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園難”到“科學保教”,學前教育法的實施正在重塑孩子的成長起點。
學前教育法第5條
國家建立健全學前教育保障機制。發展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以政府舉辦為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鼓勵、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
學前教育法第15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推動適齡兒童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的地區方便就近接受學前教育。
從徹夜排隊到夢想成真
“想在家門口上個負擔得起的公立幼兒園,怎么這么難?”這一歷史性難題,隨著學前教育法的落地而加速解決。
“朵朵有幼兒園上了,就是兒子小區馬路對面的那家公立幼兒園……”2025年7月的一個上午,在北京照看孫女的李阿姨,給在四川老家的老伴兒打去電話。“那家幼兒園不是只收北京孩子嗎?”面對老伴兒的疑惑,李阿姨笑了:“兒媳說學前教育立法啦,不管有沒有戶口,咱都可以就近上公立幼兒園呢!”
時間回到2022年的夏天,早上4點30分,李阿姨就在北京市豐臺區某事業單位下屬的這所幼兒園門口排隊。孫子涵涵三歲了,特別希望能上家門口的幼兒園。但因為不符合招生條件,最后孩子去了離家半個多小時車程、每月費用6000元的私立幼兒園。孫女朵朵出生后,李阿姨一度想帶孩子回老家。沒想到今年6月初,同樣來自四川的鄰居告訴她,外地孩子也能就近上公立幼兒園了。當時她半信半疑,沒想到最后夢想成真,當初孫子沒能上的幼兒園,孫女順利入園了。
與此同時,家在湖北省鶴峰縣走馬鎮鎖坪村的李歡也喜不自禁,再過一個多月,5歲的兒子就能上設在村小學里的幼兒園。過去兩年來,她每天早早起床,騎一個多小時三輪車把兒子送到鎮上的幼兒園。“我們村里只有一所幼兒園,是民辦的,條件一般,收費還貴,我做夢都想家門口有靠譜的公立幼兒園。”李歡說,因為村里有公立幼兒園了,她和丈夫的二孩計劃也要馬上提上日程。
什么是“普惠性幼兒園”
學前教育法第5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學前教育保障機制。發展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以政府舉辦為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鼓勵、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
學前教育法提到的“普惠性學前教育”,就是普惠性幼兒園,指的是政府舉辦或以多種形式接受財政支持、承擔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幼兒園。在現行辦園體制下,普惠性幼兒園包括三類:一是教育部門、各級政府機關、部隊等舉辦的公立幼兒園;二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城市街道和農村集體等舉辦的公立性質幼兒園;三是具有合法辦園資質、經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認定、面向大眾、質量合格、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據2024年5月16日的教育部通氣會數據,截止2023年年底,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90.8%。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假普惠”(收費降低但質量縮水)、學位分配不透明等問題。某二線城市家長群調查顯示,73%的家庭因“就近無普惠園”被迫選擇高價私立園。隨著學前教育法落地,這種現象將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尤其是在農村,將會有很多孩子受益,能就近上普惠性幼兒園。
家長可登錄當地教育局官網(如“XX市學前教育服務平臺”)查看小區對口普惠園名單及收費標準,若發現片區普惠園學位不足或收費超標,家長可向當地教育局,以及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舉報。流動人口可申請“居住證積分入園”,如深圳2024年為非戶籍生提供50%公立學位。
另外,2024年教育部就啟動“普惠性幼兒園攻堅計劃”,重點新增中西部10萬個普惠學位,家長可關注當地年度招生政策發布(通常每年3~5月)了解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