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第一個銅工業基地……銅陵如何“因銅得名、以銅而興”?新中國銅工業為何會從這里起步?通過安徽省檔案館的館藏檔案,讓我們一同回顧新中國銅工業的起步和輝煌。
千年爐火耀銅都
“銅陵于1956年10月建市(時稱銅官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面積1113平方公里,人口67.8萬人,是中國古銅都。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其礦山采掘、煉銅和鑄器活動,始于商代早中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銅陵地阜物華,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礦產資源儲量豐、礦種全而聞名。”通過安徽省檔案館館藏檔案1999年《古銅都輝煌的五十年》不難看出,古往今來,銅陵一直是我國長江流域重要的產銅基地。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詩人李白游歷銅陵時留下的千古絕唱,還原了唐代銅官山火照天地、紅星迸濺的銅冶煉場景。
其實,自東周時期,銅陵先后隸屬吳、越和楚,頻繁的交戰加大了此地銅礦的開發。秦漢至唐宋時期銅陵銅礦采冶活動達到鼎盛階段,成為銅采冶中心之一,歷朝政府選擇銅陵置官冶銅,如西漢的“銅官”、六朝的“梅根冶”、唐代的“銅官場”、宋代的“永豐監”等。光輝燦爛的銅文化,為銅陵這座城市點綴了一抹古樸厚重的色彩。
檔案中還記載道,“鴉片戰爭后,英、日等帝國主義者相繼來此掠奪礦產資源,使得整個礦區一片荒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把銅官山作為重點開發地區之一,多方調集人員,籌備物資,積極進行礦山的恢復建設工作,銅陵人民艱苦創業,開拓奮進,古老的礦山又煥發出青春活力,一座嶄新的工礦城市在昔日的荒山野嶺迅速崛起。”
銅,廣泛應用于電力、交通、機械、化工等領域,在大國角力中舉足輕重,更是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1949年10月1日,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銅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十分匱乏。為盡快扭轉這種局面,同年12月29日,第一次全國有色金屬會議在北京召開,決定恢復建設銅官山銅礦。新中國銅工業從銅陵開始,正式拉開序幕。
排除萬難創第一
銅官山礦是歷史悠久的采礦基地,銅陵人與這座山有著特殊的情結,當地人常說“先有銅官山礦,后有銅陵市”,因此銅官山也被稱為銅陵的“母親山”。
隨著銅官山銅礦建設吹響集結號,一大批建設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銅官山下,開始了艱苦的創業起步。據安徽省檔案館館藏檔案2000年《古銅都競顯風流(葉大釗)》記載,“在中央和華東工業部的重視下,工程處從上海、北京、浙江、山東及安徽淮南、馬鞍山調來一批干部、工人,其中不乏當時國內出色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富有實踐經驗的工人。他們來到銅官山,住草棚、飲溪水,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從事礦山重建工作。”
當時在沒有電力、道路和開礦機器設備的艱苦條件下,建設者們開啟了一段戰天斗地的激情歲月。夏日里,他們頭頂炎炎烈日,勞作在野外,汗水濕透了衣衫,全然不顧。晚上,昏天黑地,蚊蟲如霧,攪得人難以入睡,只得用茅草熏。冬日,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不少人的手腳都凍得開裂了,渾然不覺。正是憑著一股不畏難的“闖勁”、不退縮的“韌勁”、不怕苦的“狠勁”,才使得銅官山恢復建設工作按計劃進度順利推進。
“1950年7月,建設者們恢復了礦山至江邊的鐵路,12月修復一輛機車,保證了器材、物資的運輸。同年8月,10千瓦蒸氣發電機修復發電。1951年11月,2000千瓦發電機組投產。同年11月,日選礦能力400噸的選礦廠投產。1952年6月,銅官山老廟60米坑道首先恢復出礦。”檔案中記載的累累碩果,無不彰顯建設者們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精神。
1953年5月1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上午7時,新中國的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在銅官山冶煉廠誕生。這一天,代表著集采、選、冶為一體的新中國第一個銅工業基地的出現,更表明新中國的煉銅史翻開了撼人心魄的一頁。
興業帶來人丁旺,1956年銅官山礦區人口已近4萬人,為了適應工礦生產的發展,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銅官山市。僅兩年后,“接國務院9月5日議字60號文復稱:‘決定撤銷銅陵縣,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全部并入銅官山市,并將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據安徽省檔案館館藏檔案1958年《轉國務院關于“決定撤銷銅陵縣并將銅官山市改為銅陵市”的通知》記載。至此,銅陵市名相對固定并沿用下來。
礦山“鐵人”代代傳
在創基立業的艱難歲月里,銅陵涌現出以葉尚初、楊樹山、張維寬等為代表的一批工人楷模,他們心懷為社會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書寫出一個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奮斗故事。
作為一代礦工的典范,巢湖人葉尚初因其杰出貢獻而被譽為“礦山鐵人”,他不僅是礦區的一面旗幟,更成為幾代礦工艱苦創業的動力和建功立業的楷模。
1952年,葉尚初被招入銅官山銅礦當礦工,干了一段時間,因他能吃苦而改為打眼工。據安徽省檔案館館藏檔案1964年《熱愛礦山工作 一切為了社會主義:記銅官山有色金屬公司老廟礦打眼工葉尚初同志》記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葉尚初,解放前,他親身經歷過貓著腰背百來斤煤鉆煤洞子的非人生活。他深知舊社會的苦,更知新社會的甜,因此他一進礦,就只安了一個心眼:‘當家做主了,要好好干!老實干!下力干!黨指到哪里,就走到哪里。’”
檔案里提到,身為共產黨員的葉尚初,平日里話不多說一句,活兒可總是不少干。他一到坑下,不管是扒礦,還是推車,他總是掐分扣秒一刻不停地干。別人推車累了休息,他卻好像有著用不完的勁。有人說:“多推一車礦石也是那么多工資,何必這樣賣力氣?”他說:“我干活不是為的拿工資!”生病時,醫生開了病假證明,他卻收藏起來,堅持上班,有時被領導發覺了,勸他也勸不住。他想:在舊社會,生了重病還要鉆煤洞替資本家賣命,如今給自己干活,領導又這樣關心,怎能輕易休息。
“他的工作出色是群眾公認的,就拿掘進的工班效率來說,一直是全礦最高的。1963年,平均達到2.55米,比一般打眼工的工效高出50%左右。葉尚初之所以能獲得這樣優異的成績,主要是他一心一意為社會主義,熱愛礦山的打眼工作。”檔案中這樣描述道。
與銅為伍的歲月,煉造出一批如葉尚初這樣有青銅品格的工人,他們的艱苦努力與付出,一點點鑄起了“古銅都”現代的輝煌,銅陵由于有這樣一批批具有閃光品格的人,終成一座閃著青銅光澤的現代工業城市。
摘自《合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