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在某數學分享平臺主動報告了他最近一次論文投稿被拒的經歷,引起一眾“吃瓜群眾”圍觀。
“對我而言,被拒稿也是常見的事,平均每年發生一兩次。”陶哲軒在這篇帖子中寫道。他提到,學生和同事常驚訝于他的被拒稿率并非為零。這讓他意識到,數學研究領域更傾向于傳播成功的故事,卻鮮少公開“失意的時刻”。
陶哲軒認為,這種對成功故事的偏愛會導致信息失真,讓人們誤以為同行只有成功,而自己的經歷成為“平凡”和“失敗”的唯一注解。因此,他決定主動分享被拒稿的經歷。
現年50歲的陶哲軒一直是學術界的傳奇人物——9歲學習大學課程,24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但他選擇向世人展示普通學者的一面:即便天賦異稟,仍須面對投稿被拒的挫折,科研之路從無坦途。
陶哲軒打破學術“濾鏡”的舉動堪稱正能量。當前學術圈盛行“造神運動”,各類“學霸”“大佬”的成就被過度聚焦,仿佛他們生來不凡、成功唾手可得。但事實上,即便是頂尖科學家也有平凡的一面。例如,楊振寧先生就曾坦承自己動手能力差,因實驗屢屢失敗被人調侃“Where there is Bang, there is Yang(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甚至因此陷入自我懷疑。
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是在逐步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當然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敗,甚至把失敗當作科學的底色也不為過。但是,科學的報道和傳播中難見失敗事例和失敗者:科學期刊只愿意發表“陽性”結果,“大牛”“大佬”之外不見“普通科研工作者”。久而久之,人們仿佛忘了科學發現有其要遵循的客觀規律,不可能跳過中間必經的失敗而成功。
而在“只為成功鼓與呼”的環境中,很多人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即便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會覺得名不副實。這種心理作用引發的負面情緒,輕則傷自尊、毀自信,重則導致社交障礙、阻礙職業發展。
正因如此,陶哲軒主動報告論文被拒且“年年發生”,值得點贊。他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頂級學者也有普通人的一面,還還原了科學研究應有的樣子。這一舉動對廣大年輕學者具有重要的勸慰作用——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追逐世間美好須全力以赴,遇到失敗不要過度焦慮和全盤否定自己。
當然,科學共同體也要不斷完善資源分配機制和評價工具,構建一個更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而大眾媒體也應多到科學的“背后”看一看,把科學本質的精彩呈現給公眾。
(摘自2025年2月5日《中國科學報》,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