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90-04
一、引言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一項鑄魂工程、戰略工程、系統工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并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2,對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海洋在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及資源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世界各沿海國家均非常重視海洋的戰略地位及重大價值,在強化學生海洋觀教育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在2005年發表《關于推進海洋開發的重要課題》政策意見書,向日本政府建議給在校學生開設海洋教育課,以提高國民對海洋問題的理解3。我國廣闊的海洋國土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凸顯了我國對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思想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人才培養,在“海洋強國\"背景和國家政策扶持下,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近年來不斷有大量思政建設成果涌現。文章在充分查閱文獻和涉海類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涉海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現狀和主要成果進行總結,并提出改進舉措,以期為其他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二、涉海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涉海專業中加入思政的“鹽”,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是推進我國海洋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海洋素質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具有海洋意識、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推進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強國戰略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要求,海洋科技創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動力,培養亟須的海洋科技、管理、法律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是滿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需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緊密結合,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全球視野、專業素養和愛國情懷的海洋人才。海洋意識和文化自信是建設海洋強國的軟實力。在專業知識講授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并導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海洋強國戰略的頂層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意識,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通過講述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海洋文化建設、海洋英雄事跡、海洋科研成果等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使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緊密聯系起來,積蓄建設海洋強國的力量。教師通過在課程中穿插海洋權益斗爭歷史、海洋法律法規等內容,使學生能夠樹立堅定的海洋權益意識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信念;通過在課堂中闡明海洋生態的現狀、環保行動等案例,使學生能夠認識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由此可見,將思政的“鹽\"融入專業知識的\"水”,將對高素質海洋人才的培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成果分析
涉海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優秀成果不斷涌現。在中國知網用主題詞“課程思政\"和“海洋\"進行檢索(排除“中學\"和“小學”),時間范圍為2010—2023年,檢索到的文獻數量如圖1所示。從2010—2017年,每年基本上有1篇涉海專業思政類文章發表。自2018年起,文章發表數量逐年提升。截止到2024年10月,共發表文章198篇,其中不乏發表在我國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高水平文章,這與海洋強國戰略和課程思政的提出、推進與發展密切相關。在2010一2018年間,涉海專業思政類文章發表數量具有一定的優勢,最高占比為 33% ,但從2019年開始,隨著課程思政深入推進,其他學科思政成果增加較快,涉海專業發表數量所占比例逐漸降低,說明我國涉海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顯薄弱。同時,涉海專業已發表的思政類文章被廣泛引用的不多,超過10次被引的文章共有14篇,其中3篇被引超過20次、7篇被引超過15次。相比之下,這14篇文章的下載次數相對較高,在495~1799次之間。通過對新華網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上的10門涉海國家級思政示范課進行分析發現,涉海專業思政案例中常以“海洋強國”“海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海洋權益\"等主題詞為視角,由此可見,思政元素在涉海專業課程中的融入與海洋強國建設密不可分。
由以上分析可見,涉海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部分教師對思政教學與專業知識融合的初衷理解得不夠透徹,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及缺乏相關能力,造成了思政教學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同時,由于涉海專業主要以理工科為主,一些純理論的課程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轉化上存在難度,而思政教學若沒有恰當地選準與專業知識的結合點,會使得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結合不夠緊密,演變成生硬的說教形式,造成學生不能主動自覺地接收思政教學內容。部分課程(如實驗課)仍然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主,單純說教的硬融合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導致思政效果不盡人意;而且,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尚不完善,難以全面評估教育效果。另外,從發表論文的數量來看,涉海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獻數量較少,且研究內容不夠深入,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定義。
圖12010—2023年我國涉海專業論文發表情況

四、加強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對策和途徑
針對上述情況,涉海高校采取了不同對策以推進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助力我國海洋強國戰略。
(一)構建思政類課程教學體系,出版特色教材
1.課程體系建設
涉海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專業特點,開發了一系列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政課程。例如,中國海洋大學開設了“海洋科學家精神”“新時代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現實與思考”等課程,將海洋強國建設的核心內容融入教學;在相關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海洋思政內容,如“海洋文化概論\"“海洋權益與法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課程。江蘇海洋大學開設了“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20余門海洋文化教育通識課程,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和海洋發展史等內容。這些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海洋文化、海洋權益、海洋法律等知識,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和愛國情懷。
2.出版特色教材
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在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多所涉海高校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海洋大學和全國多所涉海高校、科研機構共同策劃建設海洋科學領域核心教材,主張把能源礦產安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空間安全等國家安全教育具體落實到教材中,以貫徹落實“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3部曲。例如,江蘇海洋大學出版了《海洋科學導論》《軍事海洋引論》等涉海類教材,為提升學生的海洋意識做出了貢獻。浙江海洋大學出版的《海洋與人類文明》教材,已作為浙江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配套教材使用。
(二)深挖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大綱
涉海專業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而可著重從海洋歷史觀和安全觀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大綱,貫穿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達成過程,提高對素質目標的要求。
1.從海洋歷史觀角度挖掘海洋強國思政元素
世界海洋強國盛衰更迭的實踐表明,走向海洋是民族和國家邁向富強的第一步。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要把握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實現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轉變。我國的海洋強國意識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海洋與氣候變化研究、海底動態與地震研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等全球尺度的海洋科學研究,以及深海探測技術等監視探測技術方面發展迅速,奠定了中國在海洋領域的地位。涉海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人挖掘專業知識及代表性人物事跡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信仰及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通過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的開展。
2.從海洋安全觀角度挖掘海洋強國思政元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對海洋國土的爭奪,也就是對海洋資源的爭奪,守護我國海洋安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作為海洋強國戰略的回應,高校必須加強海權教育。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融入韓國非法逮捕中國漁民事件、黃巖島事件、釣魚島事件等案例,將國家海洋安全的形勢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樹立以海洋強國戰略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新觀念,以及獻身現代化海洋事業、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志向。
(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各涉海高校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采用多種手段深化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如嵌入式、提問式、討論辨析式、畫龍點晴式、案例穿插式、隱性滲透式等,增強課程的互動性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8。基礎理論課程中,教師可選取典型案例,如海洋污染事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海洋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技術手段,創設海洋環境情境,讓學生深切感受海洋的魅力,激發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應用理論課程中,教師可引入國家海洋戰略、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并將課程學習與學生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實驗課程中,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討論和自主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見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個體的自主發展提供充足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通識教育方面,蘭州大學在“海洋科學概論\"課程中引入課程思政和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對課程思政融入通識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四)打造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
近年來,我國打造了諸如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海洋科考船、海上綜合試驗平臺等重大涉海項目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實踐機會。例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科考船,浙江海洋大學“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海洋生物與生態野外實踐基地”、被認定為“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的江蘇海洋大學海洋館,以及虛實結合的在線虛擬仿真海上實踐教學平臺等。涉海高校可組織學生深入港口、碼頭、漁業養殖基地等地開展實踐活動,了解海洋本身及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涉海專業的海洋科技創新大賽、海洋知識競賽等學科競賽,通過競賽的鍛煉和磨礪,“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另外,鼓勵學生參加科普志愿活動,講解海洋知識,傳播海洋理念,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2]。
(五)構建文化育人體系
將海洋文化融人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體系,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使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海洋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出高水平海洋人才和高質量創新型人才[13。涉海高校可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氛圍,如建設海洋文化長廊、海洋博物館等。可通過舉辦學科舞臺劇、文化展、文化創意產品制作、文博展陳等形式[13],提升學科文化的宣傳展示、典型激勵和精神傳承育人功能。還可邀請海洋領域的專家學者講授思政課,增強學生的海洋文化體驗和認同感。例如,中國海洋大學歷來重視海洋文化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形成了系列化、特色化的海洋文化優秀產品,如學校文化品牌欄目“海大文化小客廳”多次以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為主題,精心制作節目,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海洋強國建設。青島科技大學組建帆船社團,在豐富學生課外及校園生活的同時,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求知的海洋意識,每學期還舉辦海洋標本展,讓海洋文化走進校園[12]。
(六)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教師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和愛崗敬業等精神能發揮良好的育人功能,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樹牢政治理想、把準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遵守政治紀律,從而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和實踐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教職員工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要自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知識教學的全過程,將課程思政融人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2.14。涉海專業教師要熟悉海洋科學的發展歷史和規律,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課程內容,遵守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有意識地在理論與實踐課程中把思政元素挖出來,再融人進去。同時,高校管理者也要為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專題培訓、推動搭建課程思政交流平臺、舉辦課程思政比賽、推廣示范課程等工作,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教師隊伍主力軍上5。同時,還要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通過教學競賽、督導評教、成果獎勵等方式,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將思政考核納入成績和績效評價,重視過程性考核,降低終端考核的比重,從而將思政考核融人過程化考核模式。
五、結束語
涉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對于提升學生的海洋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作用,涉海高校可以從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出版特色思政教材、豐富授課方式、加強課外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方面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程思政,用“中國紅”點綴“海洋藍”,用“海納百川,厚德載物”的廣博精神滋養學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海洋強國戰略的深遠意義,激發學生投身海洋事業的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生態文明觀念,推動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李亞,郭紹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意蘊析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76-80.
[2]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5-28)[2024-09-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陳華健,李杰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我國海洋觀養育的強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6,23(3):67-73.
[4] 賈文武,歐俊偉.對海洋院校學生強化“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重點思想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2):85-87.
[5] 王思思.調好思政工作的“鹽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4):56-57.
[6] 張媛媛,林武輝,黃榮勇.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創新融合探索[J].高教學刊,2023,9(20):53-56.
[7] 牛素芳,吳仁協,王學鋒,等.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以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2):167-170.
[8] 侯偉芬,錢衛國,潘玉英.一流本科教育建設背景下《海洋學》課程的思政內涵及實施路徑探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128-130.
[9]李江萍,陳怡彤.海洋科學概論課程的建設與探索:以蘭州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2(12):40-42.
[10]畢乃雙,陳旭,李鐵,等.虛實結合的地球科學海上綜合實踐教學共享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23,32(4):151-154.
[11] 李春榮,寧曦,賈坤同,等.海洋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25):81-85.
[12] 信連濤,劉夕升,劉施施,等.海洋強國視域下高校海洋意識思政課程建設途徑研究[J].才智,2022(14):34-37.
[13] 李華昌,稀安弈.海洋文化與課程思政教育融合路徑[J].教育評論,2022(5):83-88.
[14] 苑素梅,周云鳳.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教師教學魅力提升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5):38-40.
[15]王占忠,肖華志,周鳳娟.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本質、建設機制與實踐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