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吉游戲本土化實踐在我園的深入開展,自由、自主、開放的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的游戲、生活和學習中。
自主游戲和反思與解釋能力的關聯邏輯
核心概念界定。自主游戲是幼兒自己選擇想要玩的游戲類型,自己決定玩伴、材料和玩法,以其自主、自由、開放的特點為幼兒提供了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創造和交流,本質是對未來生活的探知和向往。
“反思與解釋”是指幼兒能記得起并清楚地描述曾經經歷過的事件。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迅速的大班幼兒,會有更多的有效反思與解釋。他們通過在游戲中與環境、材料、同伴等互動,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用機制分析。第一,自主游戲激發幼兒反思與解釋的動機。游戲中的自主選擇會激發幼兒游戲過程的期待和反思動機,使他們主動回憶并思考,積極嘗試并調整。例如,幼兒想要得到木瓜,要先選擇是爬樹還是用其他辦法。如果選擇爬樹,要決定如何安全爬樹才能順利摘到木瓜。
游戲中的各種挑戰會成為幼兒反思的契機,助推幼兒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升反思能力。例如,在懸蕩游戲中,身高較矮的幼兒抓不到橫桿,他們就會反思并不斷嘗試,最后通過壘高多層積木墊腳,從而抓到橫桿。
第二,自主游戲為幼兒提供反思與解釋的土壤。自主游戲中多樣化的情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反思素材,如角色扮演游戲、建構游戲、探索游戲等。幼兒在游戲中接觸到不同的角色,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拓寬反思的視角和深度。
思維共享讓幼兒的語言、思維充分爆發,幼兒吸納、思考自己和他人的知識和經驗,梳理、詮釋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思維,體現出極強的社會情感和元認知。
低結構、多組合的材料能給予幼兒更多的創造和想象空間,并在游戲中不斷衍生新的玩法,引發幼兒對游戲過程和結果的反思。
自主游戲提升反思與解釋能力的具體表現。第一,解釋與說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嘗試解釋和說明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有助于他們理清思路、明確觀點,促進他們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反思與解釋能力。
第二,回顧與分享。幼兒主動回顧游戲過程,向同伴分享自己的表現和經驗,思考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采取的策略和游戲的結果,從而加深對游戲的理解和反思。
第三,調整與改進。基于反思與解釋的結果,幼兒主動調整自己的游戲策略和行為方式,嘗試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領域,以應對游戲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如何提升反思與解釋能力
環境賦能式:構建反思友好的游戲環境。我園嘗試進行動態材料庫建設,如建立室內外材料流通機制,全園材料大聯通,室內外游戲材料可相互利用,所有設施設備都可作為游戲需要使用,但游戲結束后要放回原來的位置。
例如,可以在室內開展槍戰游戲。除了使用奶粉桶、紙筒、管道玩具等游戲材料,還可使用室內玩具柜、桌椅、鋼琴凳、床等創設超級防御、攻擊基地等場景。在戶外搭建游戲區,對于幼兒想持續探索的作品,允許他們不拆材料,進行后續的反思與探索。
此外,我園還對全園材料進行了風險分級管理。比如,在定期的材料安全隱患排查中進行閉環管理;在定期的“小當家圓桌派”活動中,聽取幼兒對材料使用的感受和意見。
系統聯動式:打通游戲與教學的經驗通道。第一,游戲問題園本課程化。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我園基于安吉游戲本土化改造的創新實踐,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表征游戲,教師一對一傾聽記錄他們的反思與解釋過程,捕捉游戲中的價值點引發,然后設計課程,幫助幼兒豐富經驗,支撐幼兒解決問題。例如,在滑草游戲中,幼兒引發出有關“摩擦力”的困惑與討論。教師以此為契機,在班級開展了以“摩擦力”為主題的課程。
第二,持續性游戲檔案建設。教師充分觀察兒童、讀懂兒童,就是評價他們學習品質的最好方式,而游戲故事檔案是觀察兒童、解讀兒童最好的工具。教師可將每天的表征記錄展示在故事墻上,動態展示幼兒反思能力發展軌跡,這份積累的記錄也是一份現成的兒童成長檔案。
評價驅動式:形成性評價的階梯助推。第一,構建幼兒反思能力發展量表。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有助于教師客觀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支持。基于此,我園不僅開發制作了紙質版評價量表,還使用了線上電子評價工具,幫助教師跟蹤觀察、解讀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相關學習品質的表現。
第二,基于視頻回溯的幼兒自我評價機制。為了更好地利用數據驅動對兒童進行個性化支持,我園積極利用教育裝備,如利用希沃白板的互動、放大、投屏功能等,讓幼兒通過游戲視頻和圖片,更加直觀清晰地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增強師幼、幼幼、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此外,我園還通過對幼兒個體的持續性游戲視頻分析,識別個體幼兒反思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幼兒的游戲行為和反思與解釋能力的發展狀況,適時差異化介入,有效回應和支持幼兒的游戲。
共享支架式:社會性發展的協同建構。第一,多層次思維共享模式。游戲結束后的思維分享不應局限于集體形式,還可有小組形式、一對一傾聽形式等。此外,教師還可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選擇實時回溯或回班回溯。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探討自由,利用開放性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同時,教師不評判對錯,不只追求結果。幼兒在分享過程中的思考和表達,是幼兒最直觀的反思與解釋,教師應對此重點關注。
例如,兩名幼兒在環形蹺蹺板上挑戰騎平衡車,結果失敗了,他們現場看了教師拍的視頻并展開了討論,很快找出了失敗的原因:兩人沒有同時在蹺蹺板的兩端。室內游戲分享時,教師又將這段視頻分享給其他幼兒,并提問:“你們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解決?”以此引導幼兒觀察、解釋、反思其他幼兒的游戲經歷。幼兒通過聆聽同伴的想法和經驗,進一步打開自己的思路,學會在觀察、傾聽、合作中進行反思與解釋,不斷積累游戲經驗。
第二,緊扣幼兒興趣,激發集體智慧。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傾聽、尊重幼兒的想法,持續跟隨幼兒的腳步,幫助幼兒回顧與反思自己和同伴的游戲經歷,在共同游戲中發展新的游戲經驗。如“山坡滾球”游戲,幼兒就是在興趣盎然的一次次持續嘗試、猜測、討論和實踐中,在集體的智慧中,發現了山坡的坡度與凹凸度、滾筒的數量與距離等都是影響游戲的因素,最終把球滾入滾筒。
我園在貫徹自主游戲理念的基礎上,積極嘗試通過賦能反思友好的環境,系統關聯游戲與教學,巧借教育裝備助推階梯評價,協同建構共享模式等方式,深度助推幼兒反思與解釋能力的發展。未來,我園將繼續探更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入更多的教育裝備技術,進一步促進幼兒反思與解釋能力和其他學習品質的提升。
注: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教育裝備課題《在自主游戲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B231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