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72-03
一、引言
醫學哲學是關于醫學知識與實踐的各種不同模型的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知識論、價值論和倫理學分析2。其以醫患之間的療愈質量為出發點,旨在揭示醫學的本質,回答“什么是醫學”這一問題。醫學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理解醫學現象、探索醫學本質、追尋醫學本體的醫學研究學科。2019年,我國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新醫科作為構筑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倡導推進“醫學十\"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改革,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培育拔尖創新醫學人才。“醫學哲學\"作為醫學人文系列課程群中的基礎哲思類課程,其基本立足點是讓醫學生養成明辨思維品質和基本價值態度。醫學與哲學的交叉能夠開拓醫學生視野,優化知識結構,為醫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醫學哲學\"課程仍存在一些痛點和難點。因此,文章以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哲學”課程為例,對教學內容、形式、方案等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改革探索。
二、“醫學哲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實現醫學創新,醫學生學習哲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學與哲學關系密切,學習哲學有助于醫學生建立對醫學學科的整體認知,從而培養明辨思維能力。山西醫科大學自2013年開設“醫學哲學”課程以來,以培養人民健康守護者為目標,不斷推進教學創新改革。從學生的課堂參與、課后作業、課題參與、實踐應用等方面的反饋來看,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3個層面得到了提升,基本掌握了醫學哲學的基本要義。該課程在教學上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學科壁壘:哲學的形而上與醫學實踐問題有待融合
J.馬庫姆(J.Marcum)提出,醫學哲學是基于對醫學知識與實踐的生物醫學模型和人文主義模型的形而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邊界的分析,旨在應對當代醫學的照護質量危機76。“醫學哲學\"課程教學目標是讓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提升人文素質并內化人文情懷,實現人文精神和實踐行動相統一[3]。但要實現兩者統一,可能有2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醫學與哲學的學科性質不同。醫學與哲學分屬2個學科,研究對象有所不同,醫學使用理性思維研究經驗事物,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測量等研究方法開展科學實踐活動;而哲學是用理性思維研究超驗對象,具有高度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如何實現學科融合,啟發醫學生對醫學中的形而上進行思考并真正落地于臨床實踐,這是“醫學哲學\"課程改革應關切的問題。二是忽視“醫學哲學”課程的實踐環節。醫學哲學雖更多關注的是醫學形而上,課程設置多為理論教學,但值得注意的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并不是醫學生哲學素質培養的全部內容。哲學具有實踐屬性,對臨床實踐和職業操守具有規范性指導作用,可以解釋矛盾、解決沖突,幫助實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反思性平衡,但“醫學哲學\"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影響了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二)情境闕如:教學情境與臨床實踐案例融合有待 加強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教學情境的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醫學哲學\"等一系列醫學人文類課程是為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而開設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也要圍繞“問題”而展開,讓醫學生認識到知識是發現和應用的過程,能夠解決未來職業生涯中的實際問題、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為實現這一目標,為還未進入臨床的醫學生創設有價值的且內含問題的醫療情境十分必要。但現有的“醫學哲學\"課程仍以學校教育為主,授課對象主要集中在未進入臨床階段的低年級醫學生,且課程不能貫穿到醫學生臨床教育階段,知識的應用與問題的解決不能同步,知識和情境的融合缺乏全程性、整體性和嵌合性考量。另外,現階段“醫學哲學”課程的教學主要集中在教室,在教學場所比較單一的情況下,特定課程模塊醫療情境的創設只能盡量模擬還原,而模擬情境是否可以有效地引發醫學生思考、激發醫學生的職業情感還有待驗證。醫學的藝術在醫療實踐中扮演或應扮演什么角色?處理這些問題和其他類似問題,以及解決照護質量危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需要借助哲學等社會科學的力量[176醫學本質上是應對生活情境的學科,需要在情境中獲得批判心智,因而,“醫學哲學\"課程教學應落實到真切的醫學職業道德生活中。
(三)銜接不暢:教學內容與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和長效性有待貫徹
醫學人文教育應該是一貫制的,從課堂基礎理論的學習到臨床人文知識的應用,再到執業行為的自覺。中國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指出,醫學最終應該歸隱于哲學。醫學中的哲學是需要體悟和應用的,特定階段單向度的知識傳授或許可在“知\"的層面使醫學生樹立明辨思維,但能否實現意識和實踐的統一值得探討。以山西醫科大學為例,“醫學哲學\"課程面向臨床類專業的一年級本科生開設,共20個理論學時。明辨性思維培養是很多醫學類高校基礎性通識課程的內容,但在大一新生還未徹底了解醫學的全貌時,醫學哲學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對醫學生來說可能有些晦澀。例如,“醫學哲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對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范疇的探討,若醫學生自身沒有遇到過特定的生命境遇,則對相應的哲學觀點的理解可能就不夠深刻或很難引起共鳴。醫學生喜歡聽案例并追溯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但缺乏深入思考,當所學理論沒有遇到過問題或問題已經解決,醫學哲學在當代醫學中的應用價值就會被忽視。如何讓醫學哲學真正觸及問題、解決問題,從校園應用到臨床,這是保證教學效果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醫學哲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明確“醫學哲學\"課程建設目標
醫學哲學旨在應對臨床實踐中的照護質量危機,其是基于醫學發展模型對醫學形而上、知識論、方法論等倫理邊界的分析,指導醫學生在醫療實踐中做出理智選擇。“醫學哲學”課程內容包含理論和實踐指向,課程目標在設置上應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3個層面。知識目標層面,夯實醫學哲學的理論基礎,通過多元素混合學習,讓醫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提高理論水平和科學素養;能力目標層面,培育醫學生哲學思維,創設教學情景,培養醫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醫學生發揮探索能力、認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素質目標層面,在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深情懷、新信念,激發醫學生同理心、仁愛心、慈悲心,厚植人文情懷,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3個層面的課程建設目標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如何將目標一以貫之并改出實際效果,需要將“隱”在課程中的痛點揭開,通過具體措施予以落實。
(二)探索單一到多元的師生雙向改革思路
課程實施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展開,是否達成目標,需要對實現路徑進行論證。自2017年以來,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哲學\"課程不斷探索課程改革方式,并總結提出了一元到多元的師生雙向改革思路。一元到多元是指授課途徑的改變,從原來傳統課堂講授為主體的授課方式轉變為以課堂講授為主體,平等對話、學生自主、臨床實踐等多元結合的授課方式。例如,以講座、對話、辯論、脫口秀、表演、翻轉課堂、臨床查房等方式進行授課,從單純的知識講授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的啟發式、體驗式的授課方式。師生雙向改革是改變教師為教的主體、學生為學的主體的傳統角色設定,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與“學”的角色可以相互轉化,知識和感悟可以相長,課程實施過程是平等對話、共同發現和探索的過程。“醫學哲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始終圍繞課程建設目標展開,用豐富的課堂形式和師生互促的學習方式涵蓋課程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
四、“醫學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一)重構課程內容體系
“醫學哲學\"課程現有的參考教材主要有由柯楊和張大慶主編、對標研究生教學的《醫學哲學》,尹潔主編的《醫學哲學》,劉虹等人主編的《新編醫學哲學》《醫學哲學范疇》,4部教材的內容體系不盡相同,如何在內容“萬相”的情況下重構適合臨床醫學生教學的醫學哲學體系是構建完整課程內容和樹立價值目標的重要內容。以山西醫科大學為例,“醫學哲學\"課程在哲學學科的三大主題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重構了課程內容體系,即醫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在本體論中,主要涉及醫學哲學概述、本體論承諾、本體論范疇、醫學的哲學假定4章內容;在認識論中,涵蓋醫學認識的要素、醫學解釋、醫學發現與發明、臨床決策、臨床共識5章內容;在方法論中,涵蓋循證醫學哲學、醫藥技術哲學、衛生政治哲學3章內容。“醫學哲學\"課程組將醫學哲學的內容體系重構為學生熟悉的哲學三大主題,且在此基礎上,課程組還建立了六大在線資源庫,分別為熱門哲學課程資源庫、精講微課資源庫、醫學人文課程素材資源庫、敘事醫學資源庫、課程思政案例庫、哲學書籍電子書庫。傳統“三論\"與六大在線資源庫的結合,為課程改革提供了豐富的融合資源。
(二)設計師生共學交互方案
隨著各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醫科的建設需求,單一的教學模式已顯現出過時和無力[5。“醫學哲學\"課程組在遵循\"5E+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下,以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3層目標靶向,探索出“雙向共學、多元共探、價值共鳴\"的創新教學模式。以教學模塊“衰老\"為例,課程組設計了遷一思一回一慮的教學方案。遷指遷移,教師首先將“衰老”話題與生活中已有情境建立某種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指共思,課程組將臨床醫生、文學教授“請進來”,從職業和年齡的角度與醫學生共同思考衰老的內涵。回指回答,教師從醫學和哲學2條線講授衰老的定義、分類、特征等。慮指情慮,教師結合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情境講解衰老的意義。在這一教學方案執行過程中,采用了哲學書籍共讀、師生對話、觀點分享、小組討論、醫美辯論等多元教學形式,將講、思、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終圍繞“衰老\"實現共鳴,使哲學思維與職業生涯和生活情境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是學習、探索、活動的主體,教與學實現了雙向互動;多元教學形式穿插師生多元視角,師生實現了共同探索,從而在知識互學和真理互探的過程中實現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共鳴。課程組在一套教學方案中獲取了醫學知識線、哲學思辨線2條知識明線,總結出“雙向共學、多元共探、價值共鳴\"1條暗線,實現了教學改革的創新。
(三)優化三維教學評價機制
醫學人文素質的形成具有內在性和長期性,教學效果評價具有潛隱性、多樣性和模糊性的特點。以考試為主的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不能涵蓋“醫學哲學”課程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在“醫學哲學\"課程教學改革中,課程組基于“雙向共學、多元共探、價值共鳴”的教學模式提出了三維度的教學評價模式,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占比為 60% ,評價內容包括線上資源選學( 10% 線上/線下討論( 10% 、主題活動 20% )和小組專題匯報( 20% )4類;在評價維度上實行“五分”,即分層面、分內容、分能力、分標準、分主體,并且每一模塊的評價都有完整的評分標準,實現不同知識、不同能力、不同素質的分類衡量。終結性評價占比為 40% ,內容主要涵蓋明辨性思維部分、執業醫考試部分,形成了400道客觀題題庫,主要考查學生的明辨思維、推理能力和臨床決策能力。增值性評價不占百分比,其是一種以醫學生學業成就為依據,追蹤醫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業成就變化,并將客觀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響分離開來,考查學校對醫學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凈增值的評價方法。增值性評價重點在于對醫學生在臨床中應用哲學思維進行追蹤,考查知識應用的延展性和長期性,是素質目標的體現。3個維度教學評價的結合,是對醫學生醫學哲學學科知識、能力、素質3個層面的綜合考查,也是對傳統教學評價的創新。
五、結束語
每門學科的教育都有其自身之道。醫學學科內含醫學科學和人文道德的一致性。跨學科、多學科的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框架8。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哲學”課程探索的“雙向共學、多元共探、價值共鳴”的教學改革模式是在一個個教學方案的設計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來的,該課程將哲學思維、醫學知識、生活情境和臨床實踐相融合,凝練出“醫學哲學\"課程的活力和特色,為培育新時代人民健康的守護者提供了不同視角和創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詹姆斯·馬庫姆.什么是醫學哲學?[J].潘大為,張萌,譯.現代哲學,2022(6).
[2] 張金鐘.醫學哲學課教學中培養研究生創新素質的探討[J].醫學教育,2003(1):42-44.
[3] 吳雪松,張雪,王或,等.追尋醫學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人文課程改革與實踐[J].醫學與哲學(A),2015,36(6):12-15.
[4] 況成云,王明華,馬菊華,等.基于醫療情境的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1):62-64.
[5] 王曉敏,劉星,周嵐,等.新醫科視域下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1,34(10):1371-1375.
[6] 祝世娜,王艷芹,劉俊峰.醫學人文課程多元評價方法探討[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5):50-51.
[7] 陳鋒“大學物理”課程中哲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思政要素淺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6):5-8.
[8] 王翔.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適應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