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領域的產物,以其便捷的掃碼即走、靈活的隨處可停、低碳環保的特性及方便快捷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但隨著共享單車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無序投放、亂停亂放、車輛損壞、車輛積壓、擠占道路等問題,逐漸成為城市管理中的頑疾。本文立足于政府主導共享單車管理,從政策引導、協同參與等多維度提出對共享單車治理新機制的探索,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城市交通,成為城市文明的新標志。
關鍵詞: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城市管理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5.142
2016年,共享經濟理念的興起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共享單車行業邁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全國各個城市隨即掀起共享單車投放浪潮,為促進綠色出行、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共享單車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深圳、成都、上海、南京、濟南、北京、天津等城市相繼出臺了共享單車監管的指導意見或管理辦法[1],著力推動共享單車規范化管理,解決城市道路擁堵和市容環境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及時適應外部變化,提出超特大城市共享單車有序發展的實施路徑,因地制宜制定更為彈性、合理滿足公眾高品質出行需求的管理政策,推動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共治共享,已經成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 當前共享單車管理的現狀
2024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全國36個主要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從活力騎行、軌道騎行、減碳騎行和便捷騎行四個方面,建立了11項騎行指標,發布了《2024年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從騎行距離來看,共享單車單次騎行平均距離為1.5公里,對比2023年增長30米。從騎行時長來看,共享單車單次騎行時長12.1分鐘,對比2023年增加0.4分鐘。共享單車軌道周邊平均騎行距離為1.4公里,對比2023年增長45米。共享單車軌道周邊騎行占比為28.8%,對比2023年增長1.2百分點。共享騎行目的已從短距離交通出行擴展到中長距離生活騎行,尤其在夜間消費娛樂和休閑健身方面顯著增強。同時,隨著“軌道+騎行”一體化出行模式的發展,共享單車在軌道周邊平均騎行距離全面增長[2]。根據交通部公開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28日全國共投放1 200多萬輛共享單車,平均每天有2 700多萬人次騎行。應該說,共享單車除承擔日常通勤、“最后一公里”短距離代步工具功能外,滿足各類生活場景的騎行需求在進一步增長,以下以2個超大城市(成都、深圳)、1個特大城市(武漢)為例,對當前共享單車管理的經驗進行分析。
1.1 成都市
1.1.1 基本情況
根據成都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2月29日,成都市共投放共享單車99.11 萬輛,其中“5+2”中心城區為68萬輛,近遠郊區(市)縣為31.11萬輛,由美團單車、青桔單車、哈啰單車三家企業運營;共享單車注冊人數約700萬人,日均騎行次數超過300萬人次,日均騎行總里程超過360萬公里,與地鐵接駁比例高達96%,成為國內共享單車“騎行第一城”。
1.1.2 采取舉措
第一,總量管控,動態調整。自2020年起,成都市交通運輸局會同有關單位依據第三方機構開展的市場容量測算研究,確定每年中心城區“5+2”區域共享單車容量。同時,為防止出現過度投放車輛影響市容秩序、引發惡性競爭等問題,建立動態配額獎勵機制,促進行業正向發展。
第二,線上線下,全程監管。線下通過實體銘牌鎖定身份,在全國首創共享單車管理“四碼合一”(即企業單車的車架、車鎖、藍牙三碼基礎上,加裝政府管理機構統一監制的實體銘牌碼),構建全市統一的單車身份ID識別系統,實現了單車的精準識別。線上通過監管平臺助力調控,市交通局以每月高覆蓋率查驗單車“四碼合一”情況為手段,倒逼企業上傳車輛真實數據,做實做強成都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監管平臺。
第三,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在全國率先建立“3+7+N”共商共建共治機制(“3+7+N”即交通運輸、公安交管和城管3個部門,市所轄7個區(縣)和N個共享單車企業),通過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分析研判共享單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建立企業約談曝光機制,提升共享單車行業服務質量。
1.2 深圳市
1.2.1 基本情況
根據2023年7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經營者及車輛投放數額招標公告》,深圳(不含深汕合作區)各區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配額為45萬輛。
1.2.2 采取舉措
第一,加強立法。2017年4月,深圳印發了國內首個《關于鼓勵規范互聯網自行車的若干意見》,2021年8月發布并施行《〈深圳經濟特區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若干規定〉實施辦法》,規定中明確了共享單車行業的管理核心問題,包括總量控制、停放管理、扣押及處置違法車輛等,引導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加快建設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二,科技賦能。深圳是首個全量運營北斗高精定位車型的城市,自2021年6月起,福田區、羅湖區、鹽田區、南山區開始全面推行共享單車定點停放。為配合政策實施,共享單車經營企業將上述區域范圍內所有共享單車升級置換為具有北斗高精準定位技術的車輛,定位精度達到亞米級。同時,通過電子圍欄技術,實現了共享單車“定點停放、入欄結算”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用戶規范停車的自覺性。
第三,智慧管理。根據《深圳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范管理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相關規定,企業按照要求提供本地注冊用戶信息、投放車輛電子身份標簽及投放分布信息、車輛運行等數據信息,并將運營服務平臺數據接入政府監管平臺。深圳交警依托大數據分析,研究制定針對節假日重點時段重點區域、路段共享單車限投、禁投及禁停措施,以確保重點區域的公共安全。同時,共享單車企業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對重點區域節假日的車輛投放數量、運維調度力量等進行科學研判,設定車輛總量預警值,并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
1.3 武漢市
1.3.1 基本情況
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市場容量進行了測算,確定2021-2023年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投放總量為52萬輛[3]。為實現總量調控,武漢市交通運輸局通過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考評不斷優化調減單車總量,從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官網發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11月,全市備案的共享單車總量從2017年的103萬輛優化調整至54.09萬輛。
1.3.2 采取舉措
第一,創新工作機制。武漢市城管執法委積極探索推廣了共享單車管理政企聯動“1+1+n”模式,(即“1”政府履行監管責任,“1”單車企業落實主體責任,“n”在黨委、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環衛工人、“紅色物業”、城管協管員、第三方公司、社區志愿者(黨員義工)、“門前三包”管理員等)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停放管理。
第二,堅持共治共管。建立了單車企業數據監管平臺,市交通局、市城管執法委、市公安交管局在取締非法投放上積極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市、區、街三級城管負責人、共享單車企業負責人在內的微信群,整治亂停放問題,協調美團、哈啰、青桔三家企業按照分區包片的原則進行管理。
第三,健全考核機制。2021年4月,武漢市城管執法委、武漢市交通運輸局與在漢的三家共享單車企業簽訂運營監管及應急處置協議。該協議明確武漢實行共享單車“退市機制”。每年組織第三方機構(占比80%)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情況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報送至由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交管局組成的聯席會議(占比20%),匯總后將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服務質量3次不合格的單車企業,將退出武漢市場。
2 共享單車管理中面臨的問題
共享單車作為城市交通的新興力量,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但其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諸多治理難題,在共享單車整治過程中,政府管理部門面臨著一系列困局。
第一,管理職權交叉。在現行共享單車監管體系中,直接關聯機構涵蓋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門。同時,依據各地共享單車管理政策,還涉及資源規劃、住房建設、市場監管等部門。眾多直接和間接監管部門導致事權分散,責任劃分交叉模糊,給監管工作帶來困擾。此外,城市道路管理不僅涉及交通、市政、交警等部門,也涵蓋市、區、街道等各級政府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共享單車治理的難度。
第二,停放空間不足。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經步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已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城市功能設施日益密集和多元化,城市空間資源日趨緊張。以西安市為例,2023年西安市公共自行車投放量為7.8萬輛,共享單車投放量為44萬輛,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的騎行量較2022年增加39.6%,日均騎行量達到85.52萬人次。同年,西安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2890公里,核心區高峰擁堵指數為5.4左右[4],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到6.2公里/平方公里,位列全國第19位[5]。全市路網密度較高,而城市在規劃初期未預留足夠的共享單車停放空間,導致非機動車停放管理面臨嚴峻挑戰。
第三,資源配置不均。當前,一些城市的停車設施布局不盡合理,非機動車的管理和服務資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現象,特別是在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各十字路口、公園廣場等人流密集的商業區和交通節點,共享單車的停放和維護需求較大,但相應的管理和服務資源卻相對匱乏。此外,寫字樓、商場、餐飲等公共場所聚集了大量的共享單車,但這些場所往往禁止共享單車的進入,導致共享單車只能大量停放在周邊的人行道甚至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上,這不僅嚴重破壞了交通秩序,還帶來了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
第四,行業自治缺失。共享單車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超量投放和運維人員配備不足,以及企業平臺不開放、數據不共享等方面。一些共享單車企業為增加收益,降低運營成本,存在超量投放和運維人員配備不足,以及企業平臺不開放、數據不共享等問題。根據《鼓勵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共享單車企業運維人員配比不低于車輛投放數量的5‰,然而從“運維企業上報的數據和每年暫扣車輛折算”來看,多數城市當前運維人員明顯不足。此外,共享單車企業后臺數據未向政府開放,且數據非實時更新,導致城管部門無法準確掌握投放情況和運行數據,給日常監管帶來了困難。
3 共享單車管理中的應對舉措
第一,共治共享,調動各界力量齊抓共管。督促單車企業,提升轉運效率,在高峰時段加強“文明引導、超量清運、規范擺放”等措施提升管控效果;發動物業力量,協同共管共治,結合“門前三包”,發動沿街物業企業參與共享單車停放引導和管理;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民參與,通過發布倡議書、宣傳頁等方式,倡導市民文明騎行、規范停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執法引導,規范街面秩序,通過“引導→勸阻→拖移”遞進式執法,有效規范共享單車停放秩序。
第二,多方合力,挖掘各類空間統籌利用。充分挖掘利用邊角空地、閑置區域等空間,建設共享單車臨時停放點或中轉調度點;開放企業空間,建立“城管+企業+物業”聯動機制,協調沿街企業單位、園區、物業管理部門等增設內部停車位;統籌站點空間,充分挖掘地鐵、公交站點周邊零散空間,通過施劃標線劃定空間、擺放花箱隔離空間等措施,合理增加停車區域。
第三,多措并舉,完善硬件設施合理配置。對具備條件的人行道適當拓寬,緩解交通擁擠,提升通行體驗;完善標識標線,增加提示引導。按照“應劃盡劃”原則,對沿街主要市政道路,合理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實行分類擺放。
第四,分類分級,規范運維企業服務管理。通過分類規范、分區管理、分級考核等措施,持續推動共享單車管理向科學、精細、高效目標邁進;在分類規范方面,對單車企業明確“六統一”“四到位”管理標準,以及清運調度、夜間清淤等運維規范;在分區管理方面,科學調控共享單車總量,將管轄區域劃分為示范區、嚴管區、控制區、疏導區,合理分配不同區域的共享單車投放量。通過打造“示范區”,擴大共享單車的推廣和應用范圍;強化“嚴管區”,對共享單車的停放位置、運營時間等進行管控;規范“控制區”,全面保障步行區、交通繁忙路段周邊通行秩序良好;優化“疏導區”,確保重點道路和區域堆積的共享單車能快速高效疏散;在分級考核方面,建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根據企業服務質量、運維效率、用戶滿意度等指標對單車企業進行考核,實施差別化管理,以熱點區域的停放權限作為對企業的獎懲手段,倒逼企業進一步加強日常管理。
4 結束語
社會高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城市管理不斷面臨新問題、新形勢、新挑戰。唯有不斷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措施、新機制,全力推動管理向科學化、精細化、高效化、法治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有效破解管理難題,構建文明和諧、宜業宜居的城市新環境。
參考文獻
[1]吳天宇.共享經濟視角下共享單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9.
[2]《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
[3]《2021-2023年度武漢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市場容量評估研究報告》.
[4]《2023年西安城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
[5]《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道路密度與運行狀態監測報告》.
作者簡介:阮婧(198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