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大概念是居于學科中心、構成學科骨架且能反映學科本質特征的概念。它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更持久地闡釋某些現象,指向具體概念背后更為深層的概念或思想。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關注大概念,理解每一具體概念背后大概念的指導意義是一個重要的內化過程。這一過程可促使學生將所見、所聞、所思轉化為思維觀念,并經過實踐驗證、綜合分析,領悟出具有客觀價值的知識體系,對學生形成概念體系、培育科學核心素養大有裨益。本研究基于具體的小學科學課堂實踐,總結了大概念統攝下單元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領悟大概念,探索單元本質
以教科版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為例,在該單元,學生將初步接觸\"物體\"“材料\"“物質\"等基本概念。通過對具體\"物體\"特征和\"材料\"功能的認識,學生逐步形成\"物質\"的概念。單元起始課“我們生活的世界”旨在引導學生區分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建立這兩個世界的概念,探索不同材料,學會從材料的角度看待這兩個世界。以下教學片段中的談話,有助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世界出發進行思考,緊扣教材設定主題。
師:人工世界是由人根據不同用途設計并制造出來的,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生:這是一個不斷對材料進行改進和應用的過程。
師:這些材料來自哪里?
生:木頭、棉花、橡膠等許多材料來自自然世界。
生:也有一些是人工合成的。
小學科學教材采用\"大單元\"的組織形式,這既符合小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與認知發展規律,又更好地體現了科學概念的綜合性與連貫性。其中,大概念是貫穿單元各具體知識條目的核心主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充分領悟單元大概念的內涵,以最優方式組織各具體概念,從而真正探尋大單元的本質。
師:人類不斷利用和改造自然世界,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如此,教師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聚焦于“材料”。通過起始課的引入,讓學生從材料視角看待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進而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此后學習整個單元,學生便有了大概念的意識,能夠更深人地理解單元本質。
又如該單元中的《神奇的紙》一課,其教學重點是通過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紙張的差異,體會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后性能會發生改變。只有讓學生經歷對紙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如\"折一折,加一加\"等,使其深刻感受紙這種材料經改造后可產生更多功能,才能讓學生體會“材料經過加工改造之后,可以表現出原本沒有的性能,物質的性質決定其功能和用途”,也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改造自然世界、創造人工世界的過程。
縱觀“材料\"單元,本單元并非要求學生記憶每種材料的特點,而是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材料,避免固化認知。隨著科技的發展,材料的特點也在不斷變化。
二、基于大概念,理解科學觀念
大概念的形成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科學觀念(即小概念)的發展。小概念的學習依賴于對具體現象的探究,學生逐步從探究中概括出能解釋更多現象的概念,這一過程便是大概念的習得過程。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熱\"通過探究熱量在不同物體間以及相同物體不同部位間的變化過程,還有水、空氣、金屬等不同狀態物質的熱量變化情況,總結出“熱傳遞\"這一上層概念,進而指向\"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這一核心概念(依據2022版課標)。
對小學五年級學生而言,學習“熱\"的相關內容時,需要借助溫度計、感溫油墨等材料進行探究,觀察和思考不同物體冷熱變化相關的熱現象,探究熱的傳遞過程。本單元包含三大模塊:首先,讓學生理解溫度是影響水結冰、水沸騰等物態變化的主要因素,學習內容主要指向熱可以改變物質的狀態。然后,單元主體課程為第 3~5 課,通過不同溫度物體(包括液體、固體、氣體)相互接觸后的變化,讓學生感受熱的傳遞過程,學習內容指向熱以不同方式傳遞;最后,從導熱性能角度對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進行比較,同時明確保溫的原則是盡量減少熱量損失,學習內容指向熱的不同傳遞速度。最后在以上具體概念的聚合下,歸納出更上層的概念:熱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且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這些最終共同支撐起一個更上位的科學概念一—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
每節課均以探究實驗引發學生思考,實驗后的研討環節至關重要,教師可適時予以點撥。例如,在實施“熱在金屬中的傳遞\"實驗后,教師可提出問題:“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在金屬片中又是怎樣傳遞的?兩者傳遞有什么相同點?如何將觀察到的現象轉化為科學語言?”引導學生回顧實驗過程中感溫油墨的顏色變化情況,顏色變化代表溫度變化,溫度變化則代表熱量變化,從而總結出熱量的變化及傳遞情況。通過探究熱在金屬中的傳遞過程,最終深化對\"熱是一種能量\"這一概念的理解。
三、關注大概念,促進進階內化
學習進階是基于教學理論、實證研究與教學經驗提出的,針對學生特定年級認知發展的學業要求。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學習內容在學業范圍和深度上呈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特點。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許多大概念貫穿多個年級段課程,并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理解,這也契合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進程。經過一個進階、連貫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傾聽、思考以及實踐驗證,不斷深化對原理的領悟,推動大概念的發展。
例如,前文提及“材料\"單元所指向的大概念,學生在一年級時接觸水、空氣等具體的\"物體”;到二年級“材料”單元,則進一步細化物體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理解不同“材料\"具有不同功能,且能被加工成不同物體,這也為高年級學習\"物質\"相關內容奠定了基礎。
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溶解\"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在2022版新課標\"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這一大概念下,針對 1~2 年級的內容要求為: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并描述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同時判斷物體是否能溶解于水。一年級開展\"它們去哪里了\"\"鹽、紅糖、小石子放人水中的變化\"等活動后,教師提問“鹽和紅糖真的消失了嗎?\"引發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尋找證據進行解釋。起初,有學生認為它們在水中看不見了,就是消失了。但經過深人思考,學生會發現,鹽水和紅糖水有味道,這就說明它們并未消失。鹽或紅糖放入水中,是分散在水里,慢慢變得“看不見”了,這便是溶解現象,它們只是以一種“看不見\"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在此過程中,學生需進行思考辨析,初步構建\"溶解\"的概念。
在 3~4 年級的科學課程中,學生需認識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這是對“溶解\"概念的深入理解與探索。教材設計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質”“加快溶解\"兩節課,助力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顆粒分散在水中”這一動態過程。在《混合與分離》一課中,學生認識到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是可逆的。學完本課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食鹽溶解、過濾、蒸發的過程,以此表達對“溶解\"這一概念的理解。
四、立足大概念,化寬度為深度
科學教育的目標在于,通過一系列探究與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習得更深層次的知識,減少過多不相關內容的廣度。為此,教師需深入挖掘承載大概念的知識內容,精心設計相應的探究目標與任務,厘清深度知識鏈條,推動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對那些不相關的知識廣度以及純記憶性的邊緣知識,應適當予以刪減。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單元,指向“10.地球系統\"這一核心概念。在 1~2 年級,學生已了解到土壤為眾多動植物提供了生存場所。而本單元則聚焦于對巖石和土壤進行深層次觀察,并構建巖石與土壤之間的關聯。不少小學科學教師對本單元教學存在畏難情緒,常抱怨自身對巖石缺乏了解、難以識別,不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實際上,本單元關于常見巖石和常見礦物的識別,是基于科學觀察方法的學習過程,并非重點考查學生對巖石和礦物的識別能力,學生僅需對常見巖石礦物有一定了解即可。不過,課標對土壤的要求相對“嚴格”,明確提出“10.3.4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觀察并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壤土”。學生需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觀察、揉捏、沉降及研究等操作,分析土壤的組成成分,了解不同土壤之間的差異及其特點,并能舉例說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的植物。
由此可見,本單元的深度學習應圍繞土壤展開,巖石和礦物的識別屬于單元的廣度內容??茖W研究的宗旨在于助力學生更好地描述和解釋自然現象,對巖石與礦物的識別,可視為本單元的一個趣味拓展,旨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然觀察愛好,進而引導學生將巖石和土壤與地球系統聯系起來。
五、聯結大概念,形成跨學科概念
2022版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13個核心概念,同時明確界定了4個跨學科概念:物質與能量、系統與模型、結構與功能、穩定與變化。多個學科核心概念相互聯結,最終指向跨學科概念。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環境與我們\"這一單元綜合性極強,指向“人類活動與環境\"這一核心概念,其背后更關聯著“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這兩個跨學科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了解地球的珍貴與獨特,以及其面臨的環境問題,以此喚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隨后,帶領學生聚焦本單元,學習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危機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這也緊扣“人類活動與環境\"這一大概念。
最后一課《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以某城市的湖水環境問題為例,讓學生理解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職業、不同群體的視角進行思考,培養其生態平衡的系統思維,建立“系統與模型\"跨學科概念,使學生感受生態平衡背后所涉及的城市生態、經濟、法律、人文、責任等諸多因素形成的復雜關系。此外,學完本單元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環境問題,促使學生能夠綜合分析、判斷和評價各類環境問題。
六、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應摒棄知識碎片化與堆砌式的教學方式,凸顯大概念的引領作用。在人類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最底層為事實,事實之上是統攝性較低的具體概念。大概念是高于具體概念、具備較強解釋力的概念,而在大概念之上,還存在跨學科概念,甚至還有統攝其他所有知識的哲學觀點。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人們運用最為頻繁的便是借助大概念來解釋自然現象和諸多事實。因此,理解大概念知識是形成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胡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大概念及其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1(12):13-21.
[4]胡衛平.在探究實踐中培育科學素養: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10):39-45.
[5]溫·哈倫.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韋鈺,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
[6]孔繁成.科學課程跨學科概念內涵、內容范疇及教學實踐建議[J].遼寧教育,2022(21):35-38.
[7]王馮祥.科學大概念引領的小學科學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22(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