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總覺得,理想的產品生命周期該像可口可樂那樣——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說,就是“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但如今的中國市場,很多產品早已跳出了這種模式。就連瑞幸這樣的品牌,在“生椰拿鐵”爆火后,也保持著約每3天上新一款產品的速度。市場上還不斷冒出新品牌、新產品,層層疊加成多元消費生態,每個產品都有細分受眾,而消費者的偏好又在被進一步拆解。所有人都在拼上新速度、比運營效率,仿佛被卷入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在這樣一個產品快速迭代的時代,長期競爭優勢難道就不存在了嗎?
答案恰恰相反。為什么有些消費品牌難以走遠?或許是因為大家都扎堆在需求端做文章,卻鮮少在產業端深耕壁壘。前幾年的消費競爭,一開始拼的都是些顯而易見的創新,這種層面的突破很容易被模仿趕超,最后不得不陷入內卷和價格戰。直到今天我們才明白,所有競爭最終都會回歸到成本結構與產業能力的較量。
我們始終相信,新供給會不斷催生新需求,新需求又會反哺新供給的成長。人性與欲求的驅動,會讓消費持續向前、生生不息。而資本作為種生產資料,能加速這個循環——它可以整合產業資源,減少內耗,最終提升整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