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小院里升騰著農家灶火的香氣,百年楓樹下回蕩著游客的歡聲笑語。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福臨鎮,這些質樸的鄉村場景,正悄然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曾經的福臨鎮面臨著鄉村發展的典型困境:村民外出務工,閑置農房增多,傳統生豬養殖因生態保護政策面臨轉型。如何將“靜資源”轉化為“動資產”?當地創新探索出一條以庭院為紐帶的特色發展路徑。
農家小院變身經濟細胞
沿著影珠山盤山公路前行,余記影珠山生態山莊飄散的烤肉香氣讓人不禁垂涎駐足。這道“七蒸七烤”的巴馬香豬曾獲湖南“民廚”爭霸賽金獎,成為吸引長沙及周邊游客的招牌。
山莊主人譚淼的轉型故事是福臨鎮產業變革的縮影——2010年福臨鎮推進生豬退養后,他將自家庭院改造為特色農莊,形成“餐飲 + 生態 + 文化”經營模式。2024年,該山莊消耗香豬超1000頭,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營收突破300萬元。
距離余記山莊不遠,青瓦白墻的楓樹山莊小院內,百年楓樹投下斑駁光影。“每逢周末房間全滿,主要接待‘銀發'群體。”負責人彭三元介紹。山莊推出的“一價包干”模式一一住宿加三餐,精準切中中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預計2025年接待量將突破10000人次。更可貴的是,山莊聯合村民開辟20塊菜地供游客采摘,帶動農戶通過“后備箱經濟”銷售土特產,實現共同增收。
共富機制激活內生動力
小庭院做成大產業
福臨鎮的“方寸庭院\"逐漸連點成片,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影珠山半山腰的桐樂·影山居民宿采用“投資人 + 運營公司 + 村集體”模式,將村民閑置房屋改造為高端精品民宿。其森林康養特色項目與管家式服務使其開業首月即創10萬元營收,年營業額達150萬元,成為長沙縣唯一的“湖南省五星級旅游民宿”。
當被精心打理的院落成為“綠色銀行”,當土灶臺飄散的香氣引來八方游客,當銀發族在楓樹下舒展笑顏,這些生動的場景共同詮釋著福臨鎮鄉村振興的深層內涵一一以庭院為畫布,以鄉情為筆墨,每個平凡的角落都能繪就美好生活的圖景。
除此之外,隱居云舍民宿、隱珠谷民宿、慧山影云池民宿等一批特色民宿也匯聚于此,勾勒出一幅詩意棲居的美好畫卷。2024年,長沙縣影珠山精品民宿聚集區入選湖南省鄉村旅游“四個一百”工程建設名錄,獲評湖南省鄉村旅游精品民宿聚集區。
福臨鎮庭院經濟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創新利益聯結機制。7個村(社區)成立福臨盟農文旅開發公司,構建“政府搭臺 + 村集體 + 公司運營 + 農戶參與”的黨建聯盟共富體。為實現共同富裕,福臨打出鄉村振興“組合拳”,大力倡導百姓發展“三小”旅游經濟一—即小本生意、小微產業、小型民宿。通過培育“一個好庭院、一間好客房、一桌好飯菜、一份好特產”的“四個一”標準,引導村民將房前屋后打造成微型產業單元,實現“家家有生意、處處有事做、人人有錢賺”的生動局面。
這一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深度參與農文旅融合產業。在2024年影珠山油菜花季,單周涌入游客超3萬人次,農戶們在景區周邊支起攤位,新上市的綠茶周末即售出200余包,紅薯片、土雞蛋等特產通過“后備箱經濟\"走進城市家庭。2024年全鎮共吸引80萬游客,帶動文旅消費9000萬元。
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家鄉成為創業沃土,選擇返鄉發展。龍海波打造的“影宿”系列民宿年營業額超百萬元后,又帶動村民改造閑置農房;同心村的黃均全在自家庭院培育菌菇,在扶貧專干指導下實現“綠色增收”。這種“以庭院興產業、以產業聚人才”的良性循環,正使福臨鎮成為吸引人才回歸的“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