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旅文融合通過商業筑基、旅游引流、文化賦能的協同機制,成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商業業態創新提供經濟支撐,旅游空間拓展延伸消費場景,文化基因活化塑造城市魅力,三者協同形成“經濟—空間—文化”三維發展合力。這種融合模式不僅顯著提高了城市經濟實力,還能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助力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典型城市案例,探討如何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范式。研究表明,商旅文融合推動城市從短期流量變現轉向長效品牌建設,需持續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完善產業生態、構建文化傳播矩陣,最終實現流量從“網紅”向“長紅發展”的質變躍升。
關鍵詞:商旅文融合;城市經濟;價值重構 ;可持續發展;網紅經濟
中圖分類號:F592;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a)--05
1 引言
在新時代城市發展進程中,“商旅文融合”已成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越來越多的城市憑借獨特的魅力,在短時間內迅速走紅,成為備受矚目的網紅城市。然而,如何讓這份熱度持續,實現從“網紅”到“長紅”的跨越,是眾多城市面臨的關鍵課題。隨著消費升級與文化復興浪潮的疊加,傳統單一業態的發展模式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復合體驗的追求。商業、旅游、文化三者的深度融合,不僅塑造著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還重構了城市經濟生態。這種融合創新通過資源要素的跨界整合,形成“商業筑基、旅游引流、文化賦能”的協同效應,既激活了歷史文脈的當代價值,又催生出夜間經濟、沉浸式體驗等新消費場景[1]。從泉州“海絲IP”的全球傳播到西安“唐文化”的活化演繹,商旅文融合正推動中國城市實現從“流量網紅”到“長紅發展”的跨越式轉型,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2 商旅文融合成為強力引擎的作用機制
2.1 商業為基,提供經濟支撐
商旅文融合推動商業業態的不斷豐富與優化,除了傳統的購物、餐飲等業態,還出現了文化創意商店、主題咖啡館、特色民宿等新興業態。這些新業態與旅游和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消費體驗,還提高了商業附加值[2]。
旅游和文化的發展吸引了大量人流,為商業帶來了旺盛的消費需求,充分激發了商業活力。例如,一些旅游景區周邊的商業街區,通過打造特色商業氛圍,舉辦各類商業活動,吸引游客消費,實現了商業的繁榮發展。
2.2 旅游為體,拓展發展空間
商旅文融合促使旅游產品不斷創新升級,使其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深度體驗旅游、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等多元化方向發展。例如,一些城市推出了文化主題游、民俗體驗游、美食之旅等特色旅游產品,滿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
旅游作為傳播載體,能夠將城市的文化和商業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通過加強旅游營銷,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同時,旅游市場的拓展也為商業和文化產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2.3 文化為魂,塑造獨特魅力
每個城市都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等資源,通過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旅游產品與商業元素,為城市注入獨特魅力。例如,杭州將西湖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等融入旅游與商業中,打造了西湖龍井茶文化旅游線路、絲綢博物館等,讓游客在體驗旅游和購物的同時,感受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通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如文化節慶、文化演藝、文化創意產品等,能夠提高城市的文化知名度與影響力。例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為主題,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演藝和沉浸式體驗項目,成為西安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感受大唐文化的魅力。
2.4 協同效應,形成發展合力
商旅文融合促進商業、旅游、文化三大產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例如,旅游景區與周邊商業設施相互合作,共同打造旅游消費綜合體;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商業企業與文化機構合作,舉辦文化活動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商旅文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綜合功能,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了滿足游客與居民的需求,城市會加大對交通、住宿、餐飲、文化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形象[3]。
3 商旅文融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1 提升城市經濟實力
商旅文融合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例如,旅游產業的繁榮可以拉動餐飲、住宿、購物等商業消費,文化產業的發展則能催生出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服務,進一步拓展商業領域。
3.2 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商旅文融合能夠讓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廣泛地傳播與傳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體驗當地特色文化,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3 豐富城市旅游體驗
商業和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夠為旅游增添更多趣味性和吸引力,游客不僅可以欣賞自然風光,還能參與購物、品嘗美食、感受文化氛圍,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
3.4 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成功的商旅文融合可以塑造獨特的城市品牌形象,使城市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和良好口碑的城市品牌,能夠吸引更多游客、投資和人才,為城市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4]。
4 商旅文融合助力城市從“網紅”到“長紅”的策略
4.1 強化頂層設計,制定科學規劃
政府應加強對商旅文融合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明確城市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整合商業、旅游、文化等資源,形成統一的發展格局。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以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5]。例如,設立專門的商旅文融合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各項工作,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考核指標,推動工作落實。
4.2 深挖文化內涵,打造特色品牌
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等資源,提煉獨特的文化元素,將其融入商業和旅游產品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品牌。通過品牌建設,增強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例如,開發以城市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旅游產品,舉辦具有文化特色的節慶活動,打造文化地標等,并形成品牌效應。
4.3 推動產業創新,豐富業態形式
鼓勵企業開展創新實踐,推動商業、旅游、文化產業的融合創新。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夜間經濟、文創產業等,豐富旅游體驗與消費場景[6]。例如,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項目,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發展夜間經濟,打造夜間文化演藝、夜市購物等項目,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與消費空間。
4.4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服務水平
人才是商旅文融合發展的關鍵。加強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與教育。同時,還要注重服務質量的提高,加強對旅游服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為游客提供優質、高效、個性化的服務。例如,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大賽,評選優秀服務人員,激勵從業人員提升服務水平。
4.5 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營銷推廣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加強對城市商旅文融合項目與品牌的宣傳推廣。制定新媒體營銷策略,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流量。例如,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制作精美的宣傳視頻和圖文內容,展示城市的特色與魅力[7];開展網絡直播活動,邀請網紅、旅游達人等進行體驗式宣傳,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5 深度解析商旅文融合成功案例
5.1 泉州——從“低調古城”到“網紅頂流”
從“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古城煙火氣,到“宋元中國·海絲泉州”的世界級IP,泉州以政策創新為引擎、以文化活化為路徑,續寫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時代新篇。從“流量”到“留量”、從“出圈”到“出海”,泉州用政策創新激活文化基因,用實踐案例詮釋商旅文融合的無限可能。
5.1.1 政策引領,構建融合發展新機制
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視商旅文融合發展,將其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泉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了文旅產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為商旅文融合指明了方向。在旅游民宿業發展方面,《泉州市促進旅游民宿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簡化審批流程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了旅游住宿業的多元化發展,完善了旅游配套服務。
為統籌文旅發展,泉州創造性地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文旅經濟發展總指揮部,重構文旅發展制度機制,全面推動全市文旅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破了商業、旅游、文化等部門之間的壁壘,建立了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聯合開展項目推進等方式,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確保了商旅文融合項目的順利實施。
5.1.2 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
泉州文化 IP 的立體化,是其商旅文融合 “出圈” 的核心密碼——通過挖掘文化基因的多元價值維度,將靜態的 “世界遺產” 轉化為 “可體驗、可消費、可感知、可傳播” 的文化場景與超級符號,實現從 “文化資源” 到 “城市 IP” 的躍升[8]。泉州將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品和商業活動中。例如,在旅游線路設計上,突出海絲文化主題,帶領游客參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伊斯蘭教圣墓等海絲遺跡,感受海絲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商業產品開發上,推出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印有古代海船圖案的明信片、融入海絲元素的手工藝品等。泉州深挖 “海絲”“閩南”“僑鄉” 三大文化基因,推出一系列根植于泉州本土文化、富含海絲風韻的 “一縣一桌菜”,如“宋元海絲宴”“市井十洲宴”“簪花宴”等,“世界餐桌” 已成為泉州嶄新的文旅名片,同時也成為泉州 “煙火經濟學” 的生動詮釋。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方面,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已成為展示海絲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讓古老的南音藝術走向世界,提高了泉州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5.1.3 旅游產品創新與體驗提升
除了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外,還需大力開發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研學旅游等多元化產品。例如,開展閩南文化研學旅行,組織學生學習南音、提線木偶制作等非遺技藝,提高文化傳承意識;打造休閑度假旅游區,如惠安崇武古城旅游度假區,提供海濱度假、民俗體驗等多種服務。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旅游體驗:在景區景點推出智能語音導覽,覆蓋古街巷、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八大類共229個點位;以開元寺為試點,運用AI等技術,讓 “海絲家族”中的“和和”虛擬人為游客提供24小時智能講解;在主街巷借助多屏聯動+裸眼3D技術,打造“探秘世遺 覓境鯉城”等沉浸式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泉州的歷史文化魅力。此外,推出《刺桐尋寶記》等實景劇本殺,開發 “宋元海商”“刺桐探險家” 等角色扮演路線,游客可化身宋元海商,通過解密任務串聯開元寺、德濟門遺址等遺產點;在非遺工坊內,游客能參與南音工尺譜教學等體驗課程,還可DIY妝糕人,帶走“親手制作的文化記憶”。
5.1.4 商業與文旅的協同發展
打造了一批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商業街區。其中,西街是典型代表,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街邊店鋪售賣各類閩南特色小吃、傳統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游客在購物、品嘗美食的同時,還能欣賞古老建筑,感受閩南傳統文化。
將各類商業活動與文旅相結合,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期間,商業街區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如舞龍舞獅、花燈展覽等,吸引游客參與,促進消費;開展文旅主題購物節,推出與泉州文化相關的特色商品,激發游客購買欲望。
5.1.5 營銷推廣與品牌塑造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發布泉州的美景、美食、文化活動等短視頻與圖文內容,吸引年輕游客關注。例如,“蟳埔女”簪花造型在網絡上走紅,吸引眾多游客前往體驗,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發展。通過將“鄉愁”與“煙火氣”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符號和情緒價值,精準觸達用戶情感需求,構建起“閩南精神原鄉”的獨特心智定位。其核心策略可歸納為 “場景共情—行為共鳴—情感共生”的三重鏈路。明確城市品牌定位,將泉州定位為“海絲起點、多元文化之都”,通過舉辦國際活動、參加旅游展會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泉州的獨特魅力,提升其城市品牌形象。例如,泉州創新推出“文旅+”專項行動,通過“一季一主題、一月一爆款”營銷矩陣,全年舉辦超6000場活動,帶動商旅文、農文旅、體文旅等7大千億產業集群發展。
5.2 成都——美食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當今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成都作為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強大商業活力的城市,正以獨特的姿態,在商旅文融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5.2.1 文化資源的挖掘
以寬窄巷子為例,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和四合院建筑,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老成都。同時,寬窄巷子融入了現代商業元素,特色小吃、手工藝品店、茶館等琳瑯滿目,讓游客在游覽中深度體驗成都的慢生活。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保護和開發,不僅保留了歷史的記憶,還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8]。川劇,作為四川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也是成都文化一張亮麗的名片。川劇以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豐富的劇目,深受人們喜愛。在成都,無論是在專業的劇院,還是在市井的茶館,都能欣賞到精彩的川劇表演,變臉、吐火等川劇絕技,更是讓觀眾驚嘆不已。如今,川劇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一傳統文化藝術。
成都以豐富多樣的美食而聞名于世,火鍋、串串香、川菜等美食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品嘗。美食既成為成都旅游的重要吸引點,又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成都的美食街區如錦里古街、寬窄巷子等,不僅匯聚了各種特色美食,還融入了成都的傳統文化元素,如川劇變臉、茶藝表演等,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成都的文化魅力。
5.2.2 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
成都以全域旅游為發展思路,將區域內的旅游資源有機整合,打造集商業、文化、休閑、美食等為一體的旅游體驗。“夜游錦江”項目是成都旅游的一大亮點。夜幕降臨,游客從東門碼頭出發,乘坐游船,沿著錦江緩緩前行,兩岸沿線以河堤為畫幕,以“錦江故事卷軸”為主線,用光影勾勒出動人的錦官城。沿岸的燈光秀、音樂表演等,讓游客仿佛置身于夢幻的世界。“夜游錦江”不僅豐富了成都的夜間旅游產品,還將夜間游線貫通春熙路、攀成鋼、東村、交子公園四大商圈,營造了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夜間經濟氛圍。成都在文化旅游方面持續創新,打造了多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項目。例如,成都的武侯祠博物館,通過舉辦三國文化節、夜游武侯祠等活動,將歷史文化與旅游體驗相結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成都還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將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與商業相結合,打造一批特色鄉村旅游景點,如三圣花鄉、白鹿鎮等,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5.2.3 商業與文旅的協同發展
成都的商業與文旅產業緊密結合,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發展格局。成都的購物中心、商業街等商業設施,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旅游促銷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和文化的發展帶動了商業的繁榮,商業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如太古里、IFS等,成為成都時尚消費的新地標。成都在商旅文融合發展方面不斷探索創新模式[9],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旅游節慶,將商業、旅游、文化有機結合。例如,“成都十二月市”創新再現了《成都古今集記》中記載的“唐風宋韻”,成為巴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范例;錦江區打造的全國首個商業歷史文化博物館——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館,形成“月月有集市、天天有逛頭”節會體系,帶動周邊商場銷售額提升15%以上。
5.3 西安——歷史文化的創新演繹
西安這座承載著十三朝古都厚重歷史的城市,宛如一部鮮活的史書,每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訴說著往昔的輝煌。在新時代發展浪潮中,西安深挖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探索旅游創新模式,推動商旅文協同發展,并通過有效的營銷推廣,實現了商旅文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為城市的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5.3.1 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西安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打造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項目。例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此外,西安還對古城墻、大雁塔、大明宮等歷史文化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讓游客親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10]。除了這些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跡外,西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璀璨奪目。秦腔,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獨特的表演風格,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西安文化一張亮麗的名片。西安鼓樂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其復雜的曲式結構、豐富的演奏形式和獨特的音樂風格,展現了古代音樂的魅力。另外,還有剪紙、皮影、面花等民間藝術,也都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人們喜愛。
西安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通過舉辦各類文化展覽、學術研討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西安文化的博大精深。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和旅游開發中,在城市規劃中注重保留歷史文化風貌,打造許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街區和景點,如大唐不夜城、回民街等。
5.3.2 文化演藝、旅游的創新發展
西安在文化演藝方面不斷創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演藝作品。例如,《長恨歌》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在華清宮內進行實景演出,通過精美的舞臺設計、精彩的表演和震撼的音效,再現了大唐盛世的輝煌,成為西安文化旅游一張亮麗的名片。此外,西安還推出了《夢長安 - 大唐迎賓盛禮》《西安千古情》等文化演藝作品,深受游客喜愛。在旅游發展方面,西安積極創新,致力于打造多元化、沉浸式的旅游體驗,以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11]。其中,沉浸式旅游項目成為西安旅游創新的一大亮點。例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為藍本,打造了全方位、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體驗空間。游客進入街區,仿佛穿越回唐朝,身著唐裝的NPC、逼真的唐朝建筑、豐富多彩的唐風市井活動,讓游客親身感受唐朝的繁華與熱鬧。在此,游客可以參與投壺、射箭、書法等傳統活動,品嘗各種唐朝美食,購買特色文創產品,深度體驗唐朝人的生活方式。主題旅游線路的開發也是西安旅游創新的重要舉措[12],西安根據不同的文化主題,推出了多條特色旅游線路,如“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唐文化體驗之旅”“紅色革命之旅”等。這些線路將相關的景點串聯起來,讓游客在一次旅行中能夠深入了解某一主題的文化內涵。以“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為例,游客可以參觀大唐西市博物館,了解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前往大雁塔,感受佛教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還可以游覽碑林博物館,欣賞古代書法藝術中的絲路元素,通過一條線路,全方位領略絲綢之路文化的魅力。
5.3.3 商業與文旅的融合互動
商旅文協同發展是西安實現商旅文融合的關鍵路徑。在商業領域,西安持續創新商業模式,打造了一批兼具文化特色的商業街區與綜合體。大唐不夜城不僅是知名旅游景點,還是集購物、餐飲、娛樂、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 既匯聚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又集結了豐富的陜西特色文創產品與美食。街區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與促銷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與消費者,實現了商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商業與文化的融合還體現在品牌塑造與營銷層面。西安眾多本土企業將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設,打造極具文化辨識度的產品與品牌。例如,某文創企業以西安歷史文化為靈感源泉,設計開發了一系列西安特色文創產品,如兵馬俑造型的文具、唐仕女形象的飾品等,這些產品不僅具備實用價值,還成為傳播西安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營銷環節,企業依托文化活動、社交媒體等平臺開展文化營銷,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
旅游與商業的互動,也為西安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旅游景區周邊的商業配套不斷完善,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和豐富的消費選擇。同時,商業的發展也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眾多商業街區與綜合體已然成為新興旅游景點。以回民街為例,這里既是品嘗美食的好去處,又是了解西安穆斯林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繁榮發展。
5.3.4 強化營銷推廣,提高城市影響力
有效的營銷推廣是西安商旅文融合發展的重要助
力[13]。西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推廣。通過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精美的圖片、視頻和文章,展示西安的歷史文化、旅游景點和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和轉發。例如,大唐不夜城的相關視頻在抖音上廣泛傳播,成為熱門話題,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事件營銷也是西安常用的營銷手段。通過舉辦各類大型文化活動、旅游節慶和賽事,吸引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每年舉辦的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匯聚了國內外眾多旅游企業和機構,展示了最新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促進了旅游交流與合作。另外,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西安國際音樂節等活動,也吸引了大量參與者和觀眾,成為宣傳西安的重要窗口。此外,西安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旅游合作,推出針對國際游客的旅游產品和線路。參加國際旅游展會,舉辦西安文化旅游推介會,向世界展示西安的獨特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游客前來西安旅游觀光。
6 結語
商旅文融合作為創新的發展模式,為城市從網紅到長紅的跨越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商旅文融合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城市將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承、旅游體驗的創新與提升、商業業態的升級與轉型。通過商旅文融合,城市將實現從網紅到長紅的跨越,打造具有獨特魅力、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品牌。同時,商旅文融合將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洪劍儒,李愛民.“商旅文”融合賦能多彩城步活力足[N].國際商報,2025-03-03(001).
張雙,王春娟.商旅文融合視域下歷史文化街區價值重構: 模型與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24(21):57-60.
張敏華.關于整合意風區文化資源深化商旅文融合發展的措施分析: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J].天津經濟,2024(4):6-10.
楊宜,王麗娟,王春娟.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商旅文融合發展政策演變[J].時代經貿,2024,21(3):31-35.
劉珊珊. 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消費經濟發展的多維影響研究 [J]. 商業經濟研究, 2025(6): 76-79.
紀晨光.產業融合視角下黑龍江商旅文一體化發展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17):162-165.
路紅艷,李曉雪.全國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的典型經驗及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21(22):9-12.
馬彬斌,李真真,黃萍,等.數字文旅視角下特色步行街業態融合創新路徑: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J].現代商業,2021(30):9-11.
馬彬斌,黃萍,杜伊朵,等.寬窄巷子特色街區商旅文融合業態供給消費者滿意度分析[J].江蘇商論,2020(8):17-20.
雷石標,邵小慧.商旅文跨界融合對旅游產業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13):178-180.
孫杰. 北京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亮點紛呈[N]. 北京日報, 2025-03-21 (002).
劉雙.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城市夜間經濟品牌發展現狀及優化路徑探析:以南寧市為例 [J]. 現代營銷, 2025(3): 70-72.
蘇州李公堤:城市雙面繡的古韻今風商旅文融合的國際一流時尚活力商業街區[J].中國商界,2022(1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