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張大千是丹青巨匠、繪畫天才,是與齊白石并稱的當世“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事實。但是,要說張大千是個“燒菜做飯、滿身煙火氣”的“伙夫”“廚子”,恐怕很多人都無法相信且難以想象。
其實,徐悲鴻就曾在《張大千畫集》序中寫道:“大千蜀人也,能治川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羹饗。”眾多好友都對張大千的廚藝贊不絕口。張大千本人對自己的烹飪技藝也頗為自信:“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
在土匪山寨里學烹調
張大千祖籍廣東番禺,1899年生于四川內江。父親張懷忠早年從事鹽業經銷,個性豪爽,熱衷于飲食之道;母親曾友貞溫順善良,持家有道,精于烹調,能燒得一手好川菜,故全家對一日三餐頗為講究。說來難以置信,張大千雖然耳濡目染,但他本人正式研究烹調,是在土匪的山寨里開始的。
1916年夏天,在重慶求精中學讀書的張大千放暑假回老家內江,一路上和幾個同學結伴而行。途中,一伙“棒老二\"(四川方言,意即“土匪”)突然出現,把他們當作“肉票\"綁到了山寨。土匪們知道,當時能供孩子讀書的人家家境必定比較富裕,于是就逼迫張大千等人寫信,叫家里人送錢到山寨贖人。土匪的頭領看到張大千寫的信,字字俊秀飄逸,大為贊賞:“你這個娃娃字寫得好,就留下來給我們當師爺吧。\"就這樣,信被土匪頭領收走了,張大千稀里糊涂地成了棒老二山寨里的“師爺”。
在以后的日子里,土匪們每次“出征\"搶掠財物,都用轎子抬著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袍衣、袖藏象牙章的“師爺\"張大千,以振“軍威”,沿途的土匪見了張大千都要行“軍禮”以示敬重。回到山寨后,張大千不得隨意走動,只能到伙房與廚子們說話解悶,還順便干一些幫忙打下手的活兒。
在廚子們的影響和手把手傳授下,張大千懂得了“食中乾坤大,灶里學問多”的道理,對烹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間長了,張大千還真能燒出幾個像樣的川菜來。大半年后,張大千尋找機會逃出了山寨。從此以后,他便在潛心研習繪畫藝術的同時,鉆研起了廚房里的烹飪學問。據張大千的女兒張心瑞回憶:“先父大千一生致力于祖國繪畫藝術,不飲酒、不吸煙、不玩牌,唯飲清茶;筆硯之余,或自制菜肴與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

在敦煌創造烹調奇跡
隨著張大千對美食的研究逐漸深入,他不僅能對美食相關的理論如數家珍,而且還練就了過硬的烹飪技藝。他經常親自下灶,不論是家鄉的川菜,還是粵菜、蘇州菜等,都做得色佳味美。就是在條件艱苦的大西北,面對著漫漫荒野、茫茫黃沙,張大千也能就地取材,燒制出幾道佳肴來。
1941年3月,張大千帶著家小來到甘肅敦煌,在這里住了兩年零七個月,其間臨摹壁畫二百七十多幅。正因為有這段經歷,他的繪畫技法突飛猛進,為后來的“墨染山河筆驚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大千在敦煌石窟臨摹繪畫時,創制了十多種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肴。他在敦煌留下的食單,記錄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雞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當時的敦煌各種資源都十分貧瘠,他竟能烹制出這些美食,讓人大感意外。這些菜中的一些食材如火腿、鮑魚之類源自張大千帶去的罐頭,而一些新鮮的食材如苜蓿、蘑菇、榆錢、山藥、雞、羊肉等則是就地取材。
先說苜蓿,這是敦煌當地的早春之蔬。有俗語云,“西北女人三大愛,丈夫、棉花、苜蓿菜”,西北人對首蓿的偏愛由此可見一斑。苜蓿菜的鮮嫩程度不亞于四川的豌豆苗,張大千睹物思鄉,仿照四川的豌豆苗炒雞絲,創制了一道苜蓿炒雞片,吃起來鮮嫩可口,令人喜愛。
再說蘑菇,張大千將羊肉、羊雜和新鮮蘑菇一起燉,再添加粉條、土豆片之類配菜,吃后令人回味無窮,且有滋養脾胄,強骨壯筋之功效。而張大千尋找新鮮蘑菇的經歷,也是流傳在敦煌的一段佳話。
張大千的住處附近有一片楊樹林,7月雨水多,地面濕度大,楊樹下會長出些鮮嫩的蘑菇來,每天早晨可采摘一大盤子。張大千經過多次嘗試,發現這些蘑菇無毒且味道鮮美,因而將之做成盤中美食。待他離開敦煌時,特意畫了一張野生蘑菇的分布地圖,送給時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地圖上不但標明了野生蘑菇的采摘路線和采摘時間,還對哪一處蘑菇長得最好、口味最佳等都做了詳細的說明。這讓常書鴻非常感動,說這張“蘑菇采摘地圖”是張大千留給敦煌的“無價之寶”,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藝術珍品”。
在他眼里,廚師和畫家都是藝術家
張大千在探索“畫藝\"的生涯中,把“烹飪”當作一門藝術來追求。在他眼里,廚師和畫家都是藝術家,甚至廚師的烹制技術是一門更高級的藝術。他把繪畫色彩運用以及畫境的創意,都引申到了烹制菜肴的“廚藝”之中,還教導弟子:“一個真正的畫家要懂得欣賞飲食,才能養成敏銳的分辨能力,如此才能對繪畫的欣賞深入…如果一個藝術家連這一個能力都沒有,如何能有更抽象的能力去真正地欣賞藝術呢?”
有一次,張大千在故鄉的“源記\"飯館接受朋友的宴請,當吃到內江雞肉抄手和蛋絲餅時,對眾人說:“這些特色小吃,色味鮮,形狀美,廚師制作絕非短時間就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就如作畫,縱然紙筆色墨皆盡相同,但到能者手中就能畫出不同凡響、創意驚人的佳作來。”
張大千自己制作美食更是講究,特別是他做的粉蒸肉,不但“色、香、味”具備,還注重“形”。他在粉蒸肉上籠之前裝碗時就很講究,切好的五花肉需沿著碗的形狀有序鋪好,蒸熟出籠時再小心地反扣過來,使其呈現出碗的圓弧形狀,這樣就會提升視覺上的美感,從而讓人增強食欲。張大千說過,粉蒸肉的味道和形狀美不美,其秘訣就在于“扣碗”的技巧。跟隨張大千多年的學生孫家勤曾說:“老師做菜的用料也只是雞鴨魚肉、時令菜蔬之類,但他制作的菜肴卻十分精細,講究顏色的搭配、味道的咸淡、上菜的先后,一桌筵席就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張大千一生走南闖北,游歷世界,吃遍天下,在吃的實踐中悟出了做菜的“真諦”—選購食材,自有所愛;廣征博采,自作主張;精心制作,信手自得。僅就蔬菜類而言,張大千筆下的竹筍、蘑菇、蘿卜、白菜等,都與他對食材的喜好有關。在畫作《菜根香》中,他用行草書在一旁題寫了石濤的一首七絕:
冷淡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
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
說,張大千實現了“廚藝”與“畫藝\"的完美結合。
飯桌友情
張大千還酷愛京劇,認為京劇藝術與書畫藝術、烹調藝術都是一脈相通的。他以美食為媒,結交了許多京劇名家。
1929年5月,張大千在北平認識了京劇泰斗余叔巖(京劇名伶孟小冬的師父)。余叔巖喜歡詩書、繪畫和美食,更喜歡張大千的豪爽性情;張大千也喜歡余叔巖的禮賢下士、待人真誠,二人一見如故,很快成為莫逆之交。張大千常邀請余叔巖去吃春華樓的蘇北菜。
春華樓菜館在宣武門外的五道廟街,老板白永吉同時也是菜館的大廚。白永吉喜歡和文人墨客交朋友,書畫家來吃飯,他都是免單
畫中的蘑菇、蘿卜、白菜等食材格外傳神,配詩選擇也非常精妙,寄寓了畫家對淡泊操守的心向往之。可以的。書畫家們白吃一頓還可以,白吃第二頓就不好意思了,于是便用書畫作品來抵飯錢。因此,張大千邀請余叔巖到春華樓吃飯,總會帶幅作品交給白永吉,而白永吉便會包辦點菜,下廚制作。張大千和余叔巖都對春華樓的菜食情有獨鐘。因此,北平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唱不過余叔巖,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

有一次,張大千想吃四川的“香酥鴨”,就把這道菜的做法告訴了白永吉。白永吉憑著理解,先炸再掛爐烤,做出來的鴨子又香又嫩。還有一次,張大千宴請余叔巖等人,他親自到春華樓的后廚,操刀掌勺燒制了一盤“銀絲牛肉”,細膩香濃,焦嫩可口,眾人品嘗后對他的廚藝贊不絕口。后來,“香酥鴨\"和“銀絲牛肉\"都成了春華樓的招牌菜。
張大千和京劇大師梅蘭芳也有過有趣的交往。一天,張大千要從上海回四川,弟子糜耕云為他設宴錢行,請來梅蘭芳等社會名流作陪。張大千與梅蘭芳都是大師級人物,藝趣相通。張大千一時興起,忍不住開了個有趣的玩笑,他滿面笑容地來到梅蘭芳身旁,舉起杯子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此話一出,四座皆驚。梅蘭芳不解其意,忙問此語何解。張大千笑而答之:“你是君子,唱戲動口;我是小人,畫畫動手。”于是,眾人皆大笑而曉指。

張大千晚年定居中國臺北,與京劇名伶郭小莊結成忘年之交。1979年,張大千全力支持郭小莊成立“雅音小集”劇團,打出新派京劇的旗號,在臺灣引起很大轟動,而“雅音小集”的名字便是張大千起的。張大千還賦詩贈給郭小莊。
張大千曾邀請郭小莊等人到家中吃牛肉面。他做的牛肉面分兩種:一種是紅燒牛肉面,一種是清燉牛肉面;面條有寬的,有細的,隨你挑選;并備有許多調味的作料,比如蔥花、胡椒、醬油、鹽、醋等,以應各人不同口味之需。郭小莊為保持身材不發胖,平時總是吃得很少。這次卻大大破例,因牛肉面做得非常好吃,郭小莊經不住誘惑,竟一口氣吃了三大碗。張大千做的牛肉面之所以好吃,其秘訣是在湯里加了花雕酒,并在燉湯的同時不斷地撇出浮沫,以做到讓湯清澈見底。張大千為制作牛肉面下的功夫,絕不在其作畫時的專心精細之下。
菜單成為藝術珍品
張大千請人到家中吃飯,都會提前把菜單用毛筆寫下來,等賓客到齊后請他們一一過目。位于臺北外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的張大千別墅“摩耶精舍”里,有一個烤肉亭,亭中除了燒烤架和泡菜壇子外,還有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摹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一樓的餐廳里,放著一張可坐十多人的大圓桌,墻壁上掛著張大千的兩張書畫食單,其中有一張是1981年宴請張學良夫婦的菜單。
張大千與張學良結緣的原因也不外乎書畫與美食。張學良喜歡收藏書畫,尤其喜愛明末清初石濤的畫作。

他在北平時曾花大價錢購買了幾幅石濤的山水畫,時常觀賞,愛不釋手,后來經收藏家鑒定卻全是應品。張學良幾經打聽,才知道出自張大千之手。張學良沒有發怒,反而要會一會這位應品制作高手。接到赴宴邀請函的張大千,頓覺忐忑不安,但還是決定親赴“鴻門宴”一探究竟。臨行前他囑告家人,若逾時不歸,要及時托人打探關照等。宴席開始后,“抓捕”和“索賠\"的場面沒有出現,倒是張學良談笑風生地向嘉賓介紹張大千,贊美他繪畫的技藝高超,仿制的畫作足可以假亂真。張大千雖然尷尬,但那顆七上八下的心卻放了下來。由此,兩人相識并結下深厚情誼。
張大千定居臺北后,和張學良、張群、王新衡四人組織了一個“三張一王轉轉會”,輪流做東,每月一次,相聚吃喝。每逢張大千做東,他都會事先寫好菜單,選購食材,用幾十年苦心摸索而精熟的廚藝,親自掌勺烹制,將富有特色的美味佳肴擺上餐桌,讓大家吃得贊不絕口。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宴客的菜單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為收藏家所青睞。在當時,能到張大千家吃飯而得到他書寫的菜單,絕對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1981年春節期間,張大千在家中宴請張學良夫婦、張群、王新衡等人,飯后張學良將張大千書寫的菜單拿回去裝裱成冊卷,并在后部留下空白。在隨后的“轉轉會”上,張學良請張大千題字留念。張大千乘興揮毫,在上面畫了白菜、蘿卜、菠菜,題名“吉光兼美”,并寫詩云:“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鶯。臟神安坐清虛府,那許羊來踏菜園。”在場的張群也在上面題字:“大千吾弟之嗜饌,蘇東坡之愛釀,后先輝映,佳話頻傳。其手制之菜單及補圖白菜萊菔,亦與東坡之《松醪賦》異曲同工,雖屬游戲文章而存有深意”
這個集詩、書、畫于一體,后來又有九位名人在上面題字的“家宴菜單”,竟一躍而成為稀世藝術珍品,1992年在美國華盛頓展出,轟動了當地的書畫界和烹飪界。1994年張學良移居美國前,將此菜單原件交由蘇富比拍賣行在中國臺北市拍賣,最終竟以兩百萬新臺幣價格落錘成交。
作為美食家兼“廚藝”高超的“廚師\"張大千,不知為何沒留下美食烹飪方面的專著,僅有一本《大千居士學廚》食譜手稿存世。在這本食譜中,他像寫日記一樣,記錄著粉蒸肉、紅燒肉、水鋪牛肉、回鍋肉、紹興雞、四川獅酥向湯 蒸排骨黃無煨起 8瑰 白豆席干烤處冬筍頭包鄉 8 六未子頭、螞蟻上樹、酥肉、干燒鱘鯉翅、雞汁海參、扣肉、腐皮腰丁、雞油豌豆、宮保雞丁、金鉤白菜、烤魚等十七道自己最愛吃的家常菜的獨家烹飪秘籍。這些記載,有的內容充實,十分詳盡,有的則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將他的美食之法、烹飪心得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后來的愛好者和研究者。這應該是張大千在美食“廚藝\"方面作出的一大貢獻。2001年該本食譜在臺北舉行義賣時,拍出了一千零九十萬新臺幣的價格,堪稱史上最貴的一本食譜。
張大千借繪畫審美為美食的形與色增光添彩,而他的美食經驗又讓繪畫有了別樣的味道,交織演繹出令后世回味無窮的人生情趣。他多年旅居海外,最后定居臺灣,廚藝也愈發精進,只因畫筆和顏料調不出他心中的故土滋味。一個個泡菜壇子發酵的是他心底的鄉愁,一道道家常菜里是他道不盡的半世離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