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的根基和靈魂,是中華民族在十 長期實踐中創造的健康養生理念與實踐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豐富的內涵為醫學院校發揮育人功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對醫學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目前,盡管醫學院校發揮了重要的育人作用,但中醫藥文化傳播還不夠充分,具體表現在文化育人資源研究不夠全面、育人內涵研究不夠充分等。因此,醫學院校助推中醫藥文化傳播成為重要研究課題,亟待重視。
醫學院校助推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擔當
關于中醫藥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在研究時發現,想要真正了解中醫藥,單一的科學實驗難以實現。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中醫作為醫學體系的本體,更是承載社會變遷印記、多元文化形態及深厚精神底蘊的存在;每一種藥材、每組方劑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1]。中醫藥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個方面。其中,德育方面,中醫藥文化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強調“醫乃仁術”“人命至重”,通過經典研讀、醫德案例教學等方式,培養學醫之人的仁愛之心與職業倫理,使其具備“醫心之仁、醫術之仁”的道德素養;智育方面,中醫藥學習“重臨床、重師承、重勤求、重悟性”,充分展現了嚴謹的求學精神;體育方面,中醫藥推崇的導引、武術等傳統方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調節心理,實現身心協調發展;美育方面,中醫藥重視仁人仁術的心靈美、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內在要求
古代醫學文化講究仁心仁術,強調醫者應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專業的醫療技能。其中,仁心是指醫者要有仁慈之心,仁術指醫者要能夠準確判斷病情并科學治療,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2]。隨著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現代醫學教育對中醫藥文化內涵有了新的定義,即救死扶傷的道術、扎實的學術、心中有愛的仁術、專業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這與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觀相吻合,皆以培養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醫者為目標。醫學院校要發揮育人功能,需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全過程。中醫藥文化不僅是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推動力,還是學生通過弘揚中醫藥文化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醫學院校中醫藥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教學理念與實踐脫節
中醫藥文化是融合儒家“仁德”、道家“自然觀”、墨家“兼愛思想”于一體的獨特學術體系。各家理念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猶如百川歸海,最終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天人合一、形神共養”醫學觀念[3。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更多優秀的中醫藥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依賴多元路徑,即傳統師承與家傳模式以經驗傳遞為核心,現代院校教育以系統培養為特色,二者優勢互補,共同夯實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人才基礎。
現階段,中醫藥教育面臨著教學理念與實踐嚴重脫節這一嚴峻問題。一方面,中醫藥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學生在課堂上雖然學習了大量的中醫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臨床中。例如,一些學生雖然掌握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但在面對實際患者時,卻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中醫藥課程設置存在學科分割的突出問題。中醫藥理論體系龐大且復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學科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聯。然而,現有的課程設置往往將這些學科分割,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各個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此外,當前課程設置雖對中醫藥理論的傳統內容覆蓋較充分,但對科研方法及中醫藥現代化技術的融入不足,導致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中醫藥現代化問題的科研實踐能力,尤其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領域,這一問題表現得尤為顯著,難以滿足中醫藥現代化對兼具傳統理論功底與科研創新能力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社會認知與外部環境的雙重制約
在當今的醫療市場中,西醫占據著主導地位,中醫藥的話語權相對較弱。這主要是由于西醫在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中,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相比之下,中醫藥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相對復雜,不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中醫藥理論深受易學思想影響,易學的思維模式以卦象符號與數理推演為核心,具有高度抽象性與非直觀性,與現代科學的話語體系存在顯著差異,給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部分公眾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存在質疑,認為其理論體系(如陰陽五行、氣血經絡)難以通過現代循證醫學的標準(如量化數據驗證)進行檢驗,導致中醫藥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常被邊緣化為“補充替代醫學”。這種社會認知的不足,使中醫藥文化傳播面臨更大阻力,限制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此外,保護制度的缺失是中醫藥文化傳播受阻的關鍵原因。許多承載文化記憶的古跡因保護不力遭到破壞,珍稀的書籍和文獻因保管不善而缺失或損毀,依賴口傳心授的傳統技能也因傳承斷代面臨失傳。古跡損毀割裂了文化記憶,文獻缺失影響了學術研究,技能失傳則讓年輕一代難以接觸中醫藥精髓,最終導致中醫藥文化傳播乏力、育人功能弱化。
課程體系單一性的弊端凸顯
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偏重對古代醫學著作的研讀和注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現代醫學的進展,課堂知識更新慢、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和時代感。首先,教學模式同質化問題突出。以統一的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為主導的教學體系,難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這種“千人一面”的教育范式既制約了教學的靈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其次,知識與技能脫節。課程體系過度側重知識傳授,導致學生陷入“為考而學”的困境。機械記憶取代了深度理解,知識轉化應用能力培養明顯不足。最后,評價機制亟待完善。現行以考試成績為主導的評價方式,過度強調記憶性知識的掌握,既不能有效激發創新思維,也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單一維度的評價體系與當代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脫節。
醫學院校教育助推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隨著醫療技術迭代加速與醫療市場競爭加劇,傳統醫學教育模式面臨嚴峻挑戰。當前社會對醫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醫學人才除了擁有高超的醫術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因此,醫學院校如何培養綜合型人才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優化課程設置,閱讀經典名作
第一,優化中醫藥文化課程設置。中醫藥文化在醫學院校課程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與專業教育融合,如中醫文化傳播學、中醫藥文化基礎等,將中醫藥文化帶進課堂并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發揮其育人功能,為社會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4。其次,結合學生認知情況、教學現狀以及中醫藥文化育人要求等設置課程。例如,醫學PBL教學形式和中醫藥文化課程融合,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討論、研究空間,自主學習中醫藥知識,揭開中醫藥文化的神秘面紗。最后,既依附于課堂又發揮潛性課程功能。中醫藥文化內容復雜且碎片化,單一的課程教學模式難以達到育人效果,還需要深入挖掘其潛性課程功能,并與顯性課程融合才能培養兼具中醫藥文化底蘊與綜合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
第二,鼓勵學生閱讀醫學經典。在教學實踐中,醫學院校可以將醫學經典(如《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融入專業課程,發揮醫學經典育人功能。閱讀醫學經典是學生系統掌握中醫藥知識、理解中醫文化內涵的核心路徑。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既能掌握“理法方藥”的核心邏輯,又能積累診療經驗,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醫文化的魅力,提升專業能力。
營造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活動
醫學院校文化氛圍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故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第二要素和策略。首先,組織開展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群眾,讓其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神奇魅力,進而愛上中醫藥文化,并自覺肩負起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任。例如,醫學院校組織學生開展社區義診、中醫科普、保健指導等活動,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專業水平,還能通過與群眾交流,感受民眾對中醫藥的向往與期待,從而深化學生對“醫者仁心”的理解,真正踐行“仁心仁術”的醫德準則。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中醫院、中醫藥單位等,既能加深學生對中醫藥歷史的認識,還能促使其在濃厚的文化環境中感悟中醫藥文化內涵,激發求知欲,并通過內在驅動助力自主學習中醫藥知識、弘揚中醫藥文化,實現全面發展[5]。其次,組織開展校園文化特色活動。醫學院校以“中醫藥文化傳播與推動”“傳承中醫智慧,樂享健康人生”“中醫藥健康科普”為主題活動,開展“百草園+唐詩宋詞”“百草園 + 刺繡手工”“百草園 + 文創花皂”等子項目實踐,打造醫學院校品牌特色,營造文化氛圍,堅持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讓中醫藥文化如春雨般悄無聲息地滋養學生心田。方法一為組織學術交流會,營造學術氛圍,激發學生學術交流的積極性,鼓勵其崇尚科學、敢于面對困難、勤奮學習。方法二為組織文體活動,充實課余生活。醫學院校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美育、體育功能,將美育與體育融入活動,如開展武術、八段錦等保健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堅持運動養生。方法三為組織藝術活動,如繪畫、名著誦讀等,讓學生在藝術的世界尋找中醫藥文化的影子,實現涵養德性、陶冶心性。
打造文化景觀,建設文化基地
校園景觀對學生人文素養、精神品德培養有隱性教育作用。縱觀各類醫學院校,其校園環境均蘊含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景觀集中體現了“大醫精誠”的育人宗旨與實踐導向的教育理念。對此,醫學學校應充分發揮文化景觀的育人功能,以浸潤式教育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助力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實現。第一,以文化景觀為紐帶,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播。校園不僅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還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學校開展景觀建設要先從基礎設施入手,如以著名的中藥材命名道路(草珊瑚大道、百合路、澤蘭路)、打造名人雕像、長廊內懸掛名醫照片并附介紹,或粘貼養生保健畫報等,讓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入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學校還可以組織宣傳活動,將實踐活動與生活相結合,為學生、教師提供中醫藥服務,以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第二,建設文化基地,加深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中醫藥歷經千年積淀,形成了張同泰、樂家老鋪、同仁堂等老字號品牌。醫學院校與這些品牌合作打造文化基地,通過藥材鑒別、古法炮制等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在實景中感受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總之,理論與實踐結合是醫學院校傳播中醫藥文化、培養人才的關鍵。學生先通過理論學習掌握中醫藥知識,再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專業素養、錘煉品德,最終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務群眾,實現個人價值。
多元化共同體,增強育人功能
醫學院校立德樹人,重在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醫德素養的醫學人才。具體而言,明確“誰來培養”“培養成什么樣”“如何培養”,以此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醫學院校為更好地發揮中醫藥文化育人功能,培養高質量、高素養人才,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權限責任,打造多元化育人體系。秉承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的理念,由醫學學校校長牽頭,聯合企業、政府、行業專家共建育人共同體,明確權責分工與協作制度,共同推進教學改革、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設實踐平臺、培養優秀教師隊伍,實現多方協同育人目自標。其次,校內外教師聯合協作,形成育人合力;行業導師通過醫德案例分享等方式,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仁心仁術的精神品質。再次,積極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實現教育信息共享。學校引進信息技術,打造優質線上課程與教學庫夯實資源基礎;校企共建云場館,讓學生線上游覽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并通過數字互動技術增強體驗感,激發學習興趣,有效達成育人目標。最后,打造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師生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元素,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開發文創產品,如“本草紋樣”冰箱貼、養生主題書簽等系列文創產品,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以時尚方式走進青年生活。
綜上所述,醫學院校在弘揚中醫藥文化精髓、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為實現這一目標,醫學院校應積極構建多元化中醫藥文化活動體系。通過優化中醫藥文化教育課程設置,引入經典文獻研讀項目,為學生筑牢理論根基;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熱情;充分挖掘校園文化景觀資源,發揮其潛在的教化作用,實現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熏陶;構建多元化學習共同體,整合各方資源,強化教育培養的綜合效能。
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中華文化繁榮昌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望未來,醫學院校應在傳承中醫藥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積極推動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融合發展,讓中醫藥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時,也期待醫學院校在中醫藥文化傳播和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基于層次分析法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效能研究”(項目編號:2024YB025)。
(作者單位:山東第二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