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450(2025)04-0011-08
所謂話語敘事,是指以語言為載體抑或是媒介遵循一定的方案再現發生在特定時空限度中的事件,其目的在于引導受眾形成敘事者預期的議題認知框架。從話語敘事視角闡釋、分析習近平文化思想,可以為探究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博大精深、系統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提供一定參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這一思想的理論精髓與核心要義,有利于深化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有益于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實際工作中的有效傳播與落實。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生成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及修辭表達為邏輯遵循,以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文化建設的認識、思考與話語實踐為依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精華,呼應“兩個大局\"話語塑造的時代之需。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的生成有其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歷史文化底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傳統與當代的貫通。
(一)汲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思想智慧
從理論溯源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既延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核心要義,又在文化使命論方面實現了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堅持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有關文化發展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文化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根據生產方式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視角出發,人類文明演進呈現出規律性的社會形態更替,具體表現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性過渡,并最終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性跨越[1]。這一理論建構不僅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更為理解人類文明進程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框架。而對于如何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形態變遷,馬克思指出,“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21591,并進一步指出,“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是無產階級在革命和建設中至關重要的\"[3]301。也就是說,要充分認識作為物質生產方式觀念形態反映的文化實踐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作用,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維護無產階級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4]42-43。這就要求繼續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全面領導,堅定政治立場,保證新時代文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彰顯了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話語的繼承與弘揚。
另一方面,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使命理論。從文化所承載的價值期待角度看,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51492從文化對階級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角度看,列寧提出了“文化革命”[6]774概念,用以表明文化發展“不僅是對舊有文化體系的根本性超越,更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類自由解放的必由之路\"[7]。正是基于文化對于國家、民族、人的自由解放的核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論述。所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成于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拓展深化之中,在回應時代訴求與人民意愿基礎上,為人類通向真正的自由與全面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使命理論的真理力量。
(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精華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與話語表達。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歷來講“家國敘事”,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8]304中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與家國情懷已經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中有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44的話語闡釋中。又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素有\"美美與共\"[9]248“協和萬邦\"[10]35的話語表達,其文明多元、各有特色的思想也深刻地映射于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中關于“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11]228的表述之中。
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也常常體現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話語敘事中。在論證文化主體性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乃至整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直接引用了《淮南子》中的名言,指出“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12114。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它始終堅守自身的文化根基。這種“根的意識”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與精神內核,又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在對當代文化建設問題的回應中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蘊,實現了傳統與當代的貫通
(三)賽續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建設的話語探索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延續了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來有關文化建設的話語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時期都提出過有關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毛澤東提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13]708-709新民主主義文化論述,又進一步提出文化發展的“雙百\"方針。在隨后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與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14]137“二為\"[15]42方向等有益于文化發展的文化建設話語,并進一步強調“我們黨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16]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根本路徑,確保了正確方向,并就文化工作提出“要用時代的要求來審視宣傳思想工作,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宣傳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宣傳思想工作\"[17]
上述文化建設層面的話語探索,均被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予以承繼并發揚光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8]11\"兩創\"[19]說等有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定位、文化特性與發展方式的話語表達。
(四)呼應“兩個大局”話語塑造的時代之需
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不僅對內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承擔著凝聚共識、增強文化自信的使命,并且對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云激蕩中展現出積極促進世界文明交流、致力打破文明隔閡的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一方面,民族復興亟須與之相契合的文化強國建設話語作為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民族復興的根本路徑,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其中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戰略意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不僅包含“富強、民主、和諧、美麗\"[20]10,更將“文明\"確立為核心價值追求。概而言之,文化工作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部署、任務要求、具體落實等多個維度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布局展開敘述,提出要注重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效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等,為推進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
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意識形態工作呼喚更強有力的意識形態話語塑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改變了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東升西降\"的格局初步形成。然而,從話語權角度看,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輿論場上“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21124的局面依舊存在,加之西方針對中國的意識形態輸出愈演愈烈,中國亟須形成富有引領力、號召力與說服力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不斷提升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效能。作為意識形態核心根基的文化,成為這一時期必須予以重點關注與加強建設的關鍵領域。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駁斥意識形態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并在外事會議、外交論壇等多個場合引經據典詮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文化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正是在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這一現實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為打造具有強大向心力和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增添了動力。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表征
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在歷時與共時相糅合的時空敘事中,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與多元文明的現代語境;在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價值敘事中,確保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與人民主體地位;在使命與任務相銜接的內容敘事中,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與實踐路徑;在自信與自新相貫通的方法敘事中,展現出文化自信與創新發展的辯證統一。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敘事框架,為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新時代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
(一)歷時與共時: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空敘事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糅合的時空話語敘事,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世界意義。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在西方現代文明沖擊下屢次嘗試現代化轉型卻并未成功。文化領域的“古今中西\"之爭始終存在。直至中國共產黨成立,才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開辟了一條既非固守傳統、亦非全盤西化的文化發展道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角度,為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提供了新思路,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世界意義。
從歷時性話語敘事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了“第二個結合”的話語創造,為正確處理\"古今\"關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引。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22]。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以其真理性的光輝,激活了根植于中華文明中的現代性基因,促使這一古老文明在當代呈現出嶄新的形態;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力,從而使得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中華文化的現代表達,更凝聚為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這“兩個結合”從傳統與當代兩個維度,科學闡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內在機理,實現了中華文化\"古\"與“今\"的內在貫通,成功破解“古今\"之爭。
從共時性話語敘事角度看,在對待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態度上,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提出“文明交流互鑒”話語敘事。世界歷史已經證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文明范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23195。并接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倡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話語創新概念,豐富了“文明交流互鑒\"話語體系,以寬廣的世界眼光,進一步維護了世界不同文明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向世界展現了不同于西方文明模式的新圖景,實現了對“文明一元論”的話語敘事的超越,破解了“中西之爭”。
(二)黨性與人民性: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敘事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價值話語敘事,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實現了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與反映人民心聲、體現人民意愿、引領人民實踐的高度統一。一方面,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24]154。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黨性原則深深植根于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中。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確保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始終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傳播黨的聲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安全。
另一方面,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4]45。這就意味著,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跳出資本邏輯的窠白,始終將人民需求作為價值坐標和精神指引。人民群眾既是精神財富的創造主體,又是文化產品的直接生產者,他們的創造性實踐構筑了精神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最終要落實到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領域的根本利益上。由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從話語敘事角度,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
(三)使命與任務: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容敘事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使命與任務相銜接的內容話語敘事,概括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與路徑。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總要以回答時代所提出的相關課題為要旨,以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為遵循。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其目標與使命不僅在于回應當代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時代性課題,更在于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為實現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從而延續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領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足新起點持續推進文化繁榮,致力于建設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2]。這一重要指示,旗幟鮮明地指出了文化建設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的根本方向,其中“推動文化繁榮\"是針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領域的基本任務要求,而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則是將文化建設置于整個“強國復興\"戰略宏圖中的重要使命安排,從根本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性問題。明確的方向需要清晰的路徑方能達成,因此在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中,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任務敘事與其使命敘事是一脈相承、順勢接續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任務話語敘事集中體現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和2023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有關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以及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所提出的\"七個著力\"等要求中。
概括起來,這些要求又可細分為“文化內核\"與“文化載體\"兩個層面。從“文化內核\"維度看,其范圍可以涵蓋國家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民族意識、人類價值[25等諸多精神層面的內容,而關于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有深入分析與闡釋。關于國家意識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6]14,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4]43,這是從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視角出發,立足于增強社會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核心目標,明確了文化建設中旗幟與道路的根本性問題;關于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27],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8],這是從民族安身立命的價值皈依高度,闡明了文化建設的引領方向;關于民族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是從民族觀視角明確了文化建設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的作用與任務;關于人類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這就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充分詮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使命追求。從“文化載體\"維度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9]42,這是從傳播正能量與弘揚主旋律的戰略高度,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在承載與傳遞核心價值觀中的關鍵作用。從非物質層面載體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30],為此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就從鞏固文化主體性維度論證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在新時代文化領域責無旁貸的使命任務。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31143,指明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將互聯網這一重要文化載體建設好,堅持黨管媒體,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構建良好網絡秩序。
(四)自信與自新: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敘事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自信與自新相貫通的方法話語敘事,闡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與發展路徑。“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32保持、鞏固文化主體性是任何文化謀求長遠、賡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總結自身領導中國文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更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根本遵循。而如何實現“鞏固文化主體性\"這一重要目標,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彰顯兩點核心要義,一是堅定文化自信,二是堅持文化自新。
從堅定文化自信視角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2]。這些話語道出了文化自信對于民族發展振興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表明了文化何以自信的原因所在。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根基與源頭的新時代文化,成功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并將繼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大特征\"之一,指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這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可以平視世界、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氣。
從堅持文化自新視角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建設一要“開放包容”,二要“守正創新”。其中,“開放包容”是態度,是從擁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角度對文化“自新\"的詮釋。融通中外、博采眾長是中華文明融于血脈中的民族自覺,而“胸懷天下\"\"立己達人\"是中國共產黨人長久以來的境界格局,“堅持開放包容”由此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11150這一重要論述以宏偉的世界視野,從態度與行動兩個層面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創新問題提供了重要指導;而“守正創新\"是根本方法,從“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33角度為文化“自新\"提供方法論指引。因為無論如何,“交流互鑒\"并不是為了“自我否定”,“開放包容”也不是要“言必稱希臘\"[341797,不能完全依靠“向外求”,依賴其他文明的價值觀念、精神特質、意識形態來形塑、構建中華文明未來發展路徑,而是要“內外兼修”,實現本民族文化基于歷史傳統、社會實踐的“版本更新”。這也正是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守正創新”觀點的依據所在。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敘事風格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話語敘事風格上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既系統全面,又直抵人心;既以嚴密的邏輯體系闡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又通過鮮活的歷史案例和現實故事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增強了話語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體現出邏輯嚴謹、實事求是,史論結合、生動鮮活的話語敘事風格。
(一)邏輯嚴謹、實事求是
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既邏輯嚴謹,又實事求是。邏輯嚴謹體現在其話語敘事體系的系統性和內在一致性,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確保了話語內容的科學性和說服力。實事求是則體現在立足中國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回應時代需求,既尊重歷史規律,又注重現實可行性。從邏輯嚴謹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35]8的重大問題,并就“為什么堅持”“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展開敘述。從“為什么堅持\"來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3;從\"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來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包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論\"和“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方向論”,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的學理性、針對性與整體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話語敘事上既彰顯了理論的真理之光,也自有其實踐品格,以總體性視角書寫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藍圖與新篇章,富有邏輯。從實事求是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敢于直面真問題、回應真問題,一針見血、直擊要害。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針對文藝創作過程中存在的缺乏正確價值導向、浮躁功利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26]99,并進一步強調文化事業發展不能偏離“為什么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戒驕戒躁,充分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實事求是的話語風格。
(二)史論結合、生動鮮活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話語敘事風格上看十分具有藝術性。一是注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例如,在詮釋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提出“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37]。通過歷史上真實案例,力證黨管媒體、黨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必要性。在論證\"核心價值觀\"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舉出了傳統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例子,強調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26]53,這一思想成為傳統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而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倡導人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形成了一套以個人本位主義為基礎的價值體系,對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26]53。這就從歷史經驗視角解釋了即便社會制度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繁榮有序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是善用修辭與俚語,話語風格既生動鮮活,又氣勢恢宏。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善用比喻、借代、對偶等修辭手法,使思想之偉力能夠更加深入人心。比喻和借代等修辭方法將宏大敘事融入敘事對象日常生活所見所感,能夠迅速拉近敘事者與敘事對象之間的距離,從而“由小見大”,闡釋深刻的道理。例如,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將意識形態斗爭比喻成沒有硝煙的戰場與沒有槍炮的較量,深刻揭示意識形態斗爭的激烈程度及牢牢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在提出弘揚“紅船精神\"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26]27。用紅船借指“紅船精神”,以紅船的世紀航程借指偉大建黨精神的代代流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可貴及務必傳承下去的堅定決心。對偶一類修辭手法能夠以恢宏的氣勢迅速激發敘事對象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由情入理”,增強表現力,增進敘事對象對所敘事件主題的情感認同。例如,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強調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時,提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22],前后兩個半句對仗工整,語義上層層遞進,整體讀來朗朗上口、催人奮進,充分展示了話語敘事的魅力與情感滲透力。俚語的巧妙運用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敘事的特色之一。俚語直白簡練、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受眾迅速理解宏大的敘事主題。例如,在陳述“交流互鑒\"對于文明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26]64。在論證文明多姿多彩的價值所在時,又進一步強調“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6]63,以最低的理解成本,講清楚了“文明交流互鑒論\"的依據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偉光.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6):4-1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岳奎,陳彤彤.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J].蘭州學刊,2024(11):5-14.
[8]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0]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劉安.淮南子[M].陳廣忠,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宣傳思想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強大輿論力量[N].人民日報,2003-12-08(1).
[18]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19]《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25-04-16(2).
[2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7.
[2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5」鐘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與時代價值[J].人民論壇,2024(4):36-39.
[26]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2).
[28]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1(2).
[2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3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3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3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6]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37]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05(2).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Discourse Narrative: Gener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Style Zhao Chenxu
(College of Marxism,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series of original ideological viewpoints and theoretical assertions around the major proposition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gradualy establishing a discourse narrative system that is rich inconnotation,logicaly rigorous andunique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discourse narrativeof XiJinping'scultural thoughthasasolidtheoreticalandpractical foundation.Itabsorbs theideological essence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is rooted in the shap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discours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forthe shaping of the discourse of the“two major situations\". It embodies the spatio-temporal discourse narrative that blends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lements, the value discourse narrative that unifies Party spirit and people's nature,the content discourse narrative that connects mission and task,and the methodological discourse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that integrates confidence and self-renewal,highlighting a discourse narrative style thatislogicallrigorous,realistic,combines historyand the ory, and is vivid and lively.
Key Word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discourse narrative;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discours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