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1.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7-0005-04
家禽產地檢疫是畜牧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防控人畜共患病、阻斷重大動物疫病傳播的核心手段。農業部2023年發布的《家禽產地檢疫規程》明確規定,雞、鴿、鶉等9種家禽檢疫對象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馬立克氏病、禽痘、雞球蟲病等疫病;鴨、鵝、番鴨等4種家禽的檢疫對象則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鴨瘟、小鵝瘟、禽痘[等。隨著畢節市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家禽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動物檢疫工作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家禽產地檢疫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加強該項工作地的全面性和預見性,切實降低上述家禽疫病的跨區域傳播風險,從而推動行業健康轉型,保障家禽養殖業安全及公共衛生安全,確保人們能夠吃上安全、放心的家禽產品。
1新時期加強動物檢疫工作的意義
當前,畢節市畜牧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02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2.75億元,同比增長 3.7% ,其中畜牧業增長 1.6% 。2024年末,活禽存欄約2200萬羽,出欄約2800萬羽。在此背景下,家禽產地檢疫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需適應形勢發展變化和市場現代化要求,堅持以“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理念,以強化家禽產地檢疫為切入點,以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為根本目標,全面提升動物檢疫水平,推進動物檢疫工作高質量發展,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防止疫病流通
家禽產地檢疫集預防、監管和服務功能于一體,通過法律和技術手段實現全鏈條風險管控,是保障現代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家禽生長階段開展檢疫工作具有顯著優勢,疫病癥狀更易識別,診斷結果更可靠,便于早期發現并處理問題,減少后續流通環節的檢疫壓力。一旦發現疫情,可迅速指導生產者采取隔離、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防止疫情擴散,降低經濟損失。經產地檢疫合格的家禽,可憑檢疫合格證明直接調運,提高了鮮活家禽的運輸效率,同時也是保障鮮活家禽從生產到消費全鏈條可追溯的關鍵環節。
官方獸醫在進行家禽產地檢疫時,會對家禽的健康狀況進行細致檢查。觀察家禽的外觀,是否出現頭部水腫、呼吸困難、頭頸扭曲、排黃綠色稀便等癥狀,初步判斷家禽是否感染疫病[2]。同時,還會檢查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情況,對漏免、免疫失敗或抗體不達標的家禽及時進行補免。這一舉措能有效消除免疫空白,加固防疫屏障,從根源上規避因免疫漏洞導致的疫情風險。構建完善的免疫屏障,不僅能顯著降低疫病對養殖業的沖擊,還能進一步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穩固畜牧業生產秩序,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開展檢疫工作,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鮮活家禽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防止疫病在家禽間傳播流行。此外,隨著家禽產地檢疫工作的規范化水平的提升,工作人員需記錄家禽流通的每一個節點信息。這種全流程可追溯的管理模式,即便在檢測過程中出現偶然失準的情況,也能依托完整的記錄體系迅速鎖定危險產品,并第一時間將其截停,避免安全隱患產品流入消費市場。
1.2保護養殖戶效益
近年來,家禽產地檢疫工作在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日常規范檢測,可系統性降低家禽疫病的發生率,從源頭保障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新時期,相關部門將家禽產地檢疫等動物檢疫工作,列入重點任務,通過排查、問題整改,持續提升檢疫效能。同時,圍繞檢疫工作的長效化建設,一方面加強官方獸醫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力度,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檢疫工作制度,建立覆蓋全流程的監督機制和處理細則,以此提高官方獸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責任意識,為養殖業的現代化轉型夯實人才基礎,保障養殖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切身效益。
2新時期加強動物檢疫工作的策略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野生飛禽種群數量顯著增長,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使家禽疫病傳播風險也隨之攀升,給畜牧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動物檢疫工作作為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關鍵防線,尤其是其中對家禽產地檢疫環節,能夠及時發現和消除疫病隱患,有效阻斷人畜共患病的傳播[3]。新時期,加強動物檢疫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是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必要舉措,更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保障。基于當前形勢,官方獸醫需結合實際情況,動態優化流程與調整監管策略,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2.1加強疫病常識宣傳
日常工作中,官方獸醫應加大對家禽疫病知識的宣傳力度,提升基層群眾對家禽產地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利用社區公告欄、鄉村廣播站等基層宣傳平臺,詳細介紹家禽產地檢疫的工作流程、檢測標準和疫病識別方法,幫助群眾科學判斷所購買或飼養的家禽健康狀況,提高群眾對家禽產地檢疫工作的認識;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宣傳渠道,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媒介,以動畫演示、案例展示等生動形式,系統解讀檢疫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要點,既能讓群眾直觀了解家禽產地檢疫工的重要性,又能提升當地家禽產地檢疫工作效能,切實保障群眾的食品安全與生活品質。
2.2開展官方獸醫培訓
目前,畢節市官方獸醫人員存在結構老齡化、年齡斷層、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雖然按照每個鄉鎮級至少配備兩名官方獸醫的原則,各鄉鎮均配齊了2人,但實際大多數鄉鎮僅有1人從事動物檢疫工作,且還需兼顧其他鄉鎮事務,人員流動性較大。此外,大多數鄉鎮官方獸醫并非都是獸醫專業人員,部分由非專業人員從事動物衛生監督工作,導致業務不精、能力不強,嚴重影響檢疫出證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針對上述問題,官方獸醫培訓應圍繞“理論筑基、技能提升、隊伍優化”三大核心展開。首先,系統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官方獸醫履職規范》等法律法規[5],以及2023年農業部新頒布的《生豬產地檢疫規程》等22個檢疫規程,幫助官方獸醫深刻理解動物檢疫工作的法定要求、技術標準與實踐意義[4;其次,搭建跨區域交流平臺,定期組織與兄弟區縣開展交流經驗、案例討論等活動,豐富官方獸醫的知識儲備,推動官方獸醫在實戰經驗中提升檢疫技能水平。同時,根據不同年齡段官方獸醫的特點,實施分層分類培訓。對年輕一代官方獸醫,可創新設置“理論 + 實踐”的培養模式,鼓勵參與一線檢疫實操、接觸前沿技術,并由資深獸醫“一對一”傳幫帶,快速提升其業務能力;對經驗豐富的獸醫,則側重政策解讀與管理能力培養,實現隊伍整體效能最大化。
此外,強化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檢疫隊伍建設。通過優化崗位設置,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定向招考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基層檢疫防疫隊伍。同時強化崗位保障,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為動物檢疫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2.3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動物檢疫工作主要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負責,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一些難點問題。2020年農業部門機構推進改革和基層減負后,原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被撤銷,其職能劃歸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執法部門。在此背景下,部分縣(市、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暴漏出基礎設施不足、技術更新緩慢等問題,導致潛在疫病檢測能力不足,與
發達地區形成明顯差距。
為有效破解上述難題,新時期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對動物檢疫工作的支持力度,通過更新檢疫設備、推廣快速檢測技術,提升對禽流感等重點疫病的精準識別與預警能力;另一方面,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合理規劃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推動其向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轉型,確保職能履行高效有序。此外,還需強化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檢疫申報點的專業化功能,明確其主要職責,嚴格執行獨立辦公制度,避免職能交叉,確保在突發疫情時能夠快速響應、高效處置,同步加強官方獸醫業務培訓,持續提高官方獸醫的業務技能[]。
2.4完善部門管理制度
加強動物檢疫工作管理,需以制度建設為根基,構建完善有效的管理體系。首先,進一步細化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職能,明確崗位責任,確保在具體工作中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同時,官方獸醫與養殖戶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協作機制,系統開展法律法規培訓、警示教育活動,深化官方獸醫對動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此外,還應完善監督問責機制,強化對官方獸醫履職情況的動態監督和管理,對違規操作行為依規嚴肅處理,保障檢疫工作規范化運行[7]。
在人才建設方面,通過落實基層獸醫崗位津貼政策,增強職業吸引力,優化人才留存環境。同步健全官方獸醫的考核評價體系,制定科學量化的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將考核結果與官方獸醫年終獎發放、崗位晉升等直接掛鉤,激勵工作人員主動遵守規章制度,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持續提升工作效能。
3小結
綜上所述,加強家禽產地檢疫工作是保障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舉措,更是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行業發展的新形勢下,相關部門和從業人員應認真落實家產地檢疫工作政策,不斷完善我國動物檢疫體系,提高動物檢疫水平的科學性和精準性。然而,當前我國動物檢疫工作仍存在執法力度不夠、官方獸醫素質較低、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檢疫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等難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需結合實際情況系統調整,通過加快完善動物檢疫法律法規體系,細化執法標準和操作規范,強化全流程監督管理,切實推動動物檢疫工作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采編部,王旭.家禽產地檢疫規程[J].中國畜牧業,2023(9):21-22.
[2]毛婭卿,翁崇鵬.當前我國禽病防治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J].家禽科學,2003(12):3-5.
[3]黃彭燁.新形勢下對動物及其產品檢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2(10):25-28.
[4]黃蓉.漳州市龍海區白水鎮生豬產地檢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福建畜牧獸醫,2024,46(4):88-89.
[5]李瑩,郭丙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動物檢疫工作的思考[J].浙江畜牧獸醫,2022,47(2):14-15+11.
[6]娜日蘇.新形勢下加強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工作的思考[J].農家參謀,2022(7):102-104.
[7]孔德進.家禽屠宰檢疫監管的常見問題與建議[J].家禽科學,2022(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