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86-04
一、引言
耕讀教育是基于耕讀文化和耕讀行為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舉措。踐行耕讀并重的教育理念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耕讀教育是教育部針對我國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實踐環節不強、理論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結合不夠、學農但不熟悉農業生產過程等問題,提出的一項全面推進涉農高校學生“學農一懂農一愛農”良性循環,培養奉獻農業和農村的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增強涉農高校學生服務“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意識和促進鄉村振興的使命,助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將耕讀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3]。2022年,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指出,“把耕讀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納入教育培訓體系”[4]。
有學者提出,將田間作為教室,將農林專業的課堂開設在田野鄉村,培養涉農高校學生熱愛農業、熱愛土地的耕讀情懷[5]。
實際上,耕讀教育的核心就是通過生產實踐提高涉農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至關重要,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和社會的認可度。作為課程教學的深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作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亦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知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實踐教學是耕讀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將耕讀教育有機融入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教學與科研、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促使人才培養從“通才\"向“專才\"轉變,培養現代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根本途徑和重要舉措。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作為農業基礎學科,其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農林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耕”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耕作勞動,而是聚焦當今農業發展熱點,結合現代科技轉變為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讀”也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而是更加注重理論與生產實踐的深度融合。在現代農業背景下,耕讀教育正逐步從書本知識的單一傳授轉變為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進而成為涉農高校引導學生厚植知農愛農情懷、練就強農興農本領的重要途徑。新時代,如何結合社會變革,科學解讀耕讀教育的內核,有效將耕讀教育融入實踐教學,促進農林教育與農耕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涉農高校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耕讀教育融入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知農史”思想認知存在不足
耕讀教育強調“耕\"“讀\"并重,因此,文化教育在耕讀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地位。然而,頂層設計不科學限制了耕讀教育的普及推廣。目前,多數涉農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側重于公共思政、公共藝術、創業指導類課程,對耕讀教育類課程的針對性和重視度不足,因此,現階段亟須結合專業特點設置耕讀教育類相關課程,增強學生的知農愛農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農學、了解農業的積極性。此外,校園文化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涉農高校校園文化的開展多關注于社團活動、球類運動及勞動教育活動等,項目相對傳統,難以提高耕讀教育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認知度,因此,今后應多結合校園活動傳播耕讀文化,厚植學生知農愛農情懷。
(二)“曉農事”實踐環節有待加強
其一,實踐教學是耕讀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在實驗和實習過程中,耕讀教育與實踐教學融合度不夠,實驗的設置較少涉及綜合性、探索性實驗,多偏重驗證性和重復性實驗,且內容單一,與農業生產結合少,對學生的啟發性不夠。同時,實踐教學比重偏低,實踐內容更新較慢。其二,學生實踐教學參與度較低,對實踐內容不預習,對實踐操作不積極,對實踐結果不分析;部分學生甚至把野外實踐當做游玩的機會。親近自然、走進田間本是“曉農事”最為重要的環節,但在教師進行實踐教學講解時,多數學生態度散漫,難以做到認真聆聽、入腦入心,導致思想鑄魂與實踐結合效果甚微。其三,實踐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基本上以學生撰寫實習報告、指導教師評閱為主,缺乏過程性監督。今后,涉農高校應從學生耕讀素養、實踐操作、理論知識應用、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查。
(三)“懂農情”育人環節有待優化
“懂農情”最有效的方法是耕讀教育實踐教學與國家政策、農業生產、社會需求相結合。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農資服務、農技推廣等相關工作,因此,耕讀教育的重點應著眼于行業發展、農民需求及惠農服務,結合專業特點設置人才培養要求,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農業法規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農業相關政策,并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注重知識應用與農業生產現實情況相結合。但目前,涉農高校有關農業法規政策的課程設置較少甚至沒有,落后于鄉村振興建設的現實需要[13。學生對農業相關政策的了解僅限于網絡推送及教師在專業課程中的簡要介紹,缺乏對國家農業政策全面的了解及系統的學習。涉農高校人才培養與國家需求聯系不夠緊密,學生缺乏大農業觀,影響和削弱了學生今后從事農業生產指導及相關惠農服務工作的信念。
(四“解農憂”思維建設不強
“解農憂\"實踐教學的開展與“懂農情\"育人環節緊密相連。目前,大多數涉農高校實踐教學還集中在專業學習上,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甚至畢業實習的開展主要結合專業知識中的實踐部分,但這部分內容往往與農業生產及社會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實踐教學過后,學生還是難以體會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知農愛農情懷還是無法有效建立。而耕讀教育實踐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走進農業生產一線,通過開展農事訓練,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4-15],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學科自信。但現階段,由于實踐教學的開展缺乏生產實踐性和創新性,學生難以有效地建立“解農憂”的耕讀教育體系,使得耕讀精神培養被弱化和形式化。
三、耕讀教育融入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
(一)“知農史”—開設耕讀教育類課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針對現階段學生“知農史\"意識不強的問題,涉農高校應結合專業特點,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通過思想引領,強化學生能力發展,提升學生知農愛農意識。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于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借助2022年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契機,基于發展需求優化了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圍繞國內高校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不斷論證的基礎上積極優化了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順應一流專業建設的教學體系。優化后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強調了“三農”情懷、人文素養、社會需求等,在課程設置上針對性地增設了“大國三農\"“耕讀教育”
“鄉村振興\"\"‘三下鄉'社會實踐\"等課程,教育引導學生要知農。此外,校園活動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校園活動開展耕讀教育,是傳承耕讀文化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開展耕讀教育圖片展、耕讀文化節、耕讀實踐技能大比拼等活動,擴大耕讀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校園公眾號,黑大傳媒,官方網站推送相關視頻、圖片及文章等,培養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耕讀教育融入實踐教學的現狀及路徑如圖1所示。
耕讀教育融入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耕讀素養和“三農”情懷現狀及問題 改革路徑及探索增設“大國三農”“耕讀教育”等“知農史”思想 通識課程,開展耕讀文化節、實認知存在不足 踐技能大比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加大實踐比重:通過認識和專業“曉農事”實踐 實習,與區域需求、高新技術、社環節有待加強 會熱點相融合,加深學生對農史、農俗、農事的了解實踐教學融合現場模擬、虛擬仿真資源,培養學生“懂農情”意識;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三下‘懂農情\"育人環節 鄉”社會實踐活動,樹立“三農”有待優化 情懷;搭建創新平臺,對接高階培養,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探索性和創新性項目實踐教學聚焦科研及農業生產一線,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在過程中“解農憂”思維 曉農事、提農策;參與產前、產中和建設不強 產后農事操作全過程,提升學農愛農為農的耕讀素養和實踐能力結合國家需求和新時代涉農高校培養需求,不斷深化落實,從頂層設計、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完善機制等多方面發力,切實提高耕讀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二)\"曉農事”—提升實踐教學比重,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和評價體系
通過實踐教學,認識生產中的問題,促進耕讀意識與耕讀行為的有效融合。其一,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比重低的問題,在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由原來的 25% 提高到 35% 。實踐內容也根據需求進行了調整,在認識實習教學方面,根據作物不同生育期,結合播種、施肥、補苗、間苗、收獲及考種等環節,打造不同的認識實踐課程,并在課程中加入了現代栽培技術的學習、先進農業機械的參觀及農史農俗的了解。專業實習內容也更加貼近農業生產一線。近2年,通過實踐基地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倍豐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期的實踐教學合作關系。實踐教學內容緊跟國家政策的新要求(如黑土地保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如無人機的應用)新型農業產業(如互聯網 + 測土配方施肥)等,加強了耕讀教育與區域需求、高新技術、社會熱點的融合。其二,針對驗證性實驗較多的問題,在教學設置上增加了一定比例的綜合性、探索性實驗,減少了實驗數據雷同及報告抄襲現象的發生。例如,在“耕作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環境(林地、草地、裸地)開展土壤水溫的測定實驗,不同組學生測定的生境不同,得到的數據自然不同。然而,得到數據不是最終目的,學生還要根據數據的差異結合專業知識分析原因,從而培養動手操作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驗效果亦大大提升。其三,針對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在實踐教學考核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包括日常考勤及團隊合作、實踐操作及完成度、實習總結與反思等,同時,結合校友邦評分機制強化過程性考核。
(三)“懂農情”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引導學生認識生產中的問題
其一,結合人才培養需求,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針對性地開設了“農業資源與環境法規\"課程,系統地向學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同時,結合國家最新政策需求及社會熱點,將“土地托管”“保護性耕作”“高標準農田\"等農業生產需求融入實踐教學;結合強農惠農政策,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農業信貸擔保服務、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生產現實情況,加深學生對國家政策及農業生產需求的了解。其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融人現場模擬、慕課視頻、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等,使學生深入了解土壤剖面的形態特征觀察與性質鑒定結合土壤質量診斷、農耕生產勞動結合保護性耕作、作物栽培管理結合高標準農田、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在農事操作上的應用等內容,將國家實踐探索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加深學生“懂農情”的體驗與感受。其三,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生通過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田間走訪調查,與農戶建立情感,在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樹立“三農”情懷。
(四)“解農憂” 走進田間地頭,凸顯耕讀教育的生產性與實踐性
在“知農史\"“曉農事”“懂農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通過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升華理論素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專業自信和自豪感,進一步樹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耕讀情懷。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聚焦科研一線及農業生產環節,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曉農事、提農策。例如,土壤剖面診斷的過程性考核內容涵蓋教師視頻及實際剖面挖掘講解、學生APP答題、學生親身剖面挖掘及野外土壤剖面診斷等。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通過黑土農田培肥改土、作物缺素診斷、秸稈還田、間混套作種植方式的應用體驗,提升學生解決實際農業生產問題的能力;帶領學生走進企業,通過參觀測土配方施肥實驗室、化肥生產基地,引導學生深刻了解社會需求及應用導向,在真實的農業生產和企業環境下明確就業方向和未來發展。現如今,黑龍江大學已經與地方縣市建立了黑龍江蘭西油豆角科技小院、黑龍江七臺河油豆角科技小院、黑龍江雙城玉米科技小院、黑龍江依安甜菜科技小院及內蒙古呼倫貝爾甜菜科技小院等5個科技小院。未來,結合國家需求和學校高階培養要求,本科生實習實踐亦可結合科技小院建設,使學生人駐科技小院開展實踐教學、科學研究、農業生產工作,參與產前、產中和產后農事操作全過程,提升學農愛農為農的耕讀素養和實踐能力。
四、結束語
未來,涉農高校應繼續結合新農科建設對新時代農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堅持價值引領,在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知農史、曉農事、懂農情、解農憂,將農耕思想、思政理念、農業文化積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能力為重”為抓手,以提升實踐能力為重點,在耕讀教育引領下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到農業生產一線體驗農耕文化,升華為農服務理念,在勞作中體會農業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耕讀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為農服務和振興鄉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嵇景濤,許盈.傳承耕讀文化推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24,25(1):10-15.
[2]張文明.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耕讀教育“兩院”聯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梧州學院學報,2023,33(2):98-106.
[3]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1]10號[A/OL].(2021-08-26)[2024-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4]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25號[A/OL].(2022-02-11)[2024-09-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11/content_5673082.htm.
[5]趙明敏,岳建英,魏瑤,等.農業碩士研究生開展耕讀教育的思考:以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23,9(28):23-26.
[6]吳靜怡,奚立峰,杜朋林,等.本碩博課程貫通與交叉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
[7]張文明,邱慧珍,蔡立群.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優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69(4):29-30.
[8]中共教育部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報,2017-09-08(2).
[9]劉慶,李歡.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生品質[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19-21.
[10]周偉,余忠浩,周亞星.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4,4(10):128-131.
[11]路運才,焦曉光,李麗.“雙萬計劃\"背景下一流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以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21):107-110.
[12]焦曉光.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土壤調查與制圖\"課程實踐問題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73(10):43-44.
[13]李卡,石波羅,李德麗.農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挑戰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9):53-55.
[14] 田田.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4):99-100.
[15]馮曉燕,楊育智.課程思政視域下“四位一體\"耕讀教育育人體系的實踐探索: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7):29-32.
[16]姜金剛,唐德棟,戴野.基于OBE理念的“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