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傳統手工藝在傳承途徑、社會功能及市場空間等多個方面面臨挑戰,在全球化、工業化促使文化趨向共同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從政策、法律及社會等多個維度對其保護與發展路徑進行重新審視[1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可以賦予新的研究框架,使傳統手工藝不再只是單純地被視作技藝的延續,而是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資源被激活與再造。本文圍繞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核展開深入探討,提出相應的保護與傳承路徑,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非遺視域下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概念界定
中國傳統手工藝是依托手工勞動且傳承于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技藝體系,包括紡織、雕刻、陶瓷、漆藝等眾多門類,它的核心特性是技藝性與文化性深度融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傳統手工藝不只是一種技能傳承,還是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的活態文化形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傳統技藝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看重其代際傳承特性與社會功能,傳統手工藝的界定不再只限于物質成果,而是更注重其背后的知識體系、操作流程及人文價值。中國在2005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明確把傳統手工技藝納入非遺保護體系,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其文化身份與社會價值的高度認可,為其概念界定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理論基礎。
二、非遺視域下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屬性與精神內核
(一)工匠精神在傳統手工藝中的價值體現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得以長久傳承的內核,它強調在技藝實踐過程中追尋極致及完美之境,充分表現出嚴謹細致、忠于本職工作的職業操守,此種精神具體體現在工序的細節、工藝的標準和創作的態度等方面,形成手藝人對作品質量及文化價值雙重負責的理念。工匠精神塑造出手工藝品高超的技藝水準,還促使技藝傳承者把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維護傳統工藝的規范性和獨特性。憑借長期積累的經驗智慧,手工藝人在實踐中形成因材施藝、循序漸進、反復打磨的操作邏輯,讓作品同時具有實用性與藝術性。國家在非遺保護制度中明確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把它當作技藝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關鍵原則,保證傳統手工藝既能堅守自身本真,又可以適應當代的審美需求及社會環境的變遷。
(二)審美理念在傳統手工藝中的文化表達
審美理念屬于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屬性,對技藝形式、圖案設計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具有直接影響,體現出各民族對自然、社會及人生價值的藝術表達。傳統手工藝憑借圖案、造型及色彩運用,凝聚歷史觀念、倫理觀和生活美學,讓作品擁有物質功能,還承載著審美愉悅及精神寄托[2。各類工藝品中有寓意吉祥、順應自然的圖案元素,彰顯出人文情感與價值認同,區域文化差異和時代變遷持續豐富審美內涵,促使工藝樣式與表達手法不斷演進,保持技藝體系的活力與開放性。非遺視域強調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社會的文化適應性,重視挖掘其中蘊含的審美哲學與藝術規范,讓技藝產品在延續古典形式之際承載當代藝術語匯,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體系。
(三)禮俗體系在傳統手工藝中的嵌入作用
禮俗體系對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內容和表現形式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手工藝品成為禮儀活動、節慶儀式及婚喪嫁娶等場合中的必備物品,賦予器物社會身份、倫理觀念及禮儀規范等象征意義,使技藝與禮俗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傳統節令、歲時節慶及宗族祭祀活動廣泛借助工藝制品承載特定寓意與儀式功能,由此形成禮俗文化與技藝創作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格局。地域風俗存在差異,決定手工藝品在題材選擇、制作規則及審美偏好等方面具有多樣性,使禮俗體系成為技藝體系的核心部分。非遺保護體系強調恢復并重建技藝在禮俗場景中的社會功能,推動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公共文化空間及民俗活動中的再次應用,提高技藝實踐的文化場域和社會認同,促使非遺技藝以活態形式傳承下去。
(四)區域文化在傳統手工藝中的深層映射
區域文化存在的差異性及獨特性,決定了中國傳統手工藝在工藝材料、制作工序、造型風格和審美觀念方面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形成技藝體系依據不同地域情況而各有特色的格局,地理環境、生產資源及社會結構對技藝的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使同類技藝在不同地域表現出差異化的演變態勢。南方地區比較擅長絲織、刺繡及竹編工藝,北方地區則較為重視陶瓷、雕刻及皮影技藝,區域的物產、生活方式及歷史積淀直接對工藝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產生影響。區域文化對手工藝技藝傳承方式、審美標準和題材偏好的影響較為突出,形成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的文化認同及技藝譜系[3。國家級和地方性非遺名錄體系充分尊重地域之間的差異,把區域文化作為傳統手工藝分類及保護的依據,推動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傳承策略,讓傳統技藝保留地域特色,融入全國性的文化交流體系之中。
三、基于非遺視域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保護策略
(一)完善非遺政策體系,加強傳統手工藝資源保障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保護領域,政策體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政策要清晰界定對傳統手工藝文化和社會價值的認定,而且要在資源保障、技術支持、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給予全面的扶持。近年來,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設立專門的非遺名錄,重視資金的專項撥款,支持地方政府和文化機構在保護傳統手工藝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借助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地方政府更為積極地組織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構建完善的檔案與研究體系,保證傳統手工藝得以系統性留存,政策還可以通過打造傳統手工藝產業鏈,促使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實現對資源的多元化保障。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針對傳統手工藝制定了相關產業扶持政策,推動手工藝與現代產業相融合,讓其獲取新的發展契機,為非遺傳承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健全法律機制,規范傳統手工藝確權與保護流程
在傳統技藝的確權與保護過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小,在當下的法律框架中,針對傳統手工藝的版權、專利及商標保護還不夠完備,導致一些珍貴技藝面臨外部侵權或者市場被濫用的風險,需要健全法律體系,在非遺文化的確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給予更多法律支持[4。比如,制定更為清晰的法律條文,明確哪些技藝被列入保護名單,規定如何進行知識產權的認證,保證每一項傳統手工藝都有合法的產權歸屬,避免盜用與濫用情況發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法律層面的保護力度加大,為傳統手工藝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依據。
(三)推動社會組織參與拓展傳統手工藝保護主體結構
社會組織作為非政府力量的構成部分,在傳統手工藝保護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社會組織可以輔助政府開展相關活動,并憑借多元化途徑為傳統手工藝保護提供支撐。社會組織的介入使傳統手工藝贏得更多公眾關注與參與,激發公眾在手工藝傳承和保護中的積極性,比如一些非營利機構及文化傳承組織借助展覽、藝術節、工作坊等形式,傳播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吸引眾多年輕人和社會群體參與其中,為手工藝的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社會組織還可以在傳統手工藝的推廣及市場拓展方面提供支持,通過搭建手工藝品銷售平臺、進行品牌建設等方式,為工藝師與企業提供商業化扶持,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四)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傳統手工藝記錄與保存能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方式為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全新道路,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把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流程、技術要點及文化背景等信息進行系統記錄和保存,防止手工藝在傳承期間因口傳心授的局限而出現遺失和斷代情況。數字化技術可使工藝品被精細復制,還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豐富的資料和數據,推動學術研究與創新。當前,一些傳統工藝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在網絡平臺上展示,讓全球觀眾便捷地了解和欣賞,數字檔案館和數據庫也為傳統手工藝的保存提供了有效辦法,保證每一項技藝都有完整的記錄和檔案,方便后續學習與研究。
四、基于非遺視域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路徑
(一)優化師徒制模式,提升傳統手工藝的代際延續
師徒制歷經了數百年的歲月變遷,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價值及獨特的傳承機制,該模式在現代社會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提升師徒制的有效性,可以借助政策激勵、制度保障等舉措進行優化,使之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5。例如,可以設立國家級或者地方性的傳統手工藝傳承基金,為有較高藝術價值或社會價值的技藝師傅提供資助,并且鼓勵他們招收更多學徒。在師徒關系中,依靠構建明確的合同與責任制度,規范學習內容及期限,保證技藝不會失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也可以為師徒制模式增添新活力,比如借助在線平臺開展遠程指導,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并學習傳統技藝。
(二)激活市場消費機制,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在當下的現代經濟環境中,消費者對個性化及定制化產品的需求表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為傳統手工藝賦予了全新的市場契機。為了使傳統手工藝在市場中煥發勃勃生機,需要推進其產品朝著品牌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創建專門的品牌,提高傳統手工藝在市場中的認知程度,提高消費者對手工藝品的興趣及認可度,政府與社會組織通過設立專門的銷售平臺及線上電商渠道,幫助傳統手工藝品突破地域方面的限制,拓展市場覆蓋范圍。例如,一些地方借助線上平臺把傳統手工藝品推廣至全球,改變傳統手工藝品僅在局部地區流通的情況。傳統手工藝品的價值并非僅僅體現在其工藝方面,其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舉辦文化展覽、藝術節等相關活動,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藝術、文化活動相互結合,可以提升其文化認同感,擴天其市場份額。
(三)加強青年群體引導,打造傳統手工藝的未來發展動力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時尚、科技及潮流,但是傳統文化的魅力仍然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為了鼓勵年輕人參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需要從文化傳播、社會活動等多個方面強化引導,可以通過舉辦手工藝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年輕人在動手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技藝的魅力,提升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社會媒體和文化組織通過網絡平臺展示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某些地區已經將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手工藝相結合,鼓勵年輕人參與創意設計競賽,推動手工藝與現代藝術的融合。
五、結語
中國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范圍內,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需要從多個層面著手:制度保障及政策扶持是該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法律確權可以為其提供最為根本的保障;社會組織和數字技術為其賦予能量并注入新的活力;構建多元化的傳承機制是實現技藝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在堅守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加大融合及創新力度,促使中國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以及擁有強大的發展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文珺.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輕紡工業與技術,2022,51(04):95-98.
[2]常鈺圓,孫亞云.手作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傳承的利分析[J].工業設計,2022(10):110-112.
[3]向玥.我國傳統手工藝保護研究述評[].天工,2023(03):34-36.
[4]張倩湄.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保護]新美域,2023(06):50-52.
[5]李佳俐.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路徑分析]大眾文藝,2023(11):49-51.
[6]勾歡歡.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探究].上海輕工業,2025(0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