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48-04
Abstract:Internatinal studentsstudying inChinaareimportantnaratorsinthe groupof \"tellngChina'sstorieswell\".Theycan presentacomprehensiveandthree-dimensionalimageofChinatotheworldthroughtheirralexperiencesandobservatiosinChina. Comparedwithotherforeignvisitors toChina,theyhave moreadvantagesin\"tellngChinasstorieswel\".Inordertoachievegood storydisseminationefectsforintemationalstudentsstudyinginChinawhentellingChinesestories,thisarticlefocusesonthe importanceof\"tlling Chinesestorieswellforinternationalstudents.Startingfromthelearninganddevelopmentprocessof interationalstudentsandthecultivationoftheirstorytelingabilities,itexploresthepathof\"telingChinesestorieswellfor internationalstudentsstudyinginChinafromthreelevels:\"knowingChinesestories-understandingChinesestories-telingChiese storieswell.Iisopedattearticlesefleononepathof\"tellngCnesestoesellforteratinalsudentssdingi Chinacan providereference forimprov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and enhancing theirstoryteling sill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Chinese stories; Chinese culture;Cro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Path studies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中國取得重大發展成就的背后,不乏許多惡意揣測和曲解之聲,這是受歷史變革的影響,也因信息誤導所致。在謀求人類可持續發展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趨勢下,中國要構建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世人展現更加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要明確“向誰講”“誰來講”“講什么”“如何講”及“講的效果\"幾個要點。面向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主體可以是政府機構和官方媒體,也可以是非官方組織及各方民間力量,如高校教師、來華留學生、商人、海外漢學家及華人華僑等。其中,來華留學生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群體中的重要講述主體,他們可以通過在中國的真實見聞,更為真切直觀地向世人描繪中國形象。隨著學習中文學生人數的增多,“講好中國故事”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和來華留學生培養指明了方向,即我們要采取各種有效途徑,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故事、讀懂中國故事,從而講好中國故事。
1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
1.1來華留學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主體
2018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中共有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校學習。目前,有19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華求學,其中,學歷生比例高達 60% 以上,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來華留學生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4]
相比其他來華出差、旅游或探親的外籍人員而言,來華留學生占比更高,在華停留時間更長,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更具發言權。他們已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民間大使”,在中外文化交流傳播、講述中國故事及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1.2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意義深遠
在歷史鏡像中,西方感知的中國形象多基于來華外籍人士講述的中國故事。來華留學生在中國生活學習之后,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進而在自身的跨文化認知中產生修正與糾偏、接納與反饋、共識與認同。來華留學生兼具“聽講者\"與“講述者\"的雙重身份。“官方性\"的媒體傳播層次較高,目的性較強,如果把握不好講述的“度”,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來華留學生群體則更為“年輕化\"“接地氣”,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上具有一定優勢。他們以第一視角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更易引發精神共鳴,具有更廣泛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6-9]
2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
2.1了解中國故事:感受中國文化之美
來華留學生初來中國留學時,易因文化背景差異、人文環境不同等而滋生制度理解障礙與政治偏見、價值偏頗與行為失范、身體不適或心理疾病。讓來華留學生了解全面、客觀、立體的中國,有助于消除他們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促進個體成長和提升個人修養,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感受中國文化之美,增強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1I-I2]。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故事的途徑主要包含課上知識學習積累和課下文化體驗兩部分。
2.1.1 課上理論學習,增加知識積累
參考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研制的《國際中文教育用中國文化和國情教學參考框架》[13],依據來華留學生的不同水平,在課堂上講述中國人民的飲食起居、休閑娛樂、就業消費、人際交往、節日慶典、文學藝術、歷史人文交流、當代人文地理與民俗、科技傳媒與發展等內容。通過語言課上融人,文化課上體驗,激勵學生學習和感知不同層面的中國文化。
各大院校對于來華學歷生制定了相應的培養方案,但針對短期來華進修生尚缺乏清晰的培養目標。短期來華進修生是長期學歷生的潛在發展對象,亦是“講好中國故事”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除加強短期進修生語言技能課程講授外,還應適當開展文化體驗類的課程。
2.1.2課外互動實踐,增強文化體驗
課上的學習輸入時間有限,要想來華留學生更快融入中國的社會生活,應積極組織相關文化體驗活動。例如,有的高校組織來華留學生在植樹節參加植樹造林活動,中秋節一起制作月餅,春節一起寫春聯、包餃子除了節慶文化體驗活動外,還有傳統戲曲與藝術欣賞、非遺技藝與民俗實踐、探尋歷史遺跡及自然景觀考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還有的利用周末時間走訪社區,了解中國扶貧政策及鄉村振興發展建設。
通過“中國概況\"“當代中國\"等中國國情文化類課程,“中國飲食\"“中國節日\"“中國書法”等特色文化類選修課程,以及中文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類課程的學習,結合課外文化實踐體驗,如不同高校依據所處地域特色組織來華留學生開展陶藝制作、武術體驗、戲劇欣賞、漆扇制作等活動,能夠幫助來華留學生系統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概況,增強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價值觀的感性認知,為來華留學生進一步讀懂和理解中國故事奠定基礎。
2.2讀懂中國故事:領悟中國文化之韻
“講好中國故事\"是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優秀文明[4,積極宣傳先進理念、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舉措。
2.2.1 讀懂中國故事的意義
以往通過課程和文化體驗等方式向來華留學生介紹中國國情文化,但未及時關注講授的效果,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與思考,導致很多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對文化背后的深刻意蘊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分析。來華留學生講述的中國故事應是真實的故事、立體的故事,而不是虛構的、片面的故事。因此,幫助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故事其意義尤為重要
2.2.2讀懂中國故事的途徑
有學者提出“三深化三持續”,即深化品牌建設,持續發揮品牌影響力;深化產學融合,持續搭建社會實踐基地;深化文化體驗,持續開展實踐活動,促進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落地生根、走深走實,讓國情教育入腦、入心、人行。也有學者提到,要組建大學聯盟與多元共同體,營造講好中國故事的氛圍;堅持項目化、品牌化、平臺化,匯聚合力“講好中國故事”;深化面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專項研究,助推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
接收來華留學生的培養單位應該秉持以培養高質量“知華、友華\"來華留學生為目標,聯動“政、企、行、校”,結合地域優勢與學校辦學特色,注重培養來華留學生感受和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要做到以下4點。
第一,營造講好中國故事的良好學習氛圍。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非常重要,在良好的氛圍熏陶下,學生能耳濡目染地汲取特色文化的滋養。
第二,構建專業化、特色化的師資隊伍。授課教師良好的教學素養以及有意識地文化講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比較思維。因此,需構建一支專業化、特色化的高素質教學師資隊伍,引導留學生主動學習和理解中國故事。
第三,打造精品化的中國國情文化類課程,幫助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故事。需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及教學自標等,打造一批精品化的中國國情文化類課程,開發多媒體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精品化課程理解中國國情文化。
第四,開展更多專項課題研究,培養高層次來華留學人才。相關院校可聯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為來華留學生搭建文化體驗與專項研究平臺,引導與鼓勵更多來華留學生參與或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如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環保實踐發展等項目,通過項目研究實踐,增強學習“滿足感”與“獲得感”,也增加“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可信度與影響力。
2.3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之情
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講好中國故事\"這一重要命題,此后的許多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17。來華留學生群體要\"講好中國故事”,應注重講述的內容、講述的方式及講述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傳遞中華文化背后蘊含的真摯之情。
2.3.1 講述的內容
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好中國故事,關乎文化立場和價值判斷[18]。“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和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來華留學生群體向世人講述的故事應該是真實的故事、發展的故事、有價值的故事。
首先,真實的故事,即真實存在的真人真事,而非惡意揣測和過分編纂的故事。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講述中國故事,客觀地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舉措。最后,要講述有價值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是消除偏見與隔閡,增強理解與共識,共謀和諧與發展。因此,要講述和傳播有價值、有意義的故事。
2.3.2 講述的方式
來華留學生群體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通過書信傳情,有的則是歌以言志。
書信傳情。有的來華留學生通過向國家領導人撰寫書信的方式表達在中國的留學感悟。例如,2020年4月,52名巴基斯坦留學生記述在華學習生活及疫情防控期間受到的關懷,表達投身兩國合作的愿景。習近平總書記回信支持其“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20]。2023年7月,來自18個國家的37名留學生通過實地走訪(如河南蘭考焦裕祿紀念館)深化對中國審計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隨后聯名致信習近平總書記,表達“做增進中國與母國友誼使者\"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鼓勵他們通過審計窗口“讀懂中國\"2。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書信傳情不僅傳達出來華留學生的愛華之情,也為相關院校日后的來華留學生培養給予了更多鼓勵。
歌以言志,指的是來華留學生通過網絡自媒體視頻制作及以音樂藝術創作等方式講述中國故事,表達在中國生活的真實感悟。不少來華留學生開通個人視頻賬號或利用互聯網平臺,介紹其在中國旅游的感受,推薦中國的旅游景點,制作和介紹中國各地美食,推薦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觀、特色文化等。還有的來華留學生則自己填詞作曲,通過音樂抒發留學中國的真摯之情,獲得許多中外網友的關注與點贊。
2.3.3 講述的效果
來華留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分享其在中國的社會生活體驗,不僅是其自身的文化傳播行為,更是中國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實踐[22。首先,“講好中國故事”應立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發展目標。有的來華留學生秉持傳播中國文化之美的理念,在個人社交平臺進行積極正向的宣傳,受到許多關注甚至官方媒體的轉發宣傳。而有些留學生為博流量而忽視所講述的故事內涵,分享的內容過于淺顯,沒有達到良好的講述效果。其次,要針對不同受眾,采用不同的講述方式。根據不同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與信息偏好,構建分層化、差異化的敘事體系。例如:面向東南亞國家受眾,可圍繞中老鐵路、瀾湄合作等案例展開;對于非洲受眾,可講述援非醫生的故事:對于歐美受眾,可利用算法分析目標群體興趣,開發多語種智能推送等。
3 結束語
為達到良好的講述效果,應該引導來華留學生立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發展目標,針對不同受眾,講述具有價值性、代表性、重要性、互動性的故事,傳遞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真情、友情。
來華留學生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講述主體,兼具著“聽講者\"與“講述者\"的雙重身份,對“講好中國故事\"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闡述了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圍繞“了解中國故事一讀懂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三個層面展開,探討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期望能為來華留學生提高其中國文化理解水平、提升其講述中國故事能力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創新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EB/OL].(2023-10-01)[2025-05-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10/01/c_1129890464.htm.
[2]2018 年來華留學統計[EB/0L].(2019-04-12)[2025-05-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3]教育部:已有85個國家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EB/OL].(2024-09-27)[2025-05-01].htps://www.chinaqw.com/hwjy/2024/09-27/384456.shtml.
[4]王堯駿,何青華.知華友華愛華: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建設的三重邏輯[J].教育評論,2025(2):78-87.
[5]王敏,王令瑤.中國故事的傳播中介、傳受偏差與傳聲糾偏:以在華留學生為中介的研究[J].新聞記者,2020(12):56-68.
[6]張紅霄,霍亞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4):81-85.
[7]盧鵬.來華留學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議題方略與實踐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2(2):154-159.
[8]李夢陽.引導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探究:以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6) :196-198.
[9]張佳佳.來華留學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優勢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145-146.
[10]陸顳浩.高校來華留學生德育建構的三維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30-133.
[11]王端,林左天.借力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9):29-31.
[12]李寶貴,李博文.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特點、內容與路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4):14-23.
[13]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中文教育用中國文化和國情教學參考框架[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23.
[14]韓影,王浩州.“兩個結合\"視角下\"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審視和實踐進路[J].長春大學學報,2024,34(2):40-43.
[15]黃劍峰,羅賢宇.多措并舉賦能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J].神州學人,2024(11):48-50.
[16]馬倩美.以講好中國故事助推來華留學生讀懂中國[EB/OL].(2024-01-02)[2025-05-01].https://www.xuexi.cn/local/normalTemplate.html?itemId=18254884787780737814.
[17]王守仁.服務“講好中國故事\"國家需求,培養新時代一流外語人才[J].外語導刊,2024,47(1):46-55,159.
[18]李麗.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路徑[J].人民論壇,2022(7):123-125.
[19]王鶴楠,王睿昕.國際傳播視域下講好中國故事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131-134.
[20]蒙梓,周鈺凡.我們都是“收信人\"[J].神州學人,2020(7):34-37.
[21]習近平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N].中國青年報,2023-07-06(1).
[22]殷思琴,許峰.基于來華留學生講中國故事的傳播內容研究[J].神州學人,2022(4):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