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83-05
Abstract: Culturalconfidenceisamorefundamental,profound,andnduringforceinthedevelopmentofcountryandaatio. 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era’sstrategyforbuildingaculturalpower,theyouth group,asthecoreforceforculturalinheritanceandinovation,thepathsand practicalefectivenessof teirculturalconfidenceempowermentarecrucialfractivatigthevitalityof Chineseculture.Currntlytheconstructionofyoungpeople'scuturalconfidencefacesthreemajorchalenges:theipacof foreignideologies,thedeficiencyofculturalintegration mechanisms,andtheweaknessofculturalcohesion.Basedonempiricale searchconductedamongyoungpeopleinsvencountiesoffourprovinces(Hebei,Xinjang,SichuanandJiangxi),researchfra workof \"three-dimensionalfocus-two-wayverifcation-closed-loopimprovement\"wasconstructed.Focusingonthethreedimensionsof ethnicculture,SilkRoadculture,andredculture,a\"fiveforcesintegrationmodel\"wasproposed,asteppedtrainingsystem wasestablishd,droegioalyouthuluralclaboationmhanisassetppvidigthoreticalsupportandpractical solu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Youth; \"Cultural + \"; Path construction;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和價值引領,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英吉沙小刀、達瓦孜、模戳印花、土陶等技藝,四川彝族的火把節,江西井岡山的紅色文化這些扎根于中華大地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載體,也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動能
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至關重要。青年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力軍,其文化自信程度影響國家文化根基。在肯定本民族文化自信整體態勢向上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西方文化仍然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加之多元社會思潮以互聯網為載體廣泛激蕩,在一定程度上為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帶來了挑戰。西方文化借助網絡傳媒擴散,在一定程度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沖擊,導致青年價值認同危機,文化同質化風險加劇。此外,文化霸權主義通過文化輸出試圖重構他國文化生態,進一步威脅國家文化主權。
面對挑戰,需以青年為主體,通過教育引導、產業創新與網絡治理等多維路徑,構建兼具民族性與全球性的文化表達體系,夯實文化自信,強化文化認同,為國家文化軟實力注人持久動力。
本文以、新疆、四川、江西四省七縣為調研范圍,綜合運用實地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等多種調查方法,深入剖析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現狀,挖掘問題,為探尋有效路徑提供支撐。團隊面向實踐地居民、非遺傳承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及青年學生等群體,通過線下直接送發及線上微信朋友圈收集問卷,共發放7218份調研問卷,經過梳理,共回收6854份有效問卷。通過分析有效問卷內容發現,青年文化研究對區域文化融合與青年全面發展具有顯著推動作用。省多地教育部門聯合學校,將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青年教育體系,與此同時,青年群體也積極參與網絡治理,助力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多民族文化交融,青年群體通過參與傳承創新傳統手工藝、藝術表演及特色技藝、哈薩克族歌舞等文化活動,不僅增強了民族認同,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鑒,還挖掘出絲路文化的經濟價值,彰顯文化自信;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青年借新媒體傳播彝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與青年文化自信;江西省通過青年群體參與紅色文化研學,將井岡山精神轉化為奮斗動力,實現了文化傳承與青年成長的雙贏。同時,部分青年將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等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促進了青年的全面發展。
加強青年文化研究,可推動本土化青年文化學科體系形成,為文化研究提供新視角。此外,青年文化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互動中,既存在張力,又蘊含融合潛力,為文化研究提供豐富維度。青年文化研究能夠為區域文化資源活化提供路徑指引,為青年參與社會治理搭建平臺,實現文化傳承、青年成長與區域發展的協同共進。
1 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現狀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與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下,中國青年正以理性平和、自信自強、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心態擁抱世界,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近年來,青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顯著增強。從漢服熱、國潮熱到文博熱、非遺熱,傳統文化元素在青年生活中高頻出現,成為彰顯文化身份的重要符號4。數據顯示,青少年群體對國潮文化的接受度顯著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7% ,印證了文化自信的經濟潛力。
盡管文化自信整體向好,但青年群體仍面臨文化認同的深層挑戰。首先,傳統文化資源創新轉化不足,出土文物轉化率僅 15% ,傳統文化IP開發同質化嚴重,導致文化傳承與現代需求脫節。其次,西方文化沖擊持續存在,國際文化貿易逆差達1:3,影視作品海外接受度徘徊在 35% ,反映出文化輸出能力與影響力的不匹配。
調研發現,涼山彝族青年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較高,但部分傳統技藝面臨著傳承斷層、傳承人老齡化等突出問題;江西井岡山紅色文化圣地培育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但革命文化傳播形式單一、新媒體應用不足,削弱了年輕群體的參與熱情;紅色文化資源對青年文化認同影響顯著,然而革命文化認知存在“時空斷層”,且革命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不足,導致部分青年認知停留在“符號化\"層面;新疆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代際差異。
新時代青年可通過傳承和保護革命文化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從革命文化中汲取紅色資源和養分,繼承革命精神,傳承革命傳統5。未來需創新傳播形式,加強新媒體應用,以增強青年對革命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網絡亞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由于其另類的符號表現形式和異化的風格,與主流文化形成碰撞,對青年的生活方式、話語方式、思想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四川省調研發現,隨著科技發展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青年接觸到大量外來文化和亞文化。這些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在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同時,也擠占了他們了解本土文化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其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廣度不夠、深度不足。例如,部分青年過度依賴網絡快餐文化,對經典著作缺乏興趣,甚至出現“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這種文化生態的碎片化,削弱了青年對文化整體性的理解。
為鞏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認同,需從多維度構建長效機制。教育層面,應加強傳統文化必修課設置,推動文化教育體系支撐;生產層面,需建設國家級文化科技創新實驗室,促進文化產業與現代科技融合;傳播層面,應搭建多語種云傳播平臺,構建全球化文化傳播體系;保障層面,需實施重點文脈數字建檔工程,深化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
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提升,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基石。只有通過系統性、創新性的實踐,才能讓青年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為全球文化交流貢獻中國智慧,
2 影響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因素
2.1 內部因素
青年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深受地域文化、家庭教育和時代環境影響。調研發現,新疆青年受多民族文化交融影響,價值觀呈現“開放包容\"特征,強調集體利益與民族團結;與江西兩地青年因紅色文化浸潤,價值觀偏向“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四川青年在巴蜀文化、彝族文化滋養下,更注重“生活美學”與\"創新創造”。
青年文化知識的積累方式存在差異。例如:新疆青年通過民族語言、非遺技藝學習文化,對文化藝術的了解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掌握非遺技藝后,主動參與文化傳承活動;江西青年通過紅色文化研學,將革命精神轉化為個人奮斗動力:青年通過賞析紅色文學作品,深化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青年個人價值觀與文化素養共同塑造了文化自信與認同。未來需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構建“價值觀引導 + 素養提升”雙軌機制,強化青年文化主體性。
2.2 外部因素
家庭作為文化傳承的“第一課堂”,其文化氛圍與教育方式對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具有基礎性作用。調研發現,許多家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參與度不夠,未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學習機會,導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較為薄弱。新疆家庭可以通過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元文化交融,以歌舞的形式和節慶等生活化場景傳遞民族文化基因,青年在家庭儀式中形成對“和合共生”價值觀的認同;與江西兩地的家庭則可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將“家國情懷\"融人家庭教育,在歷史記憶中強化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四川則可以畢摩文化、彝族刺繡等為載體,構建文化傳承平臺,激發青年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增強民族文化的影響力與青年文化自信。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調研發現, 67% 的青年認為教育工作者需要經過系統培訓。在青年學生思想日益呈現出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專業發展,運用恰當的話語表達方式與受教育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發揮話語效能,將文化自信融人青年學生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引導青年學生實現“接受—理解一認同\"的思想轉變,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擔負起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重任
當前,青年文化認同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通過自媒體平臺滲透,導致部分青年對本土文化產生疏離感,使一些青年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從而造成對自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動力不足。然而,文化傳播渠道的變革為重構文化認同提供了機遇。短視頻平臺成為青年文化表達的新陣地,新疆、江西兩地青年通過新媒體傳播民族文化,重塑文化符號,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主流媒體通過文化類節目,構建“文化認同共同體”,引導青年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傳播”。
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下,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密切,青年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廣泛接觸全球不同文化,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理論,在拓寬國際化視野的同時,可能會忽視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與傳承。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青年一旦不能擺正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既不仰視也不俯視的平等交流態度,就容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不理解與不信任,演變成盲目的崇洋媚外]。
未來,應聚焦“家庭一社會\"協同:家庭應強化文化儀式教育,社會需構建“數字文化生態”,利用AI技術復原紅色歷史場景,增強文化傳播的沉浸感。唯有如此,方能實現青年文化自信從“內生認同\"到“外顯傳播\"的躍遷。
3 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建構路徑
青年群體作為社會的活躍力量,憑借創新思維、技術專長及對新鮮事物的敏銳度,在解決文化自信問題上具有顯著優勢。青年的這些特質,不僅有助于破解文化認同感激發難的問題,更為創新文化自信路徑提供了強大動力,促進了文化自信的生成。在實踐論證的基礎上,本研究對青年文化自信賦能提出如下建構路徑。
3.1青年認同:發掘文化原動力
主動學習提升文化認知。一方面,青年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關注高校開設的文化研究類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系統學習文化理論知識,深人剖析各地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文化自信建設要素的實踐案例。另一方面,青年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自我提升。通過閱讀文化典籍、學術文章,觀看文化紀錄片、藝術電影等方式,廣泛涉獵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深入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汲取文化養分,強化對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與自信[0]
系統開展文化田野調查。青年要積極利用高校提供的實踐機會,通過志愿服務深人文化場館、歷史遺跡,了解文化資源的保護現狀與文化內涵。抓住“三下鄉\"“返家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契機,開展文化調研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與價值,將實踐收獲內化為對文化的深刻理解,深化互動參與和情感共鳴。主動參與傳統節日、民俗儀式等活動,通過身體實踐強化文化歸屬感。青年需在儀式中觀察細節,分析其背后的情感聯結機制,將文化體驗轉化為個體認同。例如,通過分食“坨坨肉\"理解彝族共享倫理,通過重走紅軍路感悟艱苦奮斗精神。同時,鼓勵青年以“文化詮釋者”身份參與實踐,如組織學生擔任文化講解員、設計雙語導覽手冊,在對話中深化對文化內核的理解。
3.2 青年整合:凝鑄文化核心力
構建系統化文化資源庫。青年需主動組建實踐調查團隊,梳理文化資源。查閱文獻時,深入各類學術資料、歷史檔案,提煉文化發展脈絡及特色元素。走訪民間藝人,記錄他們在傳統技藝和口頭文化傳承方面的一手資料,與文化學者交流,從專業視角深化對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理解。對散落的民俗、技藝、口述史等文化元素進行系統性整理,形成可共享的資源庫。通過編纂文化圖鑒、建立影像檔案等方式,整合多模態文化數據,為后續研究與傳播提供基礎支撐。
提煉符號化文化標識?;谇捌趯ξ幕Y源的細致梳理,青年需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致力于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傳播平臺。借助視覺設計、新媒體技術等手段,塑造辨識度高的文化品牌形象。聚焦具有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通過文創產品、視覺設計等載體進行符號凝練,使抽象文化內涵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實體符號。通過品牌塑造,提升文化產品的影響力與傳播力,賦予文化產品更多的情感附加值,推動文化在青年群體及更廣泛社會層面的傳播,增強文化自信。
3.3 青年創新:激活文化內生力
創設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青年應積極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路徑,尤其在互動藝術和裝置藝術方面大膽創新。例如,在文化場所設置創意裝置,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吸引公眾參與,使其成為傳播文化的熱門亮點。此外,青年主動組織各類主題性文化體驗活動,讓參與者親身參與文化創作過程,如實景劇本殺、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文化故事編寫等。通過這些創新體驗形式,加深參與者對文化的理解與記憶,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增強文化自信。
探索青年化表達范式。充分發揮青年創意,以各地文化特色為主題,設計文創產品,巧妙融入當地獨特的文化元素,如傳統圖案、特色方言等,使其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性。同時,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展現文化魅力,創作文化主題的歌曲、繪畫、文學作品等。憑借藝術的感染力,讓更多人深刻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增強文化自信。通過表達形式的年輕化轉型,消解文化傳播的代際隔閡,激發內生創造活力。
3.4青年傳播:彰顯文化親和力
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青年要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充分利用多渠道創作內容。善用“文字力量”,精心撰寫文化故事、文化評論等文章,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特色、歷史故事,為大眾了解文化提供窗口。發揮圖像魅力,拿起相機或手機,拍攝精美照片,記錄文化場景、文化傳承瞬間,通過精心構圖將所拍攝圖片發布于社交平臺,吸引受眾關注,彰顯文化魅力與情感。制作視頻內容,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制作文化宣傳vlog、短視頻,加入解說、音樂和特效,生動展現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社交互動交流。青年活躍于社交平臺,充分借助社交互動傳播文化。積極參與文化話題討論和社群活動,在微博、知乎等平臺關注文化議題,回答他人問題,結合自身經歷推薦優秀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動,并詳細介紹,擴大文化傳播范圍。發起和參與文化打卡活動,在社交媒體創建特定打卡標簽,鼓勵大家打卡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形成互動氛圍,吸引更多人關注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3.5青年帶動:提升文化聯動力
培育青年文化實踐社群。通過高校宣講、校際合作、全國性實踐項目構建帶動鏈條。聯合在地文化主體舉辦文化活動,組織校園文化節、社區紅色故事會、鄉村文藝匯演,通過展演、競賽、工作坊等多元形式,使文化帶動融入日常生活場景。以國家級實踐項目為杠桿,吸引更多青年團隊參與文化行動。推動優秀案例的跨區域復制,實現規模性帶動。
建立校地協同長效機制。推動高校與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構建資源互補平臺。例如,共建民族文化研學基地、聯合開發文旅IP、設立青年文化創新基金,確保人才、技術、資金的持續輸入,實現文化賦能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在全球化與網絡化深度發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互動對青年價值觀形成產生復雜影響,部分青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下出現價值認知困惑;同時,青年群體的政治認知呈現多元化特征,在國家認同、文化自信的建構中面臨新挑戰,個別領域存在政治參與理性化程度有待提升的現象。此外,部分高校思政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理論講授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需進一步優化教育模式以增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宋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辯證法意蘊[J].決策與信息,2025(4):5-15.
[2]郝文輝,柯文進.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境遇與實踐向度[J].中國高等教育,2023(Z2):59-62.
[3]劉啟梅.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J].嘉應文學,2025(3):118-120.
[4]紀志耿,羅響,張艷.悅己消費時代青年“國潮\"熱的生成邏輯及引導路徑研究[J/OL].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7[2025-04-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41.c.20250428.1657.004.html.
[5]李彥虎,謝瑜,張在金.新時代青年傳承與保護革命文化的應然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89-91.
[6]馬云霞,馬巧青.網絡亞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歷史自信教育的實踐路徑[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7(2):47-54.
[7]姜國權,劉雪鷗.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5,11(3):102-110.
[8]王維偉,薛錦.文化自信視域下青年時代使命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6):67-69.
[9]談正翔.新時代青年干部的特性及培養路徑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3):82-88.
[10]王莎.文化自信視閾下黨史教育如何讓新時代青年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J].中國共青團,202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