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047-04
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新觀點新部署,激活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文化育人的新動能,是落實“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重要舉措。在青年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教學實踐中,系統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體系,有助于激發學生擔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在強國建設新征程中展現青年風貌。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在黨領導文化建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分析其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必要性
1.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應然之舉“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2]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也要學習這一思想并轉化為實踐動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總結了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發展規律和實踐經驗,具有鮮明的理論特征,在歷史維度上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在現實維度上是對當前思想文化領域新形勢的正確指引;在時代維度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吸收與創新。
2.引導青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之需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指向。發揮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要引導青年學生在歷史的保護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體現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的有機統一;在文化理論的自主建構中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學習并轉化中華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彰顯文化自信,以系統觀念和開放態度構建文化共同體;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中有效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入腦入心。
3.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之要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要擔任起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引導大學生全面深入學習中華文明的歷史,這樣才能使中華文化在傳承創新中得到發展,還要堅持“兩個結合”。“兩個結合\"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載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可行性
1.時代價值與教學需要契合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具有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落實個人行為規范的雙重作用,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也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既拓展思政課的深度和廣度,又堅定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信仰,實現思政課育新人和興文化價值理念的有機統一。
2.育人理念與教學目標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文化育人作用,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實質上都是從不同角度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之一,是對大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任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文化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正確指引。
3.科學體系與教學內容貫通
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價值理念的契合性決定了二者在教學內容上的融合性。“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定位是針對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思想道德與法治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縱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與大學生追求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在內容邏輯上具有相通性。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內容體系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立意高遠、指向明確,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材內容大致劃分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找尋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在理論內容上的契合點,從而更高質高效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人生觀教育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人生觀教育,要求大學生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個人的人生理想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并在實踐中形成對人生總的看法。在這一板塊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要讓學生認識到個體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作用,尤其要強調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主力軍身上肩負的文化使命,通過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豐富自身知識,從而在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實現人生價值。為讓大學生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必要前提,堅持“兩個結合\"是基本遵循,實現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重要成果。此外,歷史的延續性要求新時代大學生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魂和根,并且要在與時俱進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崇高的人生追求中展現大學生的文化使命和文明擔當。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價值觀教育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價值觀章節的學習聚焦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正是這一教學內容的核心議題。在教學中應當把重點放在系統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并引導學生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認同和行動自覺。然而,“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5]這就要求大學生發揮鍥而不舍的精神,久久為功,在行動中落實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理論內涵。此外,“兩個結合\"也是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別是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行動指南,有機融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道德觀教育
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道德觀的教學中,教學重心要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和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首先,教師要講清楚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何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6]所以大學生要在學習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錘煉個人品德的過程中,肩負起傳承中華優良傳統的重任。其次,教師要挖掘中華傳統美德中適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方法。如將中華傳統美德中蘊含著知行合一、慎獨自律等方式運用于道德觀教學。最后,做好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文明的傳播主體。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在課堂上講述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優秀理念,并鼓勵大學生在世界舞臺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法治觀教育
習近平文化思想關于黨的文化領導權論述,充分體現出黨對文化地位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深刻把握,“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7]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法治觀教育中,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培育青年學生意識形態安全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以優良傳統、中國精神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高青年學生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主動性。重點在于講清楚關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論述,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教育青年學生,以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為導向,深化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法治要素。同時,還要把握網絡這一意識形態傳播主陣地,由于大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思想觀念活躍時期,必須重視大學生網絡空間法治教育,引導學生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樹立意識形態安全觀。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指引,也是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將其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以“大思政課\"建設為引領,可以從把握文化育人方向、優化文化育人方法、增強文化育人實效、健全文化育人機制等方面開展。
(一)明確黨的文化領導權,把握文化育人方向
辯證思維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抓住關鍵和重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教學重點則是對“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深刻闡釋與說明,幫助大學生明確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這是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政治保證。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意識形態安全又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在講解“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內容時,要讓大學生明白黨的文化領導權還體現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尤其體現在網絡安全中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在信息化條件下對輿論主導權的掌握。網絡空間已然成為國家利益爭奪的新戰場,其中,國家的青年群體是爭奪的主要被爭奪對象,西方國家憑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互聯網上進行文化滲透和價值觀輸出,試圖削弱我國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這就需要青年一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以實干的行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依托網絡思政新陣地,優化文化育人方法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人發展,高校思政課教學也要積極順應數智傳播時代的趨勢,充分應用多元化網絡平臺,增強教學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是建設大數據收集平臺,精準供給教學內容。收集分析學校教務部門、團學部門、媒體部門等相關數據,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使教師能夠持續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信息和文化偏好,進而掌握大學生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方面的實際需求,以便在課程中以適當的形式精準融入。二是建設智慧化教學平臺,打造網絡共享課程。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更新學習資源,用智能教學設備直觀呈現我國文化建設成果,以可視化的形式強化大學生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三是建立網絡輿情監管隊伍,確保意識形態安全。網絡文化育人要重視加強輿論引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一批網絡輿情監管人員,實時監測風險信息,能夠有效減少輿情擴散帶來的消極影響,凈化網絡文化育人空間。
(三)構建社會實踐新范式,增強文化育人實效
習近平文化思想本身既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創新。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也應當拓寬育人場域,把思政課堂扎根于社會,加強實踐引導,在開放的育人環境中把學問融入現實,鼓勵青年學生更多關注國事民情。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踐基地,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記錄和展示歷史文化的場館,把思政課堂搬到社會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深人開展社會實踐鍛煉,組織學生通過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親身感受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現狀,在實踐中領會黨的文化建設路線方針,堅持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引導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傳播好中華文化,鼓勵學生積極創作文藝作品、開發文創產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實踐,充分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四)匯聚多方聯動大合力,健全文化育人機制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需要調動全員育人,發揮學校、家庭、社會、自我教育不同優勢,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高校作為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承擔著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教育的任務。
家庭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潛移默化的隱性優勢,是每個人生存成長的首要基地,家訓家教中蘊含著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勤儉持家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培養青年學生高尚道德品質、優秀文明素養、良好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教育是學生走出校園謀發展的基本環境,擁有良好的文化傳播氛圍、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充分的文化宣傳力度,為學校教育提供豐富育人元素和廣闊育人平臺。自我教育是大學生進行自我監督的有效途徑,大學生要注重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探索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有效路徑,同時,也要在實踐中進行自我反思,在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堅持用習近平文化思想端正品行、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EB/OL].(2024-05-11)[2025-04-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51/e1109346d3b948169ac1ddcc45b45590/c.html.
[2]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當代黨員,2023(18):1-4.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8.
[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