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與黨的科學理論深人互動,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上對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知與把握,更體現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高度自覺與踐履。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等哲學意蘊,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一科學理論,不斷書寫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新篇章。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論意蘊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世界統一于物質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思想、意識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反映形式。毛澤東同志以中國話語“實事求是”概之,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從唯物論出發解讀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場邏輯。具體而言,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立足于新形勢下國內外“兩個大局”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的實際情況,回答了當前我國文化發展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
(一)著眼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
任何思想的發展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習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著眼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經驗和規律的科學總結。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合乎人民意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制度基礎和實踐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華各族人民綽厲奮發,在各個方面取得偉大成就,文化領域也歷經從“新文化\"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雙百”方針進步到“兩個結合”,從“文化自覺”走向了“文化自信”的歷史變革,這些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石,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的實踐土壤。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在波瀾壯闊地推進,不僅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也為中國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歷史機遇。
(二)立足“兩個大局”,回答時代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宣傳思想文化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人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3]世界正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已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期”,國家發展面臨“兩個大局”,文化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風險挑戰越來越復雜。在意識形態方面,西方國家企圖以更加隱蔽的方式來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以此來干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成為影響國家發展、關涉國家安全的重大風險。文化作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地位越來越重要。新時代必須為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各種斗爭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從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中國人民也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去實現這一目標。文化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是必不可少的支撐力量。
如何破解兩個大局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從實際出發,立足“兩個大局”,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時代鮮明、問題導向突出的文化理論,回答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原則、目標等根本問題,不斷發展并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三)致力于現代化發展,明確文化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4]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國家治國理政的高度,明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力量源泉,推動中華文明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強大精神動力和智慧營養。具體來說,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凸顯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這種“現代性\"賦予文化發展新的要求和新的特點,為文化的發展注入現代力量。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是憑空就有的,而是在中國人民的實踐奮斗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孕育中產生的。由此可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的實踐支撐,現代化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偉大實踐,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最新文化理論成果,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為新時代新征程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路線圖\"和“指南針”,以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明確了新時代要“建設文化強國\"新的文化使命。[5]
由此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唯物論為基礎,著眼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立足國內外“兩個大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基礎上作出的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辯證法意蘊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體黨員十部積極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工作方法。[6]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唯物辯證法,善于在系統思維中把握文化建設方向,用發展的眼光回望過去、立足當前、展望未來,以聯系的觀點謀劃文化發展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格局,既有理論上的突破,又有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上的實踐指引。
(一)“協調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
進人新時代以來,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縱觀各國發展歷程,其現代化進程不僅體現為經濟規模、軍事實力等硬實力的增長,更表現為價值理念、文化思想等軟實力的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而且要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其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更指引其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新時代,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8]有效破解了制約中華民族當前和未來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為深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內在支撐。
(二)“第二個結合”:守正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第二個結合\"的正式提出,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標志,也是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金鑰匙”。這一原創性思想,深刻體現了共產黨人守正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具體來說,“第二個結合\"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守正”思維,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創新\"要求。一方面,“正”可以理解為事物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正確方向和本質規律,“守正\"即“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9堅守好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靈魂。另一方面,“新\"可以理解為事物發展中新的理論認識和新的實踐探索,“創新\"即根據人民意愿和時代要求,在文化傳播形式和內涵表達上以“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0]賦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力量,這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繼承與創新、“破”與“立”“揚”與“棄”的辯證思維。可以說,“第二個結合\"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從理論上看,“第二個結合”有助于系統總結和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規律性認識基礎;從實踐上看,“第二個結合\"有助于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基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馬克思主義時代內涵,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筑牢實踐根基。
(三)“開放包容”: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如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高度重視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性問題,他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所謂文化主體性,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價值理念、生活形態及傳統習俗等領域所展現的獨特品格與自主特征。與之相對應,文化多樣性則體現了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域、民族及社會群體在文化上表現出的多元差異與多種樣態。文化主體性植根于文化多樣性的沃土。每一種文化形態都因其特定的生存環境與發展歷程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凝結著特定民族的精神內核,彰顯著獨特的文化品格。文化主體性的形成,恰恰源自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與深度融合。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實踐中,逐漸淬煉出鮮明的文化特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12]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上,以開放包容的民族情懷和世界眼光,致力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3]為文化主體性的培育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這種辯證統一的關系,構成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總的來說,習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精髓,以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思維審視文化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體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守正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識論意蘊
理論與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范疇,兩者辯證統一,共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性體現在,理論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檢驗和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尤其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一鮮明特征,既有認識論又有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整體指導,又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對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精華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貫穿中國哲學的歷史與現實,既體現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也凝結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精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出自中國傳統哲學,也包含著豐富的現代含義。“體\"即物之根本或本質,“用\"即物的表現及其作用。“體”是基本,決定了“用”,“用”是作用、影響和效果,依賴于“體”,兩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有機統一。“體”側重于本體,即對文化形成的科學認識;“用”側重于實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首先要“明體”,即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種認識必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總結、檢驗和升華,這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其次,在“明體”之下才能“達用”,即以科學的文化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這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最后,“貫通”說明了“體\"和“用”的實踐旨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實踐基礎上推動新的文化理論創新,這又是一次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14]“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八個字內涵豐富,可以說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精華,既概括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也明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既有歷史的縱深,又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時代精神。
(二)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不僅在文化理論上有了新的突破和進展,而且在文化工作實踐上進行了新的部署,既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又對建設文化強國提出了新的目標和實踐方法。[15]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視角上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既強調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又強調實踐偉力的重要性,這一思想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在偉大實踐中通過“兩個結合”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其中,“明體”的過程,意味著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求按照時代特征和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賡續中華文脈;“達用\"的過程,意味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解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回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不僅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明的理論品格,還進一步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方向,明確了實現文化新使命的基本路徑,不斷推動文化建設基礎上的文化理論創新,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觀意蘊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歷史觀、價值觀和方法論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充分展現了深刻的唯物史觀意蘊,具體包括基于歷史規律推動社會變革的歷史主動性意蘊,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史觀意蘊以及強調人的主觀意識能動性,凝聚精神合力推動社會發展的方法論意蘊。
(一)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主動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主動性。社會基本矛盾規律貫穿社會發展的始終,對這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程度決定了主體作用于社會發展的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16]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能夠準確把握各個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全力化解經濟與文化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基于對歷史規律的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7]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18]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在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是文學、文藝的創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創作方向上來看,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潮流”里迷失方向,要以人民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創作出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向新臺階。從創作方式上來看,人民的實踐活動是一切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強調要深人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實踐,不斷積累生活經驗,謳歌奮斗人生,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從創作內容上來看,要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地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凝聚精神合力推動社會發展
歷史的創造是通過人們許多單個的意志在一定條件下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無數個單個意志相互交錯產生合力,即歷史結果。如今,國際局面復雜動蕩,中國社會正在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意識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出多樣多元多變的特點。文化自信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地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該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的問題,是引領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從國家戰略層面上來說,文化自信的核心自標,在于凝聚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所需的精神定力、韌性與激情,匯聚起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的強大精神力量。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內在地蘊含著道路的正確性、理論的科學性、制度的優越性和文化的先進性,是激發和統一人們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信念支撐和精神指引,更是匯聚人們意志形成強大精神合力的推動器。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唯物史觀出發,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將文化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彰顯了基于歷史規律推動社會變革的歷史主動性意蘊;強調文化建設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強調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了以文化之力鑄時代之魂,以精神合力推動社會發展的方法論意蘊。
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我國現實國情和文化發展狀況,基于我國文化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的系統性、理論化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是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對于習近平文化思想哲學意蘊的闡釋、解讀和分析,鮮明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及其所蘊含的哲學智慧,更有利于貫徹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切實增強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鑄魂。
參考文獻:
[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2,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3]習近平.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EB/0L].[2023-10-08]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 6907766.htm.
[4]習近平.加快建設文化強國[J].求是,2025(08):4-8.
[5]
[10]
[1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11,10.
[6]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31.
[7]
[8]
[14]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7,17,38,29.
[9]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85.
[12]
[18]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0,37.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16]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01).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重要論述研究”(編號21ZD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