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046-04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5G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n China's Mainstream English-Language Media
CHEN Zhihui,ZHANGWanru,WANGYike,SHI Jiayi,ZHANGXinyi,PEI Jiami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oo18,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is basedoncorpus methodsand systematicallyanalyzes thediscourse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of mainstreamEnglishmediainChina’s5Greporting.Byconstructingakeywordcitationdatabasecenteredaround\"5G\",extractinghighfrequencycolocationsandevaluativevocabulary,weaimtoreveal howmediacanshowcasethestructuraladvantages,application prospects,andcommunicationstrategiesof5Gtechnology.Researchhasfoundthatthemediaextensivelyusespositiveevaluativelanguagetostrengtenheiovationadvantagesandpolicysupportof5G,higlightindustriallayoutandtechnologicalproesand constructacompositenarativestructureinterwovenwithtechnologicalconfidenceanddevelopmentmomentum.Inadditionthemediaemphasizestekeyroleof5Ginpromotingeconomictransfomatioanddigialupgradingthoughdiscousestrategies,ighlight ingitsstrategicvisionandinstitutionaladvantagesitechnologicaldevelopmentprospects.Thisdiscourseconstructionreflctsthe coreroleofmediaidiseminatingtechnologicalvaluesandfuturedevelopmentvisions,providingempiricalevidenceforunderstandingthediscousestrategiesandvaluerientationsinChina’sthologcalcommucationndighlightingChinaskeyoleandn novation driving force in the global digit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Keywords:5G; Mediadiscourse;Discourseconstruction;Critical discouseanalysis;Corpus-based methodology;Sience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以下簡稱\"5G\")成為推動全球數字化進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其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的技術特性,為智慧醫療、智能制造、車聯網等新興產業賦能,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在“數字中國”“網絡強國”“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戰略的推動下,5G作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肩負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中國在5G領域的系統布局與快速推進,彰顯了技術自主和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
在此背景下,媒體作為社會認知建構的核心力量,承擔著傳播科技成果、引導公眾認知和塑造科技價值觀的關鍵角色。通過分析中國主流英文媒體話語的研究,能夠深入理解中國在5G技術報道中所體現的核心價值導向與科技理念,為科技傳播和話語權提升提供重要視角。正如黃曉英與楊躍指出,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渠道,具有傳播范圍廣、時效性強等優勢。媒體通過對技術的積極評價與形象構建,能夠有效推動公眾對科技成果的認同感和信任感,為國家科技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各類學術研究進一步證實了5G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深遠影響。陳建云、楊家珠2等指出,5G通信鏈路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大幅提升了降水預測的準確性;劉紅偉與丁明亮發現,5G技術的運用在智能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中,顯著降低了時延,并提升了數據傳輸速度與精度。這些研究充分體現了5G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5G技術創新中的領導地位。學界在話語研究領域已取得諸多成果。Baker指出,語料庫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結合可更為系統地揭示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Flowerdew則強調,話語分析應關注語篇結構、語境語用與社會認知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技術話語的建構路徑提供了理論支持。在中文語境下,國內研究者亦逐步開展相關探索。丁月運用趨近化理論指出,話語策略在引導受眾科技認知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何雪菲強調,不同國家報道在立場與策略上的差異反映了各自價值體系。
盡管現有研究多關注國際視角下的5G報道態度,較少從中國媒體自身話語系統出發,系統探討其如何構建科技價值與未來愿景。此外,缺乏大規模語料的實證分析,限制了對媒體語言規律的全面理解。因此,本文擬基于自建的中國5G英文媒體語料庫,采用批評話語分析與語料庫語言學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從主題詞、評價體系、語義共現等維度出發,深入剖析中國主流英文媒體如何通過話語構建科技價值觀和發展戰略。旨在揭示技術話語中的文化內涵與發展理念,為強化科技話語能力提供理論參考。
1理論框架: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簡稱CDA)旨在通過分析語言來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1979年,Fowleretal等人在LanguageandControl中提出批評語言學這一概念,揭開了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序幕,CDA至今已有40余年的發展歷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Hardt-Mautner[和Caldas-Coulthardl[]等學者首次嘗試將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應用到CDA研究中。這類應用整合了語料庫數據和話語分析,既能深度挖掘文本信息,又能增強研究客觀性,規避了傳統話語分析中文本數量不足和主觀性強的局限。自21世紀以來,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在國際和國內均蓬勃發展,在政治、媒體、科技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大規模語料庫分析,研究者揭示社會群體對特定話題的態度和看法,揭示社會話語中的權力關系、語義表達和話語結構,深入揭示社會關系本質,為理解社會話語提供新數據和方法。
2 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數據庫,檢索中國主流英文媒體——《人民日報》英文版(People'sDaily)、《中國日報》(ChinaDaily)和《環球時報》(GlobalTimes)發布的有關5G的報道。時間范圍設置為2013-05-13(即三星公司宣布成功開發5G核心技術)至2025-05-13(數據檢索日期),以“5G\"為關鍵詞,共獲得報道2096篇,共806431字符。
研究步驟方面,首先利用AntConc4.2.2提取語料庫中前20位高頻關鍵詞,隨后對關鍵詞進行主題歸類,并開展搭配分析與索引行分析。通過系統的數據挖掘與語言模式識別,本研究深入探究我國主流英文媒體有關5G的話語主題和語義傾向,從而探索5G話語是如何被建構的。
3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自建中國主流英文媒體語料庫,并進行數據預處理,使用停用詞表排除了無關副詞、虛詞和功能詞,以確保提取的關鍵詞準確反映與5G技術相關的核心內容。并設置 plt;0.01 ,提取出了排名前20的主題詞。在5G媒體話語構建中,技術本質和社會行為者是重要主題[3]。因此,本研究提取了語料庫中有關這兩方面的主題詞,見表1。
表1中國語料庫的主題詞及其分類
3.1有關5G技術本質的話語對比分析
在體現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本質的主題詞上,5G和technology是中國媒體中最為核心的關鍵詞,反映了對5G技術作為一種提供更高數據傳輸速率、低延遲和廣泛連接的技術的廣泛認同。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主流英文媒體對5G技術本質的表達,本文提取了與“5G”和\"technology\"相關的高頻搭配詞,跨度設置為-5到 +5 ,以更深人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具體作用和意義(見表2)。
表2中國語料庫中\"5G\"和\"technology\"排名前10的高頻搭配詞
在“5G”搭配詞中,network、base、stations、con-struction等詞高頻出現,勾勒出中國5G基礎設施大規模、系統化、全國性推進特征,體現了超前部署與高效執行的協同能力。此外,搭配詞million,則突出了5G用戶數量的迅速增長,側面印證了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普及中的組織動員力與資源整合力。搭配詞 technology、development、commercial 高頻出現,反映出媒體在構建5G話語時對技術研發與商業落地全過程的關注。這種完整鏈條的呈現,展現了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與系統推進能力。搭配詞first與world的高頻出現,則體現了媒體對我國技術成就的高度認可與信心表達,彰顯出科技自立自強背后的文化自信與戰略定力。
在節點詞\"technology\"的搭配中,高頻搭配詞in-formation、industry、ministry、communications 共 同描繪了一個多方協同、高效聯動的技術發展格局。頻繁出現的管理與政策相關詞語,揭示了在5G推進中以政策統籌、資源配置與標準制定為核心的運行機制。這一模式有效促進了技術路徑的統一協調,顯著提升了建設效率與成果轉化水平,體現出制度優勢下的治理能力與創新導向。superfast和faster等詞凸顯了5G在通信技術領域的高速特性,強化其作為變革性力量的核心競爭力。媒體在報道中通過高頻搭配詞application、network、telecom突出其在智慧城市、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呈現出技術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這種強調“可用性”與“服務性\"的話語策略,體現出重實踐、重民生的價值導向,推動技術真正融入生活,釋放發展活力。
整體來看,中國主流英文媒體在構建5G技術話語時突出科技創新與應用融合,傳遞出技術發展背后的治理邏輯與協同效能。這一發展路徑兼顧效率與可持續性,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與引領性。以5G為核心的系統性推進經驗,為未來技術治理與社會變革提供了重要參考,體現出高度的創新能力、戰略遠見與責任意識。
3.2 有關5G的社會行為者
為了更具體地展現中國在5G發展中關鍵社會行為者的角色,本研究選取了中國語料庫中代表性最強的\"China\"\"Chinese\"和\"Huawei\"三個主題詞作為節點詞進行深入分析,搭配詞跨距設為-5到 +5 提取其在語料庫中排名前10的高頻搭配詞,具體見表3。
表3兩個語料庫中\"China\"Chinese\"和Huawei\"排名前10的高頻搭配詞
在“China\"和“Chinese”節點詞的搭配詞中,高頻詞如mobile、telecom、Unicom等清晰展現了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5G布局中的中堅地位。憑借廣覆蓋、高效率與持續創新,這些企業推動了5G網絡的快速擴展與深入應用。搭配詞companies、firms、market與giant則展現出活躍的產業生態與強勁的市場驅動力,為技術普及與數字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Huawei\"節點詞中,搭配詞如 technology、equi-pment、ITD和ZTE等表明華為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代表,在核心技術研發與設備制造中的關鍵地位。以高效解決方案和綠色技術為依托,推動了5G的商業化落地與生態構建。整體來看,依托堅實的產業鏈與強大的創新能力,我國在5G領域實現了高質量推進,體現出協同創新、技術自立與務實導向下的發展模式。
3.35G話題評價性詞匯分析
為進一步明晰中國主流英文媒體對中國第五代無線通信技術話語建構內涵,本文對主題詞\"5G\"索引行中的評價性詞匯進行語義分析,結果顯示其中積極詞匯占比高達 87.5% 。這表明,5G作為科技驅動的重要象征,被廣泛賦予技術引擎與變革工具的價值認知。媒體頻繁使用\"領先\"“創新\"“高效\"等詞匯,強調其在速度、智能化和覆蓋層面的突出優勢,同時凸顯出政策支持、產業協同與研發成果在推進5G落地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整體來看,積極評價的語言構建強化了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內在關聯,傳遞出高度一致的系統認同與發展信心。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主流英文媒體在5G話語建構中呈現出高度統一的價值導向與技術自信。通過強調5G在技術突破、產業升級與社會賦能等多維度的作用,報道形成了一種融合戰略意識與創新邏輯的話語框架。分析表明,這一話語體系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凸顯出基礎設施規模化、商業化成果轉化及前瞻政策聯動所構建的系統優勢。隨著5G應用不斷拓展,未來將在持續演進中推動行業融合與社會轉型,為數字經濟注入強勁動能。這一過程亦將進一步體現出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發展路徑與制度韌性,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演進奠定堅實基礎,以堅韌不拔的姿態引領全球科技創新浪潮,書寫屬于自己的時代篇章。
參考文獻
[1]黃曉英,楊躍.基于網絡語料庫WebCorp 的話語歷史分析 [J].外語電化教學,2012(5):31-35.
[2]陳建云,楊家珠,林甲祥,等.基于大數據5G通信鏈路的 福州地區高分辨率降水模型[J].中國農業氣象,2025,46 (2):157-168.
[3]劉紅偉,丁明亮.5G技術在智能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系統 中的創新應用[J].專用汽車,2025(2):48-51.
[4] BAKER P,GABRIELATOS C,KHOSRAVINIK M,et al.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Discourseamp; Society,2008,19(3):273-306.
[5] FLOWERDEW L.Corpus -based discourse analysis[M]//GEE J P,HANDFORD M.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2012:174-187.
[6]丁月.批評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話語合法化策略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
[7]何雪菲.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的華為 5G 新聞[D].上海:上 海外國語大學,2021.
[8] WODAK R,MEYER 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theory and methodology [M]//WO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2:1-33.
[9] FOWLER R,HODGE B,KRESS G,et al.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mp; Kegan Paul,1979.
[10]廖益清.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從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 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6):1-6.
[11]HARDT -MAUTNER G.Only conne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D].Lancaster University, 1995.
[12]CALDAS-COULTHARD C R,COULTHARD M,et al.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 Routledge,1996.
[13]PEI J,CHENG L.Representations of 5G in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press: A corpus -assist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Humanities amp;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2024,11 (400)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