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昆山于海明案、福州趙宇案等案件的報道,以及電影《第二十條》的上映, “正當防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刑法第二十條被激活,劃分出“罪與非罪”的邊界。那么沒達到犯罪的程度,面臨的是行政處罰,這種情況還適用正當防衛制度嗎?
被打還手,案件定性為“互毆”
2020年11月22日晚上,山東淄博,兩名像是喝醉了的男子踉踉蹌蹌來到張女士和愛人經營的燒烤店里。和正在就餐的朋友打過招呼后,男子劉某拿著未開啟的啤酒瓶,用桌子邊緣來開瓶蓋。張女士心疼自家桌子,出言勸告,并拿來了開瓶器,劉某突然情緒激動起來,對張女士大聲嚷嚷,并把酒瓶狠狠地摔在地上。
張女士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報警,可還沒等打通電話,劉某就邊辱罵邊揮拳打向張女士,三拳打得她倒向了另一旁的桌子。張女士拿起桌上的啤酒瓶反擊,隨后兩人扭打在一起,劉某將身材瘦小的張女士壓制在地上。一分鐘不到,兩人就被周圍的顧客拉開了。
由于事發突然,張女士腦子里一片空白,等回過神來,她被眼前的場景嚇到了:店內一片狼藉,劉某滿臉是血,而她身上也有多處擦傷。
接到報警后,當地轄區派出所的民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查看現場沖突視頻、詢問當事人后,公安機關認定,醉酒男子劉某尋釁滋事毆打張女士,處以行政拘留六日。張女士用啤酒瓶將劉某頭部打傷,致使他左側面部有1厘米的劃痕,經鑒定構成輕微傷,公安機關認為張女士毆打他人的違法行為成立,決定對張女士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罰款200元。
“我心里始終不得勁兒,之后我時刻提醒自己,以后要是人家打我,要不我就讓他打幾下,要不我就直接跑出去。”這一紙行政處罰,雖然與張女士心中對是非對錯的認知不同,但她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再去深究,而且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于是她決定接受處罰。
還手行為該如何認定,一波三折
本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可是沒過多久,劉某找來,以公安機關已認定其被張女士打成輕微傷為由,要張女士賠償4萬元,否則就要上法院起訴她。這讓張女士意識到,還是要明確她的還手行為到底有沒有錯,這次沖突的性質究竟應該怎么認定。
張女士認為,雙方的沖突是對方造成的,何況當時事發太快了,她不確定劉某的傷是不是自己拿啤酒瓶反擊造成的。2021年5月,張女士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認為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事實錯誤,請求依法撤銷。
然而,一審、二審,直至再審,法院的判決都是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理由一致,認為雖然張女士用啤酒瓶毆打劉某系被迫反擊行為,但該行為存在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故公安機關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得當。
張女士并沒有就此放棄,在律師的建議下,她向檢察機關提出了監督申請。這一次,檢察機關注意到,在張女士的飯店內,靠墻裝有鐵質的暖氣片,從事發時的視頻可以看到,沖突發生時,劉某將張女士壓倒在地上,雖然倒地的位置被阻擋無法看清,但兩人的頭部離暖氣片很近,檢察官認為,不能排除劉某撞到暖氣片,而導致面部受傷。而法醫給出的鑒定意見,也支持了這個觀點。既然劉某面部輕微傷的成因不確定,那么公安機關認定“張女士用啤酒瓶將劉某打傷”的這一事實也就存在疑問。根據這一點,檢察機關就能以公安機關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提出抗訴,要求法院撤銷行政處罰決定。可這樣顯然無法解答張女士內心的疑問——當有人施暴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還手?法律能不能給她撐腰?但如果檢察機關以張女士正當防衛為由提出抗訴,又能否獲得法院裁判支持呢?
雖然在刑法領域,正當防衛制度伴隨著一起起典型案例,早已被喚醒,可張女士的案件是一起治安案件,在這個領域,對正當防衛的認定并不多見。
在治安處罰領域,認定正當防衛是否有法律依據呢?公安部2007年印發的《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中明確規定:為了免受正在進行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違法侵害行為,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檢察官認為,這一條款與正當防衛制度的司法精神具有一致性。
此前,不管是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還是法院的判決,都提出了一致的觀點:雖然張女士有防衛的性質,但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而且具有社會危害性。
檢察機關認為,在沖突中,劉某連續多次猛推、掐壓張女士,雙方強弱對比明顯,張女士基于緊急狀態下,被迫利用身邊物品進行還擊,屬于正當防衛,不應受行政處罰。于是,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請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抗訴。
2024年4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再審判決,結合案件證據,法院認為,公安機關認定張女士用啤酒瓶將劉某頭部打傷的事實,證據不足。沖突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劉某酒后尋釁滋事,率先發動攻擊行為,張女士為了免受劉某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隨手拿起身邊物品進行反擊的行為,是為了制止違法侵害行為,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當不予治安管理處罰。最終,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原審判決以及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決定,退還了罰張女士的200元錢。
被打還手就是互毆?法律該如何解惑
司法實踐中,正當防衛在治安管理處罰領域的適用并不多見。既存在法律依據不完善,也存在執法理念差異等方面的問題。
在2025年繼續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草案)》中,新增了正當防衛的條款,有法學專家指出,這個條款的加入,可以推動執法部門認定正當防衛行為,避免出現在雙方沖突中,簡單認定為“互毆”,以及“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各打五十大板”等“和稀泥式”執法,弘揚社會正氣。
那么,與刑事訴訟領域相比,在治安管理領域,對正當防衛的認定,有什么差異呢?
北京大學法學院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宏認為,基本上大體的原則和刑法當中的原則是一樣的,就是在判斷的時候也要看到對方危險的緊迫性,防衛的正當理由,這個危險是不是正在進行。“無論是刑法當中激活正當防衛的條款,還是民法典當中規定正當防衛不用再承擔侵權責任,還是普通的治安類的案子當中,我們都可以把正當防衛作為免除行政處罰責任的一個事由。我覺得整個法律體系都在不斷地想傳達‘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基本精神,塑造一個和諧、有序、公正的基本的法治環境。”趙宏說。