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83-03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各高校掀起了一場課程思政建設熱潮-2。然而,各高校在進行諸多有益探索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思政育人模式多樣化與個性化程度相脫節、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等問題;雖然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面有所拓展,但是在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仍然未能形成成熟的思政育人理念。農林高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承擔著培養農林專業人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課程思政建設與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農林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頂層設計不夠完善
目前,部分農林高校基本是參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要求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缺少整體規劃和大局意識,未能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和行之有效的評價保障機制,導致“實施一評價一改進”的工作體系不夠完善,課程思政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各參與主體的具體分工不夠明確,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重專業知識輕價值塑造的問題,尚未形成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同向同行的課程思政建設氛圍3。
(二)課程思政理念落實不夠充分
目前,部分農林高校對“什么是課程思政及應如何建設”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對上級發布的課程思政建設文件并未學深悟透,只是粗略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專業教育的規劃,并未考慮到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實際融合,導致“兩張皮”\"貼標簽”“打折扣”的現象仍然存在。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推進理念尚未形成,缺乏跨院系協作和資源共享,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未能形成互相促進、雙管齊下、互為補充的協同效應。農林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路徑落實不到位,導致課程思政建設效果差強人意。
(三)課程思政建設未彰顯辦學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的優良傳統、文化特色、學科優勢及專業布局,因此,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應著眼于自身特色。然而自前,部分農林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往往局限于“綱要”等文件的相關要求,忽視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使得思政育人模式不夠豐富立體,育人形式相近或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單一性和同質化5。同時,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對學情和教情的研究不夠深人、與專業實踐等教學環節結合得不夠緊密、未能充分彰顯各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不夠充分等因素,均導致課程思政缺乏感染力與親和力。
三、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東北林業大學深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將“以林育人\"理念融人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秉持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立體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將生態文明教育與課程思政建設有機融合,著力提升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加強頂層設計,種好思政“責任田”
強化使命擔當,推動校院“上下”同步齊動,著力建好思政“責任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組織領導。東北林業大學形成了黨委領導、黨政齊抓、各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一方面,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定期召開課程思政專題會議,將課程思政建設列為學校“一把手工程”,納入“十四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另一方面,學校成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研究制定相關制度和標準,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各學院成立院級“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指導組織相關改革工作,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二是健全體制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學校制定《東北林業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方案》,將課程育人納入《“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建設方案》并整體推進,同時制定《東北林業大學關于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精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召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全面啟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
(二)堅持能力導向,打造育人“生力軍”
著力提升教師思政理論素養,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高校通過組織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輪次的教師培訓活動,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掌握課程思政育人方法,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一是完善培訓機制,推進以賽促教。學校建立了校、院兩級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機制,將課程思政相關內容納入新教師人職培訓、骨干教師研修等專項培訓中,并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公開課觀摩和教學競賽,有效促進了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強梯隊建設,打造名師團隊。學校先后制定了《東北林業大學青年教師導師制的實施辦法》《東北林業大學成棟名師計劃》等文件,遴選培育了一批杰出教學“名師”,同時發揮教研室、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創建良性互動的教學團隊。學校現有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18人,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2人、教學團隊1個。三是健全督查機制,突出思政要求。學校制定了《東北林業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實施辦法》,建立了涵蓋學生評價、教師自評、同行評估、督導評估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并將課程思政納人其中;同時,充分利用領導干部、教學督導聽課機制,常態化考核評價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四是完善評價體系,提升育人實效。學校把師德師風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教師評優評先、選拔培養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各級各類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的跟蹤與評價,將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舉措與成效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將評估結果作為考查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推動內涵式發展,搭建示范“新平臺”
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秉承“分類推進、因課施策、示范引領”的建設思路,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育人實效。一是融人培養方案。學校新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生態文明理念,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品德、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創新人才\"作為本科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強化品德、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明確人才培養內涵要求,明晰人才培養方向。二是融入培養模式。學校將“思政紅與生態綠\"耦合聯動,以課程思政為主要抓手,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培養方案中構建了‘ ?5+ X+1 ”模式的思政元素實現矩陣,形成了5項通用思政元素、X項專業類特色思政元素、1項生態文明特色思政元素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育新范式。三是融人課程大綱。學校將課程教學大綱升級為育人大綱,增加思政元素,充分彰顯各門課程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以“點\"帶“面”,實現各門課程全覆蓋。四是強化示范引領。學校開展“校級一省級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聯動建設,樹立典型標桿。立項建設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33門;獲評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16項、優秀案例10個;“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等3門課程獲批為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強化“樹典型、學先進”,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在傳承中銳意進取,于“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學生。
(四)創新教學方法,深耕教學“主渠道”
抓牢課堂教學“主渠道”,進一步夯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支點,在平臺、載體、方法等方面深化“創新 + \"改革。一是積極探索數字教育新模式。學校相繼制定了《東北林業大學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實施方案》《東北林業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以一流課程為依托,以校內學習云平臺為載體,持續探尋和挖掘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學情和教情研究,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塞罕壩精神\"及“人拉犁精神\"等特色素材全面融入課程教學,不斷產出優質教學資源,持續豐富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深化教育數字化改革,高質量開展混合式教學,積極構建學科知識圖譜和思政教學要點相融合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推動“一課一策\"建設,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時間和載體,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師生的良好互動,進一步增強課堂育人活力。二是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分中心,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價值引領和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指導作用。鼓勵思政課教師深入各學院,通過開展交流研討會、派駐聯絡員、共同開展課題研究等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與專業課教師共研共建課程思政,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理論素養與育人能力,促使專業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創新舉措,有力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同頻共振,進而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
(五)強化特色彰顯,共繪育人“同心圓
積極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學校特色協同共進,將東林精神和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共繪育人“同心圓”。一是抓住專業課的“關鍵點”,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實施“三個導向\"教學法和“1十X十Y\"考核方式。二是構建協同育人“大思政”模式,打造更“接地氣\"的課程思政。其一,開展以“弘揚塞罕壩精神\"為主題的微黨課展示活動,邀請教師、輔導員、優秀黨員走進課堂,深化學生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理解,培養學生艱苦創業、久久為功的堅定信念;教師鼓勵學生拍攝微電影、創作海報等,讓學生在創作中切實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其二,積極拓寬教學“半徑”,依托哈爾濱市紅色教育資源和“共和國長子\"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不斷強化實踐教學和實景體驗。其三,努力打造課堂、校園、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場”,破解思政元素“硬融入”“不生動”等問題。三是找準實踐課的“結合點”,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實踐。依托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發揮帽兒山實驗林場、涼水實驗林場、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等基地的育人功能,組織開展特色鮮明、形式豐富的特色實踐。該實踐從2022級本科學生開始實現全覆蓋,截至目前已開展16期。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全過程的創新做法獲得中國新聞網、央廣網、新華網等10余個主流媒體和平臺的廣泛報道,學習強國教育頻道首頁推薦,形成了鑄魂育人、啟智潤心的東林方案,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體現了農業高校的使命與擔當。
四、結束語
推動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既是高校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抓手,又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選擇。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正處于著力推進的關鍵階段,而農林高校作為培養助力鄉村振興人才的搖籃與基地,具有促進個體成長成才、助力學校高質量內涵式建設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此,農林高校應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內涵,構建學科專業優勢特色、優良辦學傳統和深厚校園文化底蘊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育人資源,在課程教學中實現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一,積極踐行強農興農的使命與擔當,著力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宰柯楠,吳淑躍.“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9):93-96.
[2] 焦光源.醫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價值、要求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84-89.
[3] 李妍,劉灃霈.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初探:以肇慶學院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24,45(4):118-122.
[4] 張曉忠,王亞萍.高校研究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成效、難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2023(5):179-180.
[5]林萬龍,何志巍,崔情情,等.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機制創新與路徑探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4):16-20.
[6]甘瑤瑤,喬玉香.“三全育人\"視域下涉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2):58-60.
[7]房三虎,王建武.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23,24(5):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