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7-0144-03
雞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CRD)是由雞敗血支原體(Mycoplasmagallisepticum,MG)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及眶下竇腫脹等,由于病程遷延且易復發,已成為嚴重制約家禽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疫病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病在全球范圍內呈現高度流行態勢,尤其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其發病率顯著升高,導致生產性能下降和經濟效益損失,該病還易與多種病原體協同感染,進一步加劇病情復雜化,死亡率上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傳播,但隨之產生的耐藥性問題和藥物殘留隱患,不僅影響治療效果,更對食品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因此,深入解析CRD的病原學特性與流行規律,系統探究其誘發因素,并基于此制定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控策略,對于實現家禽健康養殖和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本文通過整合現有研究成果,旨在為該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控提供系統化的技術支撐和理論指導。
1病原學與流行特點
1.1病原學特征
雞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體一一雞敗血支原體(MG)屬無細胞壁結構的原核微生物,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天然耐藥,對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藥物相對敏感[1]。該病原體培養條件嚴苛,需在含 10% 胎牛血清的培養基中形成典型的“荷包蛋樣”菌落,
可存活15d,
經 20min 存活[2]。MG通過黏附素(如P97蛋白)定植呼吸道上皮,借助抗原變異逃避免疫監視,包括干擾炎癥介質表達及侵入非吞噬細胞形成持續性感染[3]。
1.2流行病學特點
傳播途徑包括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方式,水平傳播通過被污染的空氣、飼料及飲水在雞群中擴散;垂直傳播則通過種蛋將病原傳播給后代,造成雛雞先天感染。該病的流行具有明顯季節性,冬春季節因環境溫度大、通風不足等因素導致發病率顯著升高。雛雞(1~4周齡)感染后死亡率可達 20%~30% ,成年雞多呈現隱性感染但產蛋率下降。集約化養殖中,密度超過12只 /m2 時,發病率顯著上升。
2主要誘因分析
2.1 環境與管理因素
氨氣濃度超標、粉塵含量過高時,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能力下降,損害黏膜屏障。溫濕度調控不當,導致應激反應,削弱機體免疫防御能力,為病原體定植創造條件。飼養管理方面,飼養密度過高、轉群頻繁等操作會誘發持續性應激反應,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抑制免疫功能,最終增加群體易感性。
2.2營養與免疫因素
飼料中如維生素A、維生素E及硒等關鍵營養素的缺乏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和機體抗氧化能力,增加MG感染的易感性。同時,霉菌毒素污染通過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進一步削弱宿主防御機制。免疫抑制性病毒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與MG的混合感染可導致淋巴細胞功能紊亂,不僅降低疫苗保護效力,還會與MG產生協同致病效應。
2.3混合感染因素
臨床上,雞毒支原體(MG)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時,氣囊炎發病率從 35% 升至 82% ,死亡率提高2\~3倍。與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混合感染時,呼吸道病變加劇,還可引發神經癥狀或嚴重的氣囊炎,大幅增加疾病控制難度。MG感染后會導致呼吸道清除功能受損、局部免疫抑制,為其他病原體侵入提供機會。同時,MG能抑制巨噬細胞活性,進一步加重繼發感染風險,使病原體之間的協同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3臨床癥狀與診斷方法
3.1臨床癥狀分析
雛雞感染后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采食減少,隨后出現呼吸道癥狀如鼻漏、呼吸困難及啰音,夜間尤為明顯。嚴重者因眶下竇蓄積干酪樣滲出物而導致“金魚眼”樣外觀,病程持續超過2周時,體重下降,死亡率較高。成年雞多呈亞臨床感染,產蛋雞可見產蛋率下降、軟殼蛋比例增加;種雞受精率、孵化率下降,弱雛率升高。部分康復雞可長期帶菌,成為潛在傳染源。鑒別診斷需結合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等其它呼吸道疾病,必要時需實驗室檢測以確診。
3.2病理變化特征
主要病變集中于呼吸系統,可見鼻腔、氣管滲出物增多,氣囊渾濁增厚,后期形成干酪樣滲出物。組織學檢查可見氣管黏膜充血水中,淋巴細胞灶狀浸潤。合并感染時出現心包炎、肝周炎,腎臟尿酸鹽沉積。
3.3實驗室診斷
病原分離仍是確診的重要方法,但耗時較長,檢出率有限。血清學方法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適用于群體篩查;平板凝集試驗操作簡便但易出現假陽性。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實時熒光PCR、多重PCR、LAMP因其快速、靈敏,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測,尤其適用于混合感染的鑒別診斷。
4綜合防控對策
4.1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養殖場應實施全進全出制度,批次間隔≥14d,并徹底消毒。消毒程序應科學規范,推薦使用10% 漂白劑溶液噴灑地面、墻壁, 15min 后清水沖洗,可殺滅 90% 以上的病原體。通風系統等關鍵部位,每月至少使用高效微粒空氣過濾系統配合專用消毒劑處理一次[]。引種檢疫方面,應嚴格從無疫病種雞場引進雛雞或種蛋,入場前需查驗檢疫合格證明,并隔離觀察至少 21d ,期間開展病原學檢測,確認無疫病后方可混群飼養。
4.2疫苗免疫策略
疫苗接種是控制MG的重要手段,包括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免疫程序應結合本地流行病學制定,注重接種時間與方式。建議雛雞1~3周齡首免滅活疫苗,皮下注射, 0.5mL/ 只;弱毒疫苗采用噴霧或滴鼻方式, 0.1mL/ 只[2]。免疫后21d檢測血清抗體,合格抗體效價應≥1:40(HI試驗)或S/P值 ?0.5 (ELISA);定期抗體監測,評估免疫效果,及時調整免疫計劃,確保群體免疫力。
4.3環境精準調控
科學調控通風、溫濕度、光照和粉塵水平,維持穩定的舍內環境。通風系統設計應保證每小時換氣至少1次。溫濕度調控方面,肉雞適宜溫度為
,相對濕度維持在 40%~60% ,波動范圍不超過 5% 。合理的環境控制不僅能減少呼吸道刺激,還能顯著降低疾病發生風險,提高雞群健康水平[3]
4.4中西藥結合治療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優先選擇敏感藥物,并注意輪換用藥以減少耐藥性。常用方案包括:泰樂菌素 50~100mg/L 飲水,連用 3~5d ;恩諾沙星10~20mg/L 飲水,連用 3~5d 嚴重病例可注射給藥,如長效青霉素 0.1~0.2mL/ 只,肌肉注射,48h/ 次,連用 3~5d 為避免耐藥性產生,建議每4~6周輪換用藥[4]。中藥如麻杏石甘湯、消黃散等具有良好的抗炎和輔助治療效果。混合感染時,泰樂菌素( 50mg/L ) + 與恩諾沙星( 10mg/L )
飲水,配合麻杏石甘湯( 0.5g/kg 體重)拌料,連用5d,停藥后使用微生態制劑(如枯草芽孢桿菌10°CFU/kg 飼料)調節腸道菌群[5]。值得注意的是,恩諾沙星在蛋雞產蛋期禁用。
5結論
雞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需構建以藥敏試驗為核心的抗生素精準用藥方案、中西藥協同治療策略及生物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策略可顯著降低發病率。當前,建議建立區域化MG防控網絡,推進種雞場陰性凈化計劃,結合智能化環境監控系統與新型疫苗研發,構建無MG種雞群。同時,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及納米材料、緩釋技術的發展,MG防控有望實現由被動治療向主動預防轉變,推動家禽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利.雞慢性呼吸道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J].中國動物保健,2024,26(2):51-52.
[2]常鵬.雞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8):64-66.
[3]李宏敏.雞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2(3):97-99.
[4]任磊.雞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學和防控措施[J].北方牧業,2025(5):29.
[5]盧秀創.雞慢性呼吸道病的中西醫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