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88-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phold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WAN Rui
(Hefei TechnologyCollege,Hefei Anhui,238OOO,China)
Abstract:Thepreservationandinovationofexcelent 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sthecorepropositionofculturalinheritance 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startsfromthelawofculturalgeneinheritane,analyzestheendogenousdrivingforceofupholding integrityandiovatiointecontinu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andrevealsthepracticaldiicultisfacedbytemodetrasfor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suchasteruptureofinheritancemehansmsandthelagofdiseminationcariers.Byconstructingaytematiciheritancesystem,inovatingculturalexpresionmethds,strengthningregionalcolboativelinage,andiproving vationevaluationstandards,weaimtoexplorepracticalmchanismsforthecreativetransfo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ulture.Theresearchprovidesatheoreticalframeworkforsolvingthechalengesofmoder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andcontributestotheconstructionofaculturalinheritanceandinnovation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Practicehas proventhatthroughinovativetransformationofexce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tcanfurtherpromotethepromotion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and maintain its vigorous vitali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novation;Cultural genes;Inheritance mechanism;Moder expresion;Coordinateddevelopment;Excelen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立足守正創新視域,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創新發展路徑。
研究背景在于傳統文化面臨現代轉型的挑戰,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其意義在于通過守正創新,既保持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本文主要內容涵蓋守正創新的內生動力、現代轉化的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構建。研究結論表明,通過系統化傳承、創新表達、區域協同及評價標準健全等路徑,可有效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本研究創新點在于構建了涵蓋多方面的完整框架,強調創新實踐的邊界把控,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為基層文化部門提供可操作方案,助力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內生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內生動力根植于文化基因的穩定與調適雙重屬性。文化基因通過符號體系、價值理念的世代傳遞形成穩定性,而社會實踐的變遷則要求其具備調適性特征,這種張力構成了守正創新的原始驅動力。首先,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承邏輯決定了守正的必然性,如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等思想精髓,在維護文化主體性層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化機制彰顯了創新的必要性;傳統節慶儀式通過數字化重構煥發新生機的實踐,進一步表明創新是文化存續的必由之路。
文化主體性的堅守需要建立在動態發展基礎之上。正如參天古樹的生長,既依賴根系穩固又需要枝葉更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既要維系核心價值體系的延續性,更要適應現代社會的表達需求。進一步而言,價值認同的現代轉化呈現雙向互動特征,當傳統孝道文化融入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時,其內涵是否在服務創新中實現了創造性轉化?這種設問揭示出守正創新需要把握價值內核與形式更新的平衡點。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在實踐維度形成有機融合,傳統手工藝通過設計創新打開市場的同時,其核心制作技藝的完整傳承即為明證。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現實困境
2.1 傳承機制的系統性缺失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系統性缺失主要體現在主體結構與傳播路徑雙重維度。一方面,家庭代際傳遞呈現持續弱化趨勢,核心技藝傳承呈現老齡化特征,年輕群體參與度不足導致技藝存續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學校教育體系的文化傳承存在銜接斷層,基礎教育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碎片化,且高等教育專業培養與地方文化資源結合度不足,形成知識傳授與實踐應用的脫節。這類結構性失衡導致文化記憶的活態傳承受阻,部分傳統節慶儀式逐漸演變為表演性符號。
正是由于傳承鏈條的多環節斷裂,文化基因的完整性正遭受系統性威脅。傳統手工藝面臨技術斷代風險,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傳承人匱乏加速流失。更嚴重的是,文化認知的淺表化傾向日益明顯,年輕群體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停留在符號層面,難以形成深層次價值認同。這種狀況若持續發展,將導致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現代表達產生根本性割裂。
2.2傳播載體的時代適配不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的時代適配性缺失主要體現在符號轉化與敘事創新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傳統符號系統的現代轉譯存在明顯滯后,部分文化意象仍沿用農耕時代的表達范式,與當代受眾的認知結構形成錯位。另一方面,敘事方式的創新動能不足,線性傳承模式難以適應碎片化傳播需求,導致文化精神內核在傳播過程中產生耗散。這種載體與時代語境的脫節,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陷入“博物館式”傳承的窠白。
當傳播載體無法有效觸達現代受眾時,文化價值的傳遞效率必然大打折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數字化浪潮中出現意義稀釋現象,部分經典文本的現代詮釋偏離原初價值導向。需要警惕的是,年輕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趨向表面化,難以形成深層次的文化認同。這種傳播效能的衰減,正在加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體系的結構性疏離。
2.3 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缺失
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缺失表現為開發模式與聯動機制的雙重局限4。一方面,區域文化資源開發呈現碎片化特征,相鄰地域各自打造獨立文化品牌,導致主題重復與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跨區域協作平臺建設滯后,文化要素流動受阻,難以形成優勢互補的集群效應。這種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往往使得傳統村落保護與非遺開發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怪圈。
面對這樣的發展困局,文化生態的整體性正在遭受不可逆的損傷。地域文化特色的差異化價值被削弱,一些民間藝術在標準化改造中喪失原生魅力。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文化資源的割裂開發割斷了歷史文脈的連續性,區域文化認同的建構面臨根基動搖的風險。這種系統性損耗正在降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效能
2.4創新實踐的邊界把控失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實踐的邊界把控失范集中體現在商業開發與價值維護的失衡。一方面,過度商業化導致文化符號的異化,部分傳統技藝在產業化過程中喪失工藝精髓,演變為流水線產品。另一方面,創新實踐的價值導向存在偏差,核心文化內涵讓位于市場效益考量,造成傳統節日文化被過度娛樂化改造。這種失衡狀態如果持續發展,將危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體價值。
當創新失去文化根脈的滋養時,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必然面臨挑戰。傳統手工藝的符號化開發割裂了技藝承載的工匠精神,年輕群體對文化本真的認知產生偏差。更值得關注的是,急功近利的創新模式加劇文化資源損耗,部分非遺項目在過度開發后喪失了修復能力。這種創新失范正在消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深層價值。
3守正創新導向的實踐路徑構建
3.1構建系統化傳承體系,夯實文化根基
構建系統化傳承體系需要建立多維立體的文化生態網絡,重點解決傳承主體分散與機制斷裂的突出問題。家庭作為文化基因傳遞的原始載體,應當發揮代際傳承的基礎作用。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家庭傳統文化傳承指導手冊,明確傳統節日習俗、家風家訓的傳承規范,通過親子文化實踐項目強化代際互動。學校作為知識傳播主陣地,需構建貫通各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基礎教育階段側重文化認知培養,高等教育階段加強文化創新實踐,形成遞進式培養鏈條。社區管理機構可依托文化站設立非遺工坊,定期開展傳統技藝傳習活動,使文化傳承融人日常生活場景。
完善傳承人培養機制需實施分類施策的培養策略。文旅部門應當建立傳承人分級認證制度,根據技藝水平與文化貢獻度設定差異化扶持政策。職業院校可開設傳統工藝特色專業,采用“師徒制 + 模塊化\"教學模式,既保留口傳心授的精髓又融人現代教育理念。對于瀕危技藝傳承,文化保護機構應實施搶救性記錄工程,運用影像技術完整保存工藝流程,同時設立專項基金鼓勵青年學徒參與。傳承人自身也需要突破封閉傳承模式,積極參與文化創意設計,在創新實踐中拓展技藝應用場景。這種立體化培養體系如同文化基因的培育溫室,為傳統文化延續提供持續動力。
3.2 創新表達方式,增強文化感染力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達方式需要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現代傳播體系,重點解決文化符號轉化與接受效能的現實矛盾。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牽頭建立傳統元素現代轉化標準體系,組織專家團隊對核心文化符號進行視覺化解碼,制定符合現代審美的轉化指南。地方文化館可設立傳統元素創新實驗室,聯合設計師開展文化符號提煉工程,將傳統紋樣、建筑形制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教育機構在藝術類課程中增加傳統美學模塊,通過對比教學法解析傳統元素現代應用案例,培養學生的轉化創新能力。這種系統化轉化機制如同文化基因的翻譯器,能夠有效彌合傳統與現代的認知鴻溝。
重構文化敘事模式需實施分眾化傳播策略。媒體機構應當建立傳統文化故事素材庫,按照不同受眾群體的認知特點進行分類加工。針對青少年群體開發動漫敘事產品,將歷史典故轉化為角色成長故事;面向國際受眾制作文化探源紀錄片,采用人類學視角闡釋文化價值。公共文化場所可設置交互式敘事裝置,通過場景還原與角色扮演,增強大眾參與感。筆者認為,敘事創新的關鍵在于找到傳統精神與當代價值的共鳴點,這需要建立持續的內容研發機制。
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協同效應。文旅部門應當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示范區,在歷史街區復原生活場景,配置傳統手作工坊與非遺展演空間。博物館可開發夜間沉浸劇場,通過光影技術再現歷史事件,讓觀眾穿越時空感知文化脈絡。商業綜合體可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專區,定期舉辦節氣主題市集與民俗快閃活動。這種立體化體驗網絡如同文化傳播的“毛細血管”,能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輸送到現代生活的各個層面。
3.3強化區域協同聯動,釋放整合效能
強化區域文化協同聯動需要構建多層次合作框架,重點破解資源分散與同質化發展的現實困境7省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牽頭建立跨區域協調委員會,制定統一的文化資源開發規劃,明確各區域文化定位與發展邊界。發改部門可將文化協同納入區域發展規劃,設立專項引導資金支持跨區域合作項目。地方政府需建立文化資源登記備案制度,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可視化,為統籌開發奠定基礎。這種機制建設如同交響樂團的指揮體系,能夠協調各區域奏響和諧發展樂章。
設計主題文化廊道需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文旅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團隊進行文化基因解碼,根據地域特色劃分茶馬古道、運河文化等主題板塊。交通部門配套建設文化景觀道路,在沿線設置文化驛站與體驗節點。文化企業可開發廊道主題旅游產品,串聯不同區域的非遺體驗項目。筆者認為,廊道建設的精髓在于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形成規模效應,這需要建立嚴格的文化保護性開發標準。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需創新要素流動機制。金融機構開發文化資產質押融資產品,解決中小文化企業資金瓶頸。人才部門實施文化人才共享計劃,建立跨區域專家庫與工匠流動站。這種要素流通體系能夠激活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形成“ 1+1>2 的協同效應。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是確保協同持續的關鍵。財政部門應當制定跨區域稅收分成辦法,按文化項目收益比例分配地方稅收。審計部門建立文化合作項目績效評估體系,將評估結果與政策支持掛鉤。司法機構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服務,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只有構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共同體,才能激發區域協同的內生動力[。
3.4健全創新評價標準,守護文化本真
健全文化創新評價標準體系需要構建多維度的價值守護機制,重點解決創新實踐中的文化失真風險。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牽頭成立文化創新倫理審查委員會,由非遺傳承人、文化學者、倫理專家組成聯合評審組,制定涵蓋價值導向、技藝完整性的審查標準。審查流程需設置初審、公示、終審三級程序,重點評估創新項目對文化本真的影響程度。地方政府可建立文化創新負面清單,明確禁止過度商業化改造的傳統文化類型,如將祭祀儀式改為娛樂表演等行為。這種制度設計如同文化創新的指南針,為實踐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制定核心價值要素保護清單需實施精細化管理工作[0。專家團隊應當開展傳統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按照“核心價值一表現形式一傳承載體”三個維度建立分級保護體系。教育部門將保護清單納入文化課程大綱,通過案例教學強化價值認知。文化企業開發創新產品時,需對照清單進行合規性自查,確保傳統技藝精髓不被篡改。筆者認為,清單管理的關鍵在于動態調整機制,這就需要建立每年度的專家論證制度。
完善創新效果評估機制需要構建多方參與的監督體系。文化行業協會應當制定量化評估指標,從文化傳承度、社會接受度、市場適應性三個層面設置評估參數。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發布文化創新指數報告,建立紅黑名單公示制度。公眾監督渠道需設置文化創新專項反饋平臺,收集社會各界的改進建議。這種立體化評估網絡能夠形成創新實踐的全流程監管。
建立創新糾偏機制是保障標準落實的重要環節。文化執法部門應當配備專業文化督導員,對違規創新項自實施分級處罰措施。司法系統完善文化創新相關法律條款,明確文化侵權的界定標準與追責辦法。媒體機構開設文化監督專欄,通過輿論監督促進標準執行。只有形成制度約束與社會監督的合力,才能真正守護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5構建傳統文化基因庫,推動與教育體系的融合
數字技術取得突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播開辟了新路徑。一方面,要建立全息化的文化遺產數據庫,運用三維掃描和區塊鏈存證等技術對文物、古籍及非遺技藝等,進行高精度數字采集與永久保存,形成可溯源、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庫,如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化復原壁畫,實現洞窟“永不褪色”與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能夠打造沉浸式文化場景,如故宮推出的“數字文物展”,讓觀眾可穿越時空“觸摸”文物細節,甚至參與古代禮儀的虛擬演繹。因此,需要進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文化內容的智能生成與個性化推送,如基于用戶興趣的“數字非遺工坊\"體驗,能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動態交互形式融入現代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要突破學科邊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開發跨學科課程,如將《論語》思想融入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甲骨文演化來講解漢字思維方面的知識,借助“少年傳承中華美德”系列活動達成實踐育人自標;在高等教育階段,可以設立“中華文化創新設計\"專業,以此培養既通曉典籍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需要推動社會教育創新發展,如博物館與社區共建“傳統文化實驗室”,開展節氣農耕、古法造紙等體驗式學習活動;更為關鍵的是,需要建立全民文化素養評估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納入國民教育質量監測范圍,并通過媒體平臺推出“每日一典”“非遺微課堂\"等常態化內容,從而形成文化基因的代際傳承機制。
3.6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升級,加強國際傳播創新
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實現從“文化符號復制\"到“價值深度挖掘\"的轉變升級。在該過程中,可以建立“傳統文化IP銀行”,對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傳統工藝等進行系統化開發利用,如以《山海經》為藍本打造元宇宙游戲,讓玩家在虛實交織的設計中理解上古宇宙觀;可以推動“文化 + 科技\"跨界融合,如利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水墨動畫,并通過NFT(非同質化通證)技術發行數字文物藏品。產業價值鏈重構時,需要關注衍生品開發。例如:可以將宋瓷美學應用于智能家居設計,讓汝窯天青色成為現代生活空間審美底色;另外,可以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倫理委員會,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本真的消解,確保創新始終根植于價值傳承的土壤。
中華文化想要實現“走出去”的目標,則需要進行從“器物輸出\"到“價值共鳴\"的轉變。例如:可以構建“漢字 + 非遺\"的融合傳播模式,將書法筆意和太極招式結合設計國際體適能課程,讓海外學習者在身體實踐里感悟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實現精準傳播,如開發多語種“中國典籍AI導師”,根據學習者背景定制《論語》《道德經》的現代闡釋內容。在國際傳播載體方面,可以打造“數字絲綢之路\"平臺,聯合“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建設文化遺產數字走廊,通過虛擬展廳、在線工坊等形式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更深遠的自標是培育“中華文化闡釋者\"群體,支持漢學家與海外華裔青年開展“本土化”文化研究,從而使得中國故事以多元敘事方式進人世界話語體系。
4結束語
本研究揭示了守正創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證實了文化基因的穩定與調適特性是創新實踐的理論基礎。相比既有研究側重單一維度分析的局限,構建了涵蓋傳承機制、傳播載體、區域協同、創新評價的完整框架,在理論體系建構方面取得突破。實踐層面提出“三位一體\"傳承網絡、文化廊道建設等方案,為基層文化部門提供可直接操作的實施路徑。與同類研究相比,更強調創新實踐的邊界把控與評價標準,在文化本真性維護方面形成特色。但本研究對少數民族文化特殊性關注不足,未來可結合地域文化特征深化差異化發展研究。建議后續研究加強國際傳播維度探討,在文明交流互鑒視角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理論。
參考文獻
[1]王慧敏.守正創新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路徑淺析[J]社會科學前沿,2024,13(5):777-782.
[2]宋才發.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4(1):15-22.
[3]梁朗.“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24(23):100-102.
[4]范若冰,趙伊琳,于曉雪,等.守正與創新:遼寧農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路徑研究[J]文淵(高中版),2023(7):305-307.
[5]林丹.“兩創\"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與多維展望[J].文化軟實力,2024,9(4):33-41.
[6]丁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價值意蘊和現實進路[J].新絲路(下旬),2023(1):110-112.
[7]焦鈺雅.“互聯網 + ”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3,36(6):167-169.
[8]鄧江慧,陳智.守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的根基與動力[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5):11-14.
[9]齊琪,蔡文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實現機制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5,44(4):149-154.
[10]胡精偉,何潔宜.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研究[J].江南論壇,2025(4):66-71.
[11]朱曉菲,王渙然.守正創新視域下中國紅色經典鋼琴作品創新發展研究[J].藝術教育,2024(11):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