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農產品”到“賣數字服務”,從“鄉村治理”到“鄉村智理”,德清的探索證明,數字鄉村不是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通過場景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讓技術與鄉村文化、產業生態、治理體系深度融合
當傳統村落接入5G網絡,當田間地頭響起智能設備的提示音,當收割機的轟鳴聲與無人機的嗡鳴聲交織成一曲現代農業的交響曲……如今,在浙江北部的德清縣,莫干山的竹影與數字屏幕的微光正交織出一幅新時代鄉村圖景。這個以美麗鄉村聞名的縣域江南水鄉,正以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為支點,撬動著鄉村治理、產業升級與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變革。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1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5個鄉鎮級綜合中轉站、134個數字益農信息社站點(其中已認定省級鄉村數智生活館38個);幫助農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集中采購、線上銷售,構建起覆蓋縣、鎮、村三級的數智服務網絡,2024年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數字技術正成為鄉村共富的“新農資”。
“四化”并進,加速建設整縣制鄉村數智生活館
近年來,德清縣深入貫徹落實數字浙江戰略部署,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結合未來鄉村智能場景建設,以需求為導向,圍繞鄉村生活、生產,為群眾提供一條龍、一站式、全鏈條數智化服務。
全域化統籌布局,按下整縣制建設快進鍵。為強化頂層設計、優化空間布局,德清召開縣、鎮、村三級鄉村數智生活館整縣制建設推進座談會,充分結合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形成《德清縣鄉村數智生活館整縣制推進實施方案》,并提出“2+6+N”全縣域整縣制生活館建設布局。堅持城鄉一體部門協同推進,成立由縣政府分管縣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整縣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考量未來鄉村建設、未來社區建設、城鄉風貌整治提升等相關工作,實現規劃設計協調統一、對接溝通有機銜接,形成一體化推進數智生活館新模式。
數字化服務集成,駛入整縣制建設快車道。德清堅持以服務為本,推進服務集成,打造以數據、農產品、文旅宣傳、便民醫療、田園展示、組織服務、人力資源為主的農村產品出村入戶服務集成體系,構建縣級服務中心為樞紐、鄉鎮綜合服務站為紐帶、鄉村數智生活館為終端的多跨協同整體服務體系。通過引入電信運營商、銀行保險、金融機構、快遞物流等企業,集成數字商貿、數字家政、數字農業、數字文旅、數字配送等20余項功能,農民可精準獲取政策、技術、市場行情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打造15分鐘幸福生活圈。同時,數字益農信息社站點共富合伙人還可為村民提供各級各類一對一服務。
多元化運營管理,點燃整縣制建設強引擎。德清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農民主人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激發市場資源配置優勢,鼓勵企業加入到建設中,逐步形成“政府+運營商+服務商”共同推進的格局,開發營利性服務項目,突出共富因子的注入,加快建立可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運營商+服務商+村集體+農戶”四方共建共享的共富模式。城配物聯還依托生活館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德鮮配。預計到2025年底,通過德鮮配平臺將幫助農民銷售花卉、水果、水產等商品21.5萬件,創收1100余萬元,并且提供創業就業崗位1000余個。
專業化隊伍建設,跑出整縣制建設加速度。德清以鄉村數智生活館為依托,發布共富合伙人招募令,通過技術入股、創意合作、資金合作、優先選聘當地村民帶動就業、助力農創客等方式與各村展開戰略合作,促進生活館長期發展。結合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資源,將生活館共富合伙人培訓列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每年分期、分批為在職共富合伙人提供以農業農村實務、運營管理、數字技能與素養、電商銷售、產業拓展等為主要內容的上崗培訓和知識更新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計劃到2025年底,實現共富合伙人培訓全覆蓋。
模式創新,解碼數字振興鄉村新范式
德清鄉村數智生活館的建設不僅提升了鄉村服務的數字化水平,而且通過各種便民服務和新型業態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鄉村的功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建共享“一站通”,開啟數字治理新變革。德清依托原有益農信息社,結合縣十大民生實事項目建設,整合提升縣內數字生活智能服務站、豐收驛站、郵政快遞、物流、同城配送等各類資源。在全省率先創新制定“1+1+1+N”(即1個場所、1個共富合伙人、1個運營單位、N個服務場景)《數字益農信息社建設與服務規范》標準體系,如同“數字積木”般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融合業務“一網通”,引領數字生活新模式。通過“我德清”小程序,構建“需求—辦理—辦結—回復—評價”全流程的農村服務體系。目前已集成教育、就業、醫療、扶弱、文旅、體育、生活、治理等8大類型服務30余項功能。
智享便捷“一碼通”,打造數字產業新業態。圍繞鄉村領域高頻用碼服務需求,依托“浙農碼”一碼集成,德清在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兩端架起信息平臺、快遞速配、食品安全三座“橋梁”,打通全鏈條環節。目前在德清,“浙農碼”已應用于農機、肥藥、農產品質量安全、幫扶、畜牧等20項涉農場景。
從“賣農產品”到“賣數字服務”,從“鄉村治理”到“鄉村智理”,德清的探索證明,數字鄉村不是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通過場景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讓技術與鄉村文化、產業生態、治理體系深度融合;不僅是可復制的共富經驗,更是面向未來的鄉村發展新范式。未來,德清將繼續以“重要窗口”為使命擔當,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
(作者單位:湖州市德清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