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129-04
在高職院校中,信息化教學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醫學類教師,因其課程內容的獨特性,對信息化技能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本研究通過對高職院校醫學類教師信息化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開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建設教學資源庫的提升路徑,評估了實際效果。
一、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現狀分析
(一)醫學類教師信息化能力現狀
1.信息技術的基礎應用
大多數醫學類教師已能熟練運用基礎的信息技術來支持教學活動,如制作課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以及教學平臺(例如雨課堂、愛課堂等)。然而,對于更復雜的技術工具,如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時,教師的使用率相對較低。這一現象主要受到設備成本高昂和缺乏相關培訓的限制。[1]
2.在線教育資源的利用與創新
盡管大多數教師已使用在線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但在資源的深人利用和創新性應用方面仍有不足。例如,雖然一些教師能夠找到并使用在線模擬軟件來模擬醫學實驗和手術過程,但很少有教師能夠自行創建或調整資源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2]
3.信息技術在遠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隨著遠程教育的興起,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類教師在遠程教學環境中的信息化能力變得至關重要。許多教師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視頻會議軟件進行線上授課和實時互動。然而,如何在遠程教學中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
(二)信息化能力評價指標
1.技術熟練度和應用廣度
評估教師信息化能力的一個關鍵指標是技術熟練度,即教師掌握和運用各種教育技術工具的能力。這包括基礎的辦公軟件、專用的教學軟件、在線課堂平臺,以及模擬軟件和編程工具等。除了掌握程度,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涵蓋了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學生評估和在線互動等多個領域。[3]
2.創新能力和持續學習
信息化能力的評價不僅應關注教師的技術熟練度,還應考量其在技術應用中的創新能力。這意味著評價教師如何將新技術巧妙地融人教學實踐,創造出新穎的教學模式和學習體驗。
3.教學效果與學生反饋
教師信息化能力旨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效果成為評估信息化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這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作業的質量、實驗技能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此外,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和反饋也構成了評價的重要維度。[4]
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對教師信息化能力的促進
1.掌握先進教學技術
設計和實施精品在線開放課程(MOOCs)需要教師掌握多種先進的信息技術。這包括視瀕的制作與編輯、在線互動工具的運用,以及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參與MOOCs的建設不僅要求教師學習如何有效地錄制和編輯視頻,還需要他們掌握設計互動問答、實時討論和學生反饋機制的技巧。[5]
2.提升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
開設精品在線開放課程(MOOCs)不僅是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挑戰,更是對其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創建過程中,教師需深思熟慮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方式,精心安排適應線上學習特點的學習活動,并巧妙運用技術工具以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策略
1.培訓與專業發展
為了有效地實施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首先必須確保教師具備所需的技術能力和教學設計理念。[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開展系統的培訓和持續的專業發展計劃。這包括定期安排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工具操作、教學方法更新以及課程設計的研討會。
2.技術資源與支持
高職院校應當投入必要的資源,建設一個穩定高效的技術平臺,這包括服務器、軟件和網絡設施。在硬件設施之外,持續的技術支持和故障響應服務同樣不可或缺,以確保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使用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3.持續評估與反饋機制
為了確保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建立一個持續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是至關重要的。這一機制應當涵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技術應用以及學生學習成效的定期評估。
三、教學資源庫建設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教學資源庫對教師信息化能力的促進
1.增強資源獲取與整合能力
教學資源庫為醫學教師提供了一個信息技術環境的寶庫,讓他們能夠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醫學教學資源,包括虛擬病例、3D解剖模型和臨床操作視頻等。這不僅幫助教師拓展了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還促進了他們學習如何有效地搜集、篩選和融合這些資源,以滿足特定的教學需求。[7]
2.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
通過訪問和利用教學資源庫中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和內容,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和創新地設計課程和教學活動。資源庫提供的互動模擬和虛擬實驗室等工具,使得教師能夠引入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和案例研究,這是醫學教育中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實施策略
1.確定資源需求和定制內容
在為醫學教師建設教學資源庫時,首先要進行全面的需求分析。這一過程涉及與教學團隊合作,明確哪些資源類型最符合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需求分析應覆蓋多種教學場景,包括課堂講授、實驗操作和臨床技能訓練等,確保資源庫中包含必需的文獻、視頻教程、案例研究和模擬軟件等。
2.技術平臺選擇與開發
為了確保教學資源庫的高效運行和用戶友好性,挑選一個合適的技術平臺顯得尤為關鍵。該平臺須支持高清視頻流、大容量文件的存儲及快速訪問,還要具有易于使用的界面。
四、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徑研究
(一)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掌握良好的信息化技能的教師可以更高效地組
織和傳達教學內容,利用各種教學工具和資源,例如在線課程、互動平臺和模擬軟件,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醫學的復雜概念和程序。
2.適應教育技術發展趨勢
教育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教學技術和工具,例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等,這些技術正在逐步顛覆傳統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在醫學教育領域,這些技術尤為關鍵,其能夠提供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實現的實驗和手術模擬。
(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與教學資源庫的結合應用
1.整合資源提升教學內容
合理使用精品在線開放課程(MOOCs)和教學資源庫能夠顯著豐富和改進醫學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通過整合MOOCs系統化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庫中的具體、多樣化資源(例如高清教學視頻、互動病例分析等),教師能夠制訂更加豐富實用的教學計劃。
2.促進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與教學資源庫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顯著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線課程提供的實時問答、問題討論、測驗作業等工具,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為教師提供即時的反饋,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需求。
(三)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徑的設計與實施
1.制訂階段性目標
設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路徑應始于制訂清晰且可實現的階段性目標。首先,必須評估教師當前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并據此設定短期與長期的提升目標。短期目標可能涉及掌握基礎的教學技術工具和平臺,例如教學平臺的運用和在線課程的基本配置。長期目標則應側重于培養高級技能。
2.提供專業培訓和資源
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必須提供相應的專業培訓和資源支持。這涉及組織線上與線下的培訓研討會,邀請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進行指導。培訓內容應涵蓋最新的教學技術、教學設計原則,以及如何評估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
3.持續監測和評估
持續監測與評估對于確保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徑的有效性至關重要。應定期審視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于教學中的進展與成效,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課堂觀察等手段收集反饋。這些反饋將用于調整培訓計劃與資源配置,確保教師能夠持續提升其信息化能力。
五、信息化教育工具與方法的應用案例
(一)具體工具的使用
1.虛擬現實(VR)技術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醫學教育領域,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日益拓展,尤其在解剖學教學方面表現顯著。借助VR頭盔及配套軟件,學生得以沉浸在全方位的3D解剖空間中,對虛擬人體模型進行觀察及交互操作。
2.模擬病人(SP)技術在臨床技能訓練中的使用
在臨床技能提升中,模擬病人技術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工具,特別是在溝通和診斷技能的訓練領域。在受控環境中,學生可通過與專業訓練的模擬病人互動,習得病史詢問、臨床檢查及醫患交流技能。
(二)案例研究
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系統具備虛擬現實與模擬病人技術,已被引入于某知名醫學院所集成于該系統內的在線學習環境,提供訪問課程視頻、即時反饋及自我評估工具等功能。數據顯示,在一學期的信息化教學后,解剖學與臨床技能測驗的平均得分顯示出 15% 的顯著提升,對于采用了這些技術的學生而言。學習效率和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主要得益于學生能夠突破時空約束,持續地進行課程內容的演練與復習。
(三)教師和學生的反饋
1.教師反饋
教學靈活性和互動性的提升被廣大教師歸因于信息化教學工具的運用。復雜醫學概念的理解得以提升,得益于虛擬現實及模擬病人技術的應用,使課程更具活力。在技能操作和決策能力的評估中,這些工具使得教師能夠實現更為精準地量化學生學習進程和理解層次。
2.學生反饋
解剖學學習的虛擬現實應用獲得了學生的廣泛好評,他們由衷地認同這種交互式學習手段對于深化課程理解的顯著效果。交互式病人模擬訓練被廣泛認為是強化臨床溝通和診斷能力的關鍵方法。在實踐中,學生體驗到了自我效能感的顯著提升。
(四)改進與優化建議
1.強化技術支持和維護
為優化醫學教育服務,需構建一支專責的技術支撐隊伍,承擔教育信息化工具的日常運維及突發性技術支持任務。硬件和軟件的定期更新應當實施,以維持教育技術工具的前沿性和最優性能。
2.增加個性化學習功能
進一步研發個性化學習模塊與途徑,以優化技術利用率,使學生能依據自身學習進度與需求選擇不同難度和內容的學習材料。智能算法的引人可解析學生的學習軌跡與成就,通過自動化推薦與學習層次匹配的教育視頻和仿真環境,以提升學習效率及成效。
3.提升互動性和實用性
互動性的虛擬現實與模擬病人技術在提升學習動力和成效中扮演關鍵角色。因而,應強化這些工具的交互特性和實際效用性。例如,實時反饋元素的增強與可操作的醫學器械的整合,可使虛擬現實環境中的醫療操作訓練更具仿真性。
六、未來的趨勢與挑戰
(一)技術創新
迅速發展的技術創新在醫學教育領域中占據主導,預示著未來將涌現更多嵌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大數據技術的教育平臺。通過個性化學習策略,這些技術能優化教育過程,提升學習效果并實現高效的教學定制。如智能輔助系統依據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與困難點提供個性化教育支持,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技術則創造出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這在復雜的手術模擬訓練及診斷模擬中體現更加顯著優勢。
(二)政策與管理
教育政策和管理框架的及時更新勢在必行,以適應廣泛采用的信息技術教學工具并促進其整合應用。標準的設定涉及技術應用,公正的教育資源配置,以及創新教學實踐的政策激勵。教育技術的推行要求教育機構設定清晰的信息化教育策略,投人必需的資源以促進其實現,并通過評估來監測其對教學質量及學生成績的影響力。
(三)教師與學生的適應性
信息化教育的成功實現,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對新興技術的適應能力。更新與提升技術知識的需求,以實現新教學工具的有效集成和應用。相應地,接納并駕馭新技術的能力亦應成為學生的必備素養。
七、結語
系統的信息化教學培訓與資源整合,能夠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醫學類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還改善了教學設計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最終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周霞,薛梅.高職院校護理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及效果探討[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40(04):78-80.
[2]魏婷,王東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探索[J].科技風,2023(18):16-18.
[3]黃家善.新時代公安院校警察體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運動精品,2023,42(04):14-16.
[4]曲卓.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06):51-54.
[5」馬妍妍,劉姍姍,夏兆民.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06):151-152+155.
[6]楊超,王中強,劉梅秀.高校教師信息 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3,9(03):13-17.
[7]邱敏.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機制與路徑研究:基于TPACK理論的視角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2(06):3.
(薦稿人:湯珺,教授)(責任編輯:楊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