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 G249.2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25.06.0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New Reading Space in the Countryside Under the View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Zhang Yushuang
AbstractInorder topromote thedigital transformationofruralreading servicesandtherevitalizationofrural culture, this studyaimsto explore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reading spaces invillges inthecontextofthedigital intellgenceera.BasedonLefebvre'stheoryofspatialproduction,thirdspace theorandinteractivechaintheorythestudy takesYVilage Reading Station inHenan Provinceasatypicalcase,conduct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vilagers,village cadresand tourists,andanalyzestheinterviewdatathroughthree-levelcodingusing thetheoryofrootedness,toconstruct atheoretical frameworkof“technological embedding-spatial reconfiguration-cultural activation”and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constructionof physical spaceand virtual space.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embedding-space reconstruction-cultural revitalization”isconstructed,and the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constructionbetween physicalspace and virtualspace issystematically examined.The study proposes asystematic path for thedigital ransformationofruralreading spaces,providingasolution withboth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ural public culturalservices during 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
KeywordsMathematical vision.Public reading.New reading space in the countryside.
0引言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作出實施大數據戰略和數字鄉村戰略的決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及要加快鄉村公共數字文化建設l。《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指出,要加強鄉村教育、醫療、文化數字化建設,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2。為響應“數字中國”與“鄉村振興”雙重目標,強調技術賦能的普惠性、包容性,避免加劇城鄉數字鴻溝,近年來,通過祠堂、活態博物館等信仰型空間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的同時,藝術介人3、農村工業遺產改造等路徑也在不斷推動鄉村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其中,聚焦老齡化、數字化等現實問題,從“主體一載體一機制”三要素出發,強調以農民為主體,以技術賦能和制度重構來優化公共空間布局,將公共空間改造從“設施完善”升級至“文化賦權”,以體現政策的人文關懷導向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斷得到實踐和研究。
新型閱讀空間作為被賦予“公共性”內涵的具象化形態,其核心特征在于通過開放、共享與互動促進社會關系的重構。近年來,國外新型閱讀空間研究視角逐漸從空間形態向空間實踐中的“權力關系”“媒介化互動”與“身體節奏的感知”轉變,注重利用數字增強閱讀沉浸感[5。國內當前學界對鄉村公共閱讀空間的研究范疇大體覆蓋城鄉差異化實踐,包括農家書屋、城市閱讀驛站[、兒童友好型城市閱讀空間等新型空間,主張通過資源下沉、協同治理等路徑推動新型閱讀空間建設。現有研究為公共文化空間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案例,為激發村民文化創新活力、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提供了重要支撐,有助于加快構建鄉村現代閱讀服務體系,滿足村民的高質量閱讀需求。
作為公共圖書館的數智化的有益補充,新型閱讀空間是一種集展示、交流、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活動場所,對于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中實現鄉村閱讀空間的文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本文以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為導向,透過公共閱讀空間發展現狀,借助空間生產理論,了解鄉村新型閱讀空間建設影響因素,結合數智背景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經驗借鑒,優化契合鄉村新型閱讀空間數智化轉型路徑,以期為“十五五”規劃新型公共閱讀空間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鄉村新型閱讀空間案例調研及方法
河南省Y村閱讀驛站(下文簡稱Y館)結合自身定位規劃建設,打造集休閑閱讀、文化體驗、學習交流于一體的智能場域,在鄉村新型閱讀空間范疇內具有典型性。Y村作為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示范點,依靠完善的鄉村規劃、空間布局和風貌引導在眾多鄉村中脫穎而出。囿于多種因素,Y館建設與省圖書館、市圖書館相比還存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也反映了鄉村在文化空間建設上某些普遍滯后的特征。由此,本文選擇其作為案例研究,圍繞閱讀驛站的發展、完善拓展到對新型閱讀空間的建設進行深度分析。
為從“空間實踐”“空間表征”“表征空間”三個層面著手挖掘新型閱讀空間“背后”的空間生產邏輯,本研究基于“社會一空間一體化”視角,依托空間生產、“第三空間”及互動儀式鏈理論,從公共文化物理空間、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和公共文化精神空間三個層面進行扎根調研,圍繞框架對村干部、村民、游客三主體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根據訪談結果,運用扎根分析逐級編碼的思路從中提取范疇,聚焦新型閱讀空間建設影響因素等核心問題,并借鑒“三元辯證理論”,對數智視域下的鄉村新型閱讀空間進行研究。
相較于傳統演繹范式,扎根理論方法通過自下而上的歸納邏輯,在數據與理論的交互過程中,對復雜社會現象進行系統解構,尤其適用于鄉村新型閱讀空間等缺乏成熟理論框架的研究領域。通過深度解析技術賦能、空間重構與文化煥新之間的互構關系,從復雜多維的實踐場域中逐層提煉理論框架,可為缺乏成熟理論框架的新興空間形態建構模型,最終形成“技術賦能一空間重構一文化煥新”的鏈條,既能回應鄉村閱讀空間轉型的現實需求,又能為同類研究提供范式。
為確保訪談結果的可信度,研究采用目的性隨機抽樣方法,對Y村常住村民( 50% )、村干部( 20% )、游客( 30% )占總人數的比例進行調研。根據年齡(18~30歲、31~40歲、41~50歲、50~60歲、60歲以上)、職業(務農、務工、學生等)等因素分層選取,每個層次樣本至少包括5份,同時,為保證訪談內容的有效性,受訪者需在Y村居住或停留超過3個月,以確保對閱讀空間的真實體驗,也使得樣本能夠有效覆蓋不同群體差異化的需求。
在訪談內容上,對村民及村干部的訪談問題設置主要包括三個要點:數智技術在新型閱讀空間的利用程度,對現有公共文化空間是否滿意以及理想中的公共文化空間。為確保分析過程的嚴謹性,在整個過程中嚴格遵循扎根理論的指導原則:首先,在訪談開始前,明確告知訪談對象將全程錄音,獲得許可;其次,在訪談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具體調整,訪談形式采用面對面問答,訪談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再次,對匿名錄音進行轉文字處理積累第一手資料;最后,將訪談文字導人NVivo軟件中完成對訪談內容的編碼與整理。
2影響新型閱讀空間建設的主要因素編碼
根據理論飽和抽樣原則,本研究通過多來源、多形式的訪談數據、數據庫與網絡數據的交叉驗證,實現了理論飽和[。經過半年走訪調查,剔除無效性訪談結果,最終采集到34份樣本,共計12.3萬字。對訪談獲得的文本資料進行整理,運用NVivo12軟件對訪談文本進行逐級編碼,得到本研究的主要范疇及各個范疇的作用機理,并根據理論飽和度原則,選取了事先隨機抽取的兩份深度訪談記錄作為檢驗樣本,采用與前期研究一致的編碼框架與分類體系,對這兩份新數據進行細致剖析,尋找是否有新的核心范疇出現,最終并未發掘出新的范疇,因此認為本研究構建的影響因素模型具備較高的理論飽和度。
2.1一級編碼:開放式編碼
筆者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原始資料的關鍵元素進行概念化抽取,對原始語料進行編碼。過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步,貼標簽。將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逐字逐句賦予標簽,最終獲取68個標簽[10]。第二步,界定概念。將意思相近的概念進行歸納合并,用相對統一的稱謂予以標識,最終得出41個初始概念。第三步,范疇化。對同一類的初始概念進行合并,使初始概念的集合更具指向性。最終得出24個初始范疇,分別為資源整合、運營協助、功能擴展、個性化推薦、場景化閱讀、村莊肌理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建筑風貌傳承、優化空間選址、文化政策、服務機制、行為文化、機構職責、傳播主流思想、記錄情感記憶、農民主體地位、情感歸屬感、虛擬游覽、數字記錄媒介、品牌打造、藝術創作、主題展覽、互動體驗、文化活動。
2.2 二級編碼: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是通過分析各個初始范疇之間的關系,在不斷歸納、比較、提煉的基礎上,建立邏輯關系,形成主范疇的過程。根據前文的問卷調研和半結構化訪談結果,通過對比分析初級范疇,回溯原文驗證關系,挖掘24個初級范疇之間的關聯,最終得到8個主軸范疇,分別是智能服務、體驗優化、物質空間、制度空間、精神空間、文化傳承、表達創新、文化交流。表1為主軸范疇和初級范疇的對應關系,以及初級范疇內涵解釋。
表1主軸式生成的主范疇與初始范疇的對應關系

2.3三級編碼:選擇式編碼
選擇性編碼的核心是對主軸范疇進一步升華,步驟是對主范疇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將具有相似特性的范疇進行分類,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地歸納核心范疇,在這個過程中仍然繼續回溯原文尋求驗證支撐。對8個主軸范疇進一步提煉得到3個核心范疇,主要是將智能服務、體驗優化納人數字技術的賦能層面,物質空間、制度空間和精神空間納入空間的重構層面,將文化傳承、表達創新和文化交流納入文化活化層面。其核心范疇、主軸范疇和初級范疇的歸納結果如表2所示。
表2核心范疇表

續表2

3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影響機理闡釋
基于對選定受訪群體的訪談資料編碼和分析,結合前文的“三元空間理論”,本研究根據原文本內容和所提煉的概念、范疇之間的類屬關系,對核心范疇進行關系解釋和機理解釋,歸納出數字賦能、空間重構、文化活化共性的要素、條件和動力。數字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智能服務和體驗優化賦能空間重構,而空間重構又為文化活化提供了載體和平臺,三者之間呈現出緊密的邏輯關系和作用機制。結合空間生產理論,根據范疇編碼情況及主范疇典型關系結構梳理結果,構建出新型閱讀空間影響機理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新型閱讀空間影響機理的理論模型

3.1技術嵌入:數字賦能的驅動內核
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是這一框架的起點和驅動力,通過智能服務和體驗優化兩方面實現了鄉村閱讀空間的功能升級和用戶體驗的提升。其中智能服務通過資源整合、運營協助和功能擴展,將分散的閱讀資源集中管理,優化空間運營效率,拓展空間功能;體驗優化則通過個性化推薦和場景化閱讀提升用戶體驗,基于深度學習的個性化推薦引擎構建需求一資源的智能匹配機制,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實現場景化閱讀體驗,多模態交互設計建構沉浸式認知場域。智能服務與體驗優化形成雙向賦能的動態耦合機制,智能服務系統產生的用戶行為數據持續反哺體驗優化算法,而優化后的用戶體驗又不斷催生新的服務需求。這兩者共同作用,為鄉村閱讀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貫穿于整個框架,是推動鄉村閱讀空間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3.2空間重構:多維場域的協同演進
鄉村閱讀空間重構主要在物理空間、制度空間和精神空間三層面上實現。(1)物理空間層面,通過引進數字技術突破地理限制、擴展服務范圍以及為文化活化提供載體。如引進智能借閱系統、VR體驗區等技術裝置,推動鄉村閱讀空間從單一文獻存儲向多功能文化服務體系轉變。(2)制度空間層面,數字技術優化空間管理機制,建立了新的用戶活動規則。如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動態監測系統優化資源配置,云端協同管理平臺實現跨區域資源整合,提升運營效率,為文化活化提供制度保障。(3)精神空間層面,數字技術通過沉浸式體驗和互動設計增進用戶對空間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再現地方文化場景,構建集體記憶場域,交互式數字敘事推動用戶參與文化創作,智能推薦算法構建地方特質的知識圖譜。物理空間、制度空間和精神空間三者互相融合、互相體現,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
3.3文化活化:價值再生的動態過程
文化的活化主要體現在文化傳承、表達創新和文化交流三個方面。(1)在文化傳承層面上,通過虛擬瀏覽、數字記錄和品牌打造,將傳統文化以數字化形式保存和傳播。一是借助虛擬技術,將傳統村落建筑、民俗活動等文化載體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場景。二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存,形成可追溯、可復現的文化基因庫。三是將鄉村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市場辨識度的IP,以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出圈。(2)在文化表達創新層面上,通過數字藝術、多媒體展覽等方式賦予傳統文化現代生命力,重構傳統文化的敘事邏輯與呈現形態,挖掘文化符號的當代價值,使傳統文化更符合當代審美與傳播需求。(3)在文化交流層面上,數字技術搭建起雙向互動的文化對話平臺,通過互動體驗和文化活動促進鄉村與外部文化的對話與融合。
如社交媒體、云端展覽等數字化媒介打破了城鄉文化傳播的物理壁壘,直播技術實現文化生產過程的實時共享,手工藝人以第一視角展示技藝細節,觀眾通過彈幕互動形成即時反饋機制,構建起“創作一傳播一反饋”的交流模式。
4新型公共閱讀空間實踐路徑策略
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構建應該要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營造具有和諧交往氛圍的空間場景,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產品,提高公共文化治理效率,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但實際上,目前公共文化空間構建和治理實踐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文化服務供需適配不足、價值空間內認同缺失、精神文明空間擠壓等。本章將在扎根編碼歸納分析出的數字賦能、空間重構、文化活化影響機理基礎上,結合列斐伏爾三元空間理論、第三空間理論、互動儀式鏈理論,遵循“數字賦能一空間重構一文化活化”作用機制路徑,提出數字賦能推動空間技術轉型、三維層面實現閱讀空間重塑、文化活化價值再生三大路徑。
4.1數字賦能:優化智能服務與互動體驗
在構建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的進程中,數字技術的賦能集中顯現在智能服務升級與閱讀體驗優化的雙重維度。重構閱讀空間物理形態和服務模式可以深刻改變讀者與空間、知識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根據列斐伏爾“三元空間理論”來看,這一轉型過程實質是物質空間、制度空間和精神空間的系統重構。在重構過程中,數字技術作為三個維度相關聯的媒介,推動著傳統閱讀空間向智能化、個性化、情感化的文化場域發展。
數字賦能中智能服務驅動三元空間重組。在物質空間層面,數字技術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了閱讀資源的全域化配置。例如云端書庫、跨館借閱系統等應用,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的物理邊界,使偏遠鄉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優質圖書資源。浙江省信用借閱平臺通過數字化整合實現了全省圖書館資源互通,提供一鍵借閱、全省通還的服務。運營協助方面,智能盤點機器人、無人值守系統和自助歸還圖書等技術提升了閱讀空間運營效率。功能擴展則體現在數字展覽、線上講座等新型服務,比以往單一閱讀空間可承載更多的服務內容,成為當地復合型文化樞紐。在制度空間層面,數字技術的運用則推動了新型空間管理規則和用戶行為規范的實施,如上海圖書館引進閱讀信用分系統,直接將用戶借閱行為記錄、活動參與次數等數據量化為可視化信用值,信用值越高越能享受更多權益內容,這種數字化制度安排不僅提升管理效率,還能培育用戶的規則意識,打造良性的生態閱讀空間。
體驗優化構建沉浸式認知場域。在精神空間層面,數字技術的個性化推薦功能改變了讀者知識獲取方式。依據互動儀式鏈理論,讀者社群屬于社交平臺社群的“強關系一高穩定型情感互動”儀式類型[]。在智能時代,讀者社群側重于設備、服務與情感相融合的綜合體驗。就空間拓展而言,人工智能正在推動圖書館空間從單一、局部空間向全域空間延伸。鄉村新型閱讀空間應積極借鑒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經驗,通過智能交互終端提供泛在化、沉浸式的虛實融合交互途徑,以數字化、智慧化的建設目標引領服務模式轉型升級,以智慧場景建構數字空間。基于深度學習推薦算法,大數據能夠根據讀者的閱讀時長、標注習慣、社交分享等多維數據,構建用戶個人的知識圖譜,保證每次推送觸達率有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塑造沉浸式閱讀環境,給讀者們帶來場景化閱讀體驗,把抽象知識轉化成可感知、可交互的具身體驗,在身心和認知的全面體驗中形成事物的認知。在一些紅色主題的圖書館中,讀者們可通過AR設備走進歷史場景,與虛擬人物互動學習革命歷史,當互動不斷進行、情感不斷累加,參與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產生強烈的情感能量積累,進而增進參與者的個人情感體驗[12]。
4.2空間重構:三元協同提升價值認同
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構建本質上是從物質空間、制度空間和精神空間三個維度進行一場深刻的空間生產實踐,最終形成閱讀空間系統性重構。根據列斐伏爾三元空間理論可知,這種重構不留于表層的物質打造,而是通過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空間的融合統一,使讀者對閱讀空間形成深層的價值認同。
物質空間是閱讀空間的物質載體。在村莊肌理保護方面,新型閱讀空間注重與傳統村落格局的有機融合。浙江松陽鄉村書屋項自以創新性改造策略,將廢棄宗祠轉化為復合型文化空間。設計通過鋼結構與玻璃幕墻的介入,使馬頭墻、天井等傳統建筑語匯實現功能煥新,歷史空間被重新編碼為承載當代閱讀行為的文化容器,建構起傳統建筑與現代生活需求的時空對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是強調傳統與時代感并重,在保持鄉村特色基礎上引進智能燈光控制系統、環境監測設備等現代技術,提升空間舒適度。在建筑風貌傳承上,使用本土材料和提取地域符號,增進新型閱讀空間的地方認同與情感上的無隔閡[13]。空間選址遵循中心性和可達性原則,多選址于村域文化中樞(如宗祠、禮堂)或交通網絡節點,以此形成具有文化傳導功能的鄉村精神地標。
制度空間是閱讀空間的規則保障。空間生產的邏輯被歸納為從“空間的生產”轉為“生產的空間”,這一過程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將空間工具化,空間服從于權力。權力邏輯的空間生產主要通過制度和政策文本實現[14。文化政策層面,將閱讀空間構建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體系中,鼓勵政策資源投入。服務機制創新層面,采取積分管理制度,將參與閱讀活動與文明家庭評選掛鉤,形成鄉村閱讀文化正向激勵。行為文化培育方面,可推出村民閱讀公約、設立閱讀推廣員崗位,推行新型閱讀空間使用規范。在構建制度空間中,機構職責明確是關鍵,可采取專業指導與本地運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技術可分析讀者偏好參與購買決策,移動支付簡化借閱流程,進而重塑空間的權力運行邏輯。
精神空間是提升價值認同的核心環節。在傳播主流思想方面,在閱讀空間中舉辦政策宣講會、設置紅色閱讀角等,使其成為思想傳播的基層陣地。記錄情感記憶可在閱讀空間展示老照片、農具等實物,打造記憶長廊,并配合數字屏幕展示歷史,喚起村民的集體記憶。在精神空間中,讀者的情感歸屬感培育最為重要,可多舉辦類似春節寫對聯、中秋讀書會等節慶活動,豐富村民的情感生活。運用VR技術打造村史館,讓年輕人回到從前的生活場景中,或者在短視頻平臺上開展鄉村領讀人活動,使本地閱讀文化獲得更廣泛的傳播。當村民在讀書會上分享心得、在數字屏前回憶往昔時,共同的活動和情感體驗不斷強化著群體認同[15],強化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情感。
4.3文化活化:第三空間中的傳承與創新
城鄉文化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承擔著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使命。文化活化本質上是基于文化傳承、表達創新與文化交流的三維框架,通過傳統與現代元素、本土特色與外來文化的動態平衡,構建兼具包容特色與創新的文化空間。
文化傳承是文化活化的根基。數字虛擬游覽技術打破時空限制,使文化遺產脫離時空限制進而廣泛傳播。將古民居三維掃描后制作成VR導覽系統,游客戴上眼鏡就能在數字復原的街巷中瀏覽,帶來比傳統圖文介紹更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和記憶印象。品牌打造是文化傳承的升級路徑,打造地方文化IP,設計獨特的視覺標識物和文創產品。江西婺源的油菜花閱讀節融合農耕文化與書香文化,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推動文化價值向商業價值轉化。這些數字化傳承方式不僅是技術手段的應用,更是空間實踐革新,通過技術創新重構文化記憶的存儲方式、傳播路徑與應用場景,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表達創新是文化活化的關鍵。數字技術可為傳統藝術注入當代語言,運用全息投影呈現歷史場景,交互裝置使讀者更好地與空間內事物進行互動,實現主題展覽方式的再升級。蘇州鄉村美術館舉辦的數字昆曲展,以動作捕捉技術讓觀眾體驗水袖功法的韻律美。這個過程實際是運用數字技術的展示方式形成新的文化表達范式。數字技術不僅實現了內容形態的革新,更深層次地推動受眾角色由傳統單向接收者向交互式參與者轉型,從以往的被動觀看到現在的主動參與,從讀者單一接受到多元解碼,促成觀賞行為從被動消費向主動演進。
文化交流是文化活化的社會紐帶。在新型閱讀空間中互動體驗設計可加強讀者的參與感和趣味性,個體和群體是空間的使用者和消費者,也是空間生產的參與者[。在湖南苗寨圖書館,讀者可以通過觸摸屏去學習苗繡針法,完成作品還可兌換當地特產,這種具有可操作性和獎勵機制的文化體驗能有效促進文化傳播。文化活動策劃還要注重在地性與開放性結合原則,如廣東潮汕地區的僑批讀書會,既邀請本地老人來講述僑批歷史,又通過網絡直播連接海外社群。當參與者在線上讀書會上分享移民故事時,數字技術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是擴大活動參與規模,二是通過點贊、分享、彈幕等形式強化情感共鳴。共同的焦點活動和情感能量會不斷累積,情感上的共鳴能夠拉近成員間的距離[7],最終推動互動行為的發展,產生強烈的群體認同。這種精神空間的建構,使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躍在當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活態文化。
在文化傳承、表達創新和文化交流三維協同框架下,建構起具有活力韌性的第三空間,實現文化活化。在這個空間中,數字檔案庫為藝術創作提供傳統文化素材,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又會吸引更多人關注交流,在創造和交流的互動中又會產生新內容,形成新的文化資源,豐富文化資源庫,最終形成良性循環,增強了第三空間的抵御擠壓能力,地方文化經由數字化保存免于消亡,創新表達則增強了文化吸引力,使其在文化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5結語
鄉村新型閱讀空間是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通過引入“空間生產”“第三空間”“互動儀式鏈”理論,揭示了鄉村閱讀空間不僅是物理場所,更是村民文化認同與數字賦權的“混合空間”。這一發現突破了傳統城鄉二元對立的研究范式,也為空間理論提供了新的實證支持。以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為導向,透過當下鄉村新型閱讀空間發展現狀與困境,增進數智技術在閱讀空間場域內的廣泛化普及、精細化應用,提出解決路徑,既能夠為鄉村新型閱讀空間的建設指明具體路徑,同時也能夠以小見大,為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的建構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也希望本文能夠引起更多學者和決策者對于基層閱讀空間的關注,加快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4-11-2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content_6688389.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N].人民日報,2025-01-23(001).
[3]張雯星.城郊邊緣化鄉村文化空間生產的藝術介入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2.
[4]韓晗.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公共閱讀空間的構建路徑研究:以農村工業遺產改造更新為視角[J].出版廣角,2021(18):6-29.
[5]MILBOURNE P. Growing public spaces in thecity:Community gardening and the making of new urbanenvironments of publicness[J]. Urban Studies,2021(10):1-19.
[6]嚴貝妮,程雪榮.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農村新型閱讀空間建設與創新:基于30個農家書屋創新示范案例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6):9-17.
[7]李曉輝.新型閱讀空間建設實踐研究:以東莞“城市閱讀驛站”建設為例[J].圖書館,2024,(12):102-109.
[8]崔哲苑.兒童友好新型閱讀空間建設探析:以上海市兒童友好城市閱讀新空間建設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S1):149-153.
[9]吳雅威,朱洪濤.基于扎根理論的科技智庫知識服務效能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19):3-14.
[10]魏萍.基于“社會—空間”一體的西安周邊鄉村公共空間優化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11]李詩苗,龔雪竹.跨媒介敘事: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42(4):77-84.
[12]謝芃菲,楊波,胡越,等.互動儀式鏈視角下微信訂閱號用戶互動行為的實證研究[J].信息系統學報,2023(1):69-83.
[13]陸和建,王凱.第三空間視角下我國城市閱讀空間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20(6):67-71.
[14]唐璞妮.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閱讀空間的空間生產及其實踐路徑[J].圖書館,2024(9):80-85.
[15]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寧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6]李少惠,何志強.鄉村文化治理數智化轉型:倫理沖突與紓解之道[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6(6):58-68.
[17]程思琪,喻國明.情感體驗:一種促進媒體消費的新動力:試論過剩傳播時代的新傳播范式[J].編輯之友,2020(5):32-37.
張鈺爽哈爾濱師范大學2024級博士研究生。黑龍江哈爾濱,150025。(收稿日期:2025-01-24編校:董瑩,謝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