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三周年之際,美國和烏克蘭之間的礦產協議方案引發關注,協議要求烏克蘭用稀土等礦產的收入換取美國軍事援助。歐盟也緊隨美國,推出了“互惠合作”計劃,雙方在爭奪烏克蘭稀土等礦產開采主導權問題上突然從盟友變成針鋒相對的“敵手”。
那到底什么是稀土?是顧名思義很稀少的土壤?還是某種稀有金屬元素?為什么全球各國會爭相開發稀土?
實際上,稀土并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指鑭、鈰、鐠、釹、钷、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镥、鈧、釔等元素的總稱。
1794年,芬蘭化學家加多林從一塊形似瀝青的重質礦石中分離出第一種稀土“元素”。由于18世紀時技術有限,發現的稀土礦物較少,當時只能用化學法制得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物,歷史上習慣地把這種氧化物稱為“土”,因而得名稀土。因此,稀土盡管名字中有個“土”,但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土壤并沒有什么關系。
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是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所以,稀土在軍事工業中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國防部報告顯示,一架F-35戰機需消耗400公斤稀土材料。
稀土還廣泛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毛紡、農業等傳統產業,而且在熒光、磁性、激光、光纖通信、貯氫能源、超導等材料領域價值巨大,直接影響著光學儀器、電子、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生活中,稀土離咱們也不遙遠。當你打開手機,屏幕背光中的銪元素正發出柔和的紅光;當你乘坐新能源車出行時,電機里的釹鐵硼磁體正將電能轉化為動能;午休網購時,為數據精準傳輸保駕護航的光纖,其核心摻雜著鉺元素——這些都是稀土。從高端的軍事裝備到常見的工農業用品、民用電子產品,稀土元素的身影無處不在,因而稀土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和“潤滑劑”,帶有鮮明的“工業命脈”屬性,對世界各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稀土第一大國。不僅儲量豐富,中國的稀土產量、出口量和消費量都位于世界第一。中國稀土產業的全球地位,絕非單純依賴資源。隨著現代勘探技術的提升,已知的稀土儲量已經大幅增加,但稀土元素就像多胞胎,化學性質相似到親媽都難以分清,這就導致它的提煉提純難度極大。這種高難度的提煉過程,使得稀土即便不再“稀有”,卻依然“稀罕”。美國國防部投入15億美元重建稀土供應鏈,但2023年其分離產能仍不足需求的5%。美國即便全球四處尋找,依然很難滿足其龐大的稀土需求。
而從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到分離冶煉、材料加工,中國已形成全流程生產體系,并在萃取劑研發、催化劑應用等關鍵技術領域形成了專利集群,可將萃取劑成本控制在歐美企業的1/3。很多國家挖出礦來,最后還得尋求中國“代工”。
這讓美國在高科技產業和軍事裝備發展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稀土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
摘編自“新民周刊”“環球時報”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