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懂得求助,是讓多孩家庭成員都幸福的養育智慧。
作為一名從業超10年的心理咨詢師,我發現一個現象:那些養育多個孩子依然從容淡定的父母,往往不是做得更多,而是懂得建立育兒支持系統。我在課堂上采訪過上百位多孩媽媽,她們都表達過類似顧慮:“老公粗手粗腳,讓他帶娃我更累。”“婆婆帶娃老一套,說了又要吵架。”
媽媽們對家人能力的懷疑以及對環境的不信任,往往反映出一種深層的心理狀態。她們潛意識里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給孩子完美照顧。然而,這種所謂的“全能感”反而會成為育兒的枷鎖。她們將犧牲當作母愛,一旦沒做到位就會自責愧疚。但仔細想想,并非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難以割舍被孩子需要的感覺。每位父母都應該深刻反思:我能否允許自己“自私”一些,將孩子暫時交予他人照料?我是否信任其他人也能給予孩子良好的照顧?甚至反省孩子的快樂源自他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非我,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這一事實?唯有打破“非我不可”的思維定式,敢于放手信任,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育兒支持系統。這個系統并非單一依靠某類人,而是需要家人、朋友、社會形成合力。
家人是育兒的核心圈。當媽媽放下“死扛”,敢于說出“我需要幫助”,往往能激活整個家庭的協作力。我的一名學員曾是“什么都自己扛”的“鐵娘子”,直到某個深夜,她一手抱著發燒的老二,一手給老大輔導功課,崩潰大哭著向刷手機的丈夫求助:“我撐不住了,你來幫幫我!”從此,那個被她常常視為“擋道”的丈夫開始承擔起父親的責任,而且做得很不錯。老人、大寶也逐漸加入育兒陣營。從“獨自硬扛”到“有人分擔”,秘訣只有兩點:相信與點贊。不要質疑家人做得夠不夠好,而是不斷為他們點贊。家人自然會從“旁觀者”變成“同盟軍”,成為育兒核心支持圈。
朋友是育兒的外援團。我的社區有“伙伴日”和“媽媽休息日”:前者讓孩子們集中去某戶家庭玩耍,其他媽媽得以休息;后者讓媽媽們喝茶聊天,爸爸們組成“帶娃聯盟”。大家定期分享育兒困惑,互相支持,焦慮的情緒在幾輪吐槽下來也能消解大半,把“育兒焦慮”轉化為“群體智慧”。
社會是育兒的補給站。家長們帶著孩子出去走一走,就會發現很多地方能讓孩子成長。我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帶他出去,有意識讓他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參加講座,他會主動與講師交流、和其他孩子玩耍;參與公益活動,他會觀察不同職業與生活狀態。這些經歷讓孩子突破了“家庭小世界”的局限,得以看見“成長大天地”。隨著閱歷增長,他對困難的認知悄然轉變,從曾經認為的“天大的事”,逐漸變成“可以應對的挑戰”。
多孩養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賽。當你在家人中播下信任的種子,在朋友中搭建互助的橋梁,在社會中開辟開放的通道,自然能構建起立體的育兒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