質符號實現現代表達,保留“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與西方古典元素的理性透視、光影技法互補。現代元素憑借抽象表現主義、數碼技術、現實主題構建多元體系,如程亞杰以數字符號隱喻信息時代焦慮,胡默露借回收材料直擊生態問題。二者在藝術表現上呈現“意境營造”與“觀念表達”的差異性。在文化內涵上,傳統為現代提供精神根基,徽州理念化作生態哲學;現代以技術賦能傳統,AIGC激活古典山水。陳逸飛融合唐卡符號與西方光影技法,成為東西方美學互鑒共生的典范。
二、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意義
(一)豐富油畫作品的文化內涵
傳統元素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現代元素鮮明的時代特質相融,造就文化張力。胡默露等藝術家對徽派建筑這一明清徽商文化視覺載體一一粉墻黛瓦加以解構,運用數碼繪畫技術疊加光影層次等現代色層肌理,使油畫既留存“耕讀傳家”歷史記憶,又帶來當代審美體驗。吳冠中《水鄉》系列,把江南民居木質結構與現代構成主義相關聯,借助幾何線條、塊面分割抽象展現傳統建筑榫卯智慧,讓作品兼具明清文人畫的詩意與現代設計形式美感[1。現代元素融入傳統題材,帶來全新敘事,程亞杰《數碼時代》將敦煌藻井紋樣化為數字矩陣,傳統符號經過科技解構,形成信息文明隱喻,實現歷史厚重感與時代精神并置。
(二)弘揚與傳播傳統文化
油畫作為跨文化傳播的視覺媒介,借助融合創新化身為傳統文化的“轉譯者”。張曉剛創作的《大家庭》系列,運用古典油畫技法,勾勒出中國20世紀集體肖像,那灰藍色調搭配標準化表情所構成的視覺符號,成為解讀中國社會變遷的文化密鑰。胡默露在徽州油畫里,精心刻畫雕花門樓、徽派磚雕的肌理,借助海外展覽傳播,促使徽派建筑裝飾美學從地域文化符號躍升為具備“普世價值”的藝術話語。
(三)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傳統元素豐富多樣的形態,以及現代技法蘊含的無限潛力,為油畫創作提供了雙重源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在宏村寫生時,從徽派木雕的“線刻”技藝里得到靈感,將其化作油畫中的刮刀筆觸,再結合丙烯顏料速干的特性,創造出一種處于寫實和抽象之間的嶄新質感。搜狐簡單AI可以依照“徽派山水 + 未來城市”指令生成混合圖像,這類AI生成藝術引發藝術家對“傳統景觀未來性”的思索,利用UV熒光顏料與投影技術,讓古建筑在黑暗中展現出數字光譜效果。這種跨越時空的靈感交融,打破了“傳統即復古”的固有思維,如同吳冠中在晚年借助Procreate軟件,把水墨寫生稿轉變為數碼油畫,既保留了“寫生態度”,又拓展了“電子筆觸”的表現范圍。
三、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技法層面的融合
徽派油畫創作者融合國畫“皴法”與油畫厚涂技法,側鋒刮刀仿青磚肌理,疊加釉彩營造粉墻朦朧感。在胡默露《徽州晨霧》系列里,山石“斧劈皴”化為油畫刀粗擴筆觸,與薄涂天空形成“剛柔并置”的視覺張力。吳冠中晚年借助Procreate軟件,把水墨寫意“寫心”傳統融入數碼繪畫,《雙燕》的電子筆觸保留了毛筆線條的靈動,依靠圖層疊加重構色彩[2。現代媒介突破了架上繪畫的邊界,《工業后的徽州》以回收木板為底,用炭筆勾出古建筑輪廓后,噴上化學顏料模擬酸雨侵蝕,將裝置藝術材料觀念與傳統寫生技法相結合,使畫面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視覺考古”標本。
(二)題材層面的融合
徽州畫家把“耕讀傳家”的古村落景象與城市化進程放在一起展現。在《村口的高鐵》中,徽派祠堂飛檐和高架鐵軌構成對角線構圖,既保留“小橋流水”般的詩意記憶,又直面鄉村現代化帶來的現實沖擊。對歷史典故進行圖像轉化時融入當代情感,陳逸飛以《琵琶行》為基礎創作《潯陽遺韻》,將唐代仕女放置于現代茶館,琵琶絲弦與玻璃幕墻反光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古典悲情變成對都市人精神困境的隱喻。在對傳統節日的現代表達上更貼近生活實際,在《徽式端午》系列里,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中有戴著VR眼鏡的孩童,端午香囊傳統紋樣與無人機編隊的現代符號一同出現,實現民俗文化的生動傳承。
(三)符號層面的融合
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在油畫內凝練為幾何折線,與摩天大樓垂直線條共同塑造《新舊共生》的城市天際線。墻面磚雕花紋經像素化處置,化作聯結歷史與未來的視覺紐帶[3。時尚元素融入激活傳統圖案,《徽紋時尚》系列把徽州窗“冰裂紋”運用于時裝畫鏤空剪裁,油畫筆觸的厚重感與人體線條的輕盈感形成鮮明對比,促使建筑裝飾符號從祠堂梁柱邁人當代審美范疇。
(四)審美層面的融合
在審美維度中,傳統意境與現代形式實現跨時空對話。吳冠中《水鄉》“留白”為油畫布未上色的亞麻肌理,和密集色塊呈現“疏可走馬”的東方節奏,借助抽象點線面構成,將宋代山水“平遠”意境轉為現代構成美學。張曉剛《大家庭》的灰藍色調取自傳統水墨“青黛”色系,憑借超寫實技法與呆板表情營造壓抑現代氛圍,使“意境”從自然山水詩意轉至社會心理隱喻。色彩與構圖創新顯著,徽州油畫《暮色宏村》以莫蘭迪色系重塑古村晨昏,粉墻飽和度降至30% ,與鏡面池塘高反光形成低對比度和諧,既保留傳統水墨的雅致,又迎合當代“低飽和美學”偏好,完成“以現代眼觀傳統境”的審美升級。
四、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案例分析
(一)徽州視覺圖像中的油畫創作
徽州油畫創作借建筑景觀重塑與文化符號轉變,達成傳統與現代的視覺交流。胡默露在《徽州晨霧》里,把馬頭墻用冷灰色塊做幾何化處理,運用印象派點彩技法描繪晨霧中的竹林,借助粗麻布基底模仿夯王墻質地,再疊加上數碼噴繪出的光影層次,延續“關人合一”理念,又經材料嘗試賦予山水景觀現代空間的縱深感。《徽韻重構》系列將磚雕的“梅蘭竹菊”拆解成幾何碎片,先以丙烯潑灑營造斑駁背景后再勾勒紋樣,讓傳統的精致感與現代抽象的隨機性相互碰撞。《徽州節慶》用熒光色點染服飾紋樣,借助無人機航拍視角重塑端午賽龍舟場景,讓民俗符號在數碼時代產生動態敘事的張力,呈現出徽派文化符號從地域傳統向當代審美的創新性轉變。
(二)中國傳統元素在油畫中的應用
吳冠中《水鄉》系列與陳逸飛《潯陽遺韻》,呈現出國畫技法和文學題材在油畫中的創新變革。吳冠中在《水鄉》系列中,利用松節油稀釋油畫顏料形成“潑墨”效果,用毛筆側鋒勾勒保留寫意線條的書寫感覺,把“留白”變成畫布自身的肌理,同時運用散點透視,讓江南民居既有《富春山居圖》那般舒展的氣韻,又具現代構成的美感。陳逸飛以《琵琶行》為基礎創作《潯陽遺韻》,采用低飽和色調,配合絲綢質感的筆觸融入宋代服飾樣式,運用點彩技法描繪霓虹燈影來模擬古詩營造的意境,結合宋代“邊角式”構圖并賦予動態張力,完成從古典悲情到都市人情感疏離狀態的視覺轉譯。
(三)古典美學在當代油畫中的轉化與創新
張曉剛《大家庭》系列與程亞杰《數碼時代的山海經》,盡顯傳統與現代在油畫創作中的深度融合[4。前者沿用19世紀多層罩染等古典肖像技法,以統一“走神”表情、灰藍色調及僵硬姿態打破古典和諧,借古典三角構圖實現特定時代群體心理的現代符號化表達;后者將“人面蛇身”的燭龍解構為數據流半透明體,用工筆重彩筆觸結合UV熒光顏料,在借鑒宋代高遠構圖的同時,融入衛星地圖俯瞰視角,使上古神話轉化為人工智能時代人機關系的視覺隱喻,達成古典神秘主義與現代科技理性主義的超現實對話。
五、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的挑戰與突破
(一)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與調和
在油畫創作中,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時,關鍵文化難題為“符號化消費”致使精神內核斷裂。部分作品僅把徽派建筑、雕花等傳統元素簡化成視覺符號,比如將馬頭墻幾何化裝飾,卻拋開“防火隔巷”實用巧思與“聚族而居”宗法要義。現代抽象表現主義對“情感自由”的追尋,與傳統“天人合一”的內斂意境形成矛盾,過度拆解容易混淆文化身份。因此,藝術家需要借助“深度解碼”來協調。胡默露在《徽派祠堂的午后》中,把祠堂榫卯結構化作畫面力學布局,借現代幾何透視凸顯傳統建筑構造邏輯,讓“敬宗收族”倫理觀念自然融入空間張力內。吳冠中提出“風箏不斷線”理念,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狂草線條配上傳統“青綠色階”,在抽象形式中緊系東方審美根基,實現了傳統精神與現代語言共生。
(二)創作技巧與表現形式的轉化
在油畫創作中,傳統技法跨媒介適配和現代技術介入帶來雙重困境。國畫“水墨暈染”在油畫布上滲化難控,工筆線條易被油畫厚涂掩蓋,形成技術阻礙;AI生成等數碼技術引發“手工性”爭議,如徽州山水機械生成可能失去“心手相應”的創作溫度。好在藝術家憑借材料與觀念的雙重創新實現突破。安徽油畫群體研制“水性油畫顏料”,在亞麻布上模擬宣紙滲化,再現徽派山水“淡墨輕嵐”的意境;《磚雕·時間切片》系列借3D掃描技術,將古磚雕凹凸數據轉化為浮雕基底,薄涂油彩顯影,讓傳統雕刻“刀工”與油畫“筆觸”在質感上展開對話。張曉剛創作《大家庭》系列時,堅持手工調制顏料且保留筆觸感,以“技術克制”理念表明,數字技術作為工具應與人類情感表達融合,為傳統技巧在數字時代的延續提供了“手工性”與“技術性”平衡的思路。
(三)國際化背景下的傳統元素處理
東方“意境”“留白”等審美范疇很難被國際觀眾直觀感知,容易陷人“文化他者化”。部分作品為迎合西方審美而簡化中國元素,如臉譜、燈籠等符號,導致文化內涵流失。藝術家憑借“跨文化轉譯”與“去符號化”突破困境。威尼斯雙年展作品《霧鎖宏村》淡化地域符號,以低飽和色調、朦朧筆觸營造“人類共同家園”意境,將徽州“天人合一”理念升華為全球生態共識。這些實踐表明,傳統元素國際化表達需要超越視覺符號獵奇,借“普世價值”的共鳴實現文化精神的有效傳遞。
六、結語
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其本質為文化精神在當下的表達。以徽州油畫踐行“天人合一”的生態轉譯,開展水墨寫意抽象構成的轉化等,證實融合關鍵在于保留傳統審美特質并融人時代理念。在符號化消費與技術沖擊的狀況下,胡默露開展材料實驗,張曉剛堅守手工特性,顯示出只有深深扎根于文化根源,勇敢直面現實問題,才能夠從“技法融合”邁向“觀念共生”,實現突破。今后,需要將范圍拓展至更多地域文化與城市記憶領域,促使油畫創作在多元語境里,構建起更具鮮明標識的中國話語體系,從而讓傳統元素在當代藝術中持續散發跨越時空的精神能量。
【參考文獻】
[1]溫英燕.紙質文創產品設計與油畫藝術的交融[].中國造紙,2025,44(02):197-198.
[2]熊小平.油畫與傳統藝術設計的融合之道探索[.玩具世界,2024(11):203-205.
[3]朱盛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策略探究].參花,2024(30):61-63.
[4]戴蕾.“中國油畫名家筆下的井岡山”作品展舉辦美術教育研究,20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