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感冒高發季節,耳鼻喉科門診(尤其是夜間急診)總會有這樣的孩子前來就診:由于溫差變化,不少小朋友感冒了,家人發現孩子有流鼻涕、發燒、咳嗽等癥狀,年齡稍大的孩子會說耳朵痛或者一側臉痛、頭痛;嬰幼兒語言表達不清,僅會出現搖頭抓耳、哭鬧、睡眠不安等表現。上述病例就是很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感冒伴隨癥狀——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及其繼發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是引起兒童聽力下降的最常見原因。由于耳痛常為一過性癥狀,后期的聽力下降比較隱匿,僅表現為有時呼之不應、看電視時音量調大等,難以及時發現,時間久了可造成寶寶言語發育遲緩、聽力下降,影響生活和學習。因此要特別提醒大家,孩子耳朵痛不容忽視,積極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為什么感冒會導致中耳炎?
(一)中耳炎好發于兒童
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耳科疾病, 50% 發生在1歲前,到2歲時該比例超過 60% ,3歲以內發病率為11.7%~20.8% ,可多次反復發作。學齡期后,中耳炎發作明顯減少,與免疫力較強、感冒較少相關。
(二)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中耳炎
中耳炎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急性傳染病及不正確的鼻鼻或鼻腔治療后發作,病毒可經連接耳、鼻的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發感染。
為什么兒童容易患中耳炎?
(一)與兒童生理特點有關
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癥,中耳黏膜與鼻腔、咽腔等呼吸道黏膜相連。兒童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短、寬且平,鼻咽部分泌物及細菌等易逆行經此侵入中耳。兒童患呼吸道感染后,由于鼻內黏膜被病原菌刺激,會引起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腫脹、充血等,導致內部通路變窄、積液排出能力下降。如果耳朵不能及時將分泌物排出體外,就會成為細菌最好的溫床。
(二)與不當的掙鼻和挖耳方式有關
不當的鼻鼻方式可能會引起中耳炎。如果用力捏著雙側鼻孔向外摒鼻,會導致鼻腔壓力突然升高,鼻腔通過咽鼓管和中耳腔相連,如果鼻腔內膿性分泌物攜帶細菌,就可以通過咽鼓管瞬間將其擠入中耳腔,引起中耳感染。此外,家長在為孩子掏耳朵時,如果不小心傷到了外耳道黏膜或者鼓膜,引起了感染,也有可能會擴散到中耳,引起炎癥。
中耳炎有哪些癥狀?
(一)耳痛
中耳炎的主要癥狀是耳痛,通常是單側的,可能會持續好幾個小時,有時可伴有鼻塞及嗅覺障礙等癥狀。因為在臥位時鼻子的阻力比立位時大,所以這種情況更常發生于夜晚或睡眠時;有時也可因頭部活動過頻而引起。患兒在睡眠時經常會突然大聲哭泣和感到不適,情緒煩躁,他們會用手去摸自己的耳朵,有時甚至會抓著耳朵大喊大叫,感到疼痛。
(二)發熱
1/3~2/3 的中耳炎患兒會伴有發熱,體溫達38~40 攝氏度。
(三)耳朵流膿
反復感染并化膿的中耳炎可能會導致鼓膜穿孔,出現外耳道流膿
(四)聽力及平衡障礙
中耳炎會使嬰幼兒出現暫時的聽覺障礙,對聲音的反應變弱、注意力下降等。少數患兒會由中耳積液導致頭暈,出現平衡障礙。
中耳炎的危害
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及時的治療和干預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兒時期預防和控制中耳炎具有重要意義。中耳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聽力減退等多種健康問題。兒童中耳炎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耳部疼痛。在鼓膜穿孔之前,疼痛非常劇烈,可能會出現跳痛或刺痛的癥狀。但當鼓膜穿孔并流出膿液時,這些癥狀會有所緩解,部分患者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耳部疼痛。第二,中耳炎導致的聽力降低通常是輕到中度,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膠耳的情況,需要進行手術干預,而嚴重的粘連可能會導致聽力降低。第三,語言學習困難。嬰幼兒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初始和黃金階段,中耳炎引發的聽覺問題可導致語言學習障礙,這相當于封閉了兒童對世界的認知窗口,對他們的心理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四,可能發生多種嚴重并發癥,如中耳炎的嚴重癥狀(持續的耳痛和超過48小時的發熱)或反復出現的耳后膿腫、面部神經麻痹等。
中耳炎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電耳鏡是最基礎的診斷工具,能夠直觀地檢查鼓膜的定位、活動性、透明性及顏色等多個方面。如果患幾沒有經過治療,出現反復流膿或聽力下降,應考慮是否存在中耳疾病。鑒于嬰幼兒中耳炎的癥狀并不特異,使得診斷變得困難。因此,在普通兒科門診中,耳鏡檢查非常重要。有經驗的兒科醫生會對發熱的患兒進行耳鏡檢查,以排除中耳炎的可能性。由于小兒患者年齡較小,長時間佩戴耳鏡可能存在困難,但家長仍需重視兒童聽力問題,避免因檢查不便而延誤診治。進行耳鏡檢查應被視為兒科醫生的基礎技能,通過聲導抗檢查、純音聽力測試及CT檢查,醫生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孩子的聽力狀況。其中,聲導抗檢查法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能夠通過觀察鼓膜的活動性來判斷鼓室的健康狀況,但不能明確區分急性中耳炎與分泌性中耳炎;純音聽力測試會發現兒童中耳腔內有回聲異常或無明顯改變;CT檢查并不是常規的推薦手段,但在必要的情況下,鼻竇部的CT檢查也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病變。
如何治療中耳炎?
(一)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
全身治療: ① 病因治療 + 對癥治療; ② 診斷明確、沒有并發癥、隨診有保障的患兒可不使用抗生素,采用觀察療法; ③ 需用抗生素者,可遵醫囑根據病情選用敏感抗生素; ④ 當48~72小時的初期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時,應重新評估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局部治療: ① 及時就醫,清潔耳道,引流膿液,應用抗生素滴耳劑,禁用耳毒性藥物; ② 遵醫囑酌情使用抗生素,療程不少于7天。
(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全身治療:遵醫囑酌情使用抗生素,療程不少于7天。
局部治療:及時就醫,清潔耳道,引流膿液,應用抗生素滴耳劑,禁用耳毒性藥物。
怎樣有效預防中耳炎?
第一,感冒、發燒及時治療。感冒會損傷咽鼓管功能,導致液體積聚和病原體繁殖,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可引發感染
第二,與成人相比,嬰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和寬,呈水平位。鼻咽分泌物容易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可導致中耳炎。
第三,洗頭、洗澡時做好防護。為避免污水流入耳道,為寶寶洗澡、洗頭時,家長應用手堵住寶寶外耳道口。洗完澡后,也要用干毛巾輕輕擦拭耳朵周圍,避免有液體流入耳朵引發感染。
第四,鼻鼻涕的方式不當也可能引發中耳炎。因此,家長應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鼻鼻涕,具體方法是單側按壓鼻翼并用力向外鼻。當鼻腔內的分泌物增加時,建議避免用力掙鼻涕,以防正鼻涕和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第五,部分寶寶出現中耳炎可能與媽媽在喂奶時使用不當姿勢有關。特別是在夜間哺乳時,建議盡量將寶寶抱起,這樣可以防止寶寶由于頭部位置偏低而導致口中多余的乳汁在睡眠時進入咽鼓管,進而引發炎癥。
第六,寶寶溢奶或吐奶后,奶水容易順著面部流進耳朵,媽媽不僅要擦十凈寶寶嘴巴周圍的奶水,還應檢查寶寶的耳朵是否有液體流入,若有的話一定要及時清理。
第七,媽媽為孩子掏耳朵時,力度要輕,因為兒童比較好動,有可能不小心弄傷孩子的外耳。其實并不需要經常掏耳朵,因為耳朵分泌物也有保護耳朵的作用,適當地用棉簽將分泌物拭去即可。
第八,游泳時不要將水吞到嘴里,因為這樣可以防正水通過鼻咽部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此外,游泳時注意游泳池的清潔,避免因污水感染而引起中耳炎。
第九,家長應盡量戒煙,與吸煙的家長同住的兒童更有可能患中耳炎。
第十,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抵抗力較弱,所以家長應鼓勵兒童多參加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耳炎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有可能發展成慢性中耳炎,不但治療效果不佳,而且一旦發展成化膿性、滲出性中耳炎,對兒童的聽力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如果寶寶感冒了,要多注意觀察寶寶的耳朵,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檢查,以及時發現并治療中耳炎,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